论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姐姐妹妹也来了
接上文《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之“我真傻”祥林嫂》
还有那个美好却不被当时社会疼惜的可怜女孩顺姑。
十几岁就没有了母亲,两个弟弟妹妹都靠她照顾。爱美作为所有女性的天性,她仅仅因为想戴小花而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她才十几岁啊,她的眼睛干净美丽,这个世界在她眼中正一步步展现出它美丽的样子,让她欣往憧憬,却被活活扼杀了。她勤劳能干,邻居都夸奖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劳,大家都喜欢的女孩子,最后却也年纪轻轻送了命。事实上,她即将结婚过上幸福的日子了。鲁迅笔下的女性总是过不上幸福的生活,影射了在过去的年代,大部分女性都是以悲剧命运为结局的。他笔下大量的女性形象,形形色色,不同人却有着相似的命运。她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渴望幸福,却被封建礼教给吞没了。鲁迅希望她们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走出困境,得到应得的幸福。
“五四新时期女性代表”子君
《伤逝》(年上映)她是鲁迅笔下一个较为不同的女性了。子君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农村家庭中,住在北京的叔叔家。她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有些新时代女性的意识,例如个性解放、恋爱和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性格温和美好,憧憬未来。敢于为爱情同一切旧社会的旧思想和陋习做斗争,表现了她勇敢执着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她说我是我自己的,这就是被五四思想熏陶解放出个性的象征,敢于向旧社会的礼教发出挑战,成为自我意识觉醒的新一代。但同时她的思想意识觉醒仍然不够成熟和强大,依旧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思想和传统妇女一样具有局限性,受封建意识的毒害一样根深蒂固。
《伤逝》剧照她一直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但却在与涓生同居后性情大变,忘记了自己独立个体的存在,将自己全盘交付给涓生和家庭,为家庭的琐事变得肤浅和狭隘,失去了进取精神。甚至将养的狗取名为阿随,随自己的丈夫。她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寄托于爱情和家庭上面,变成了旧社会的女性,面对涓生,她已经没有自己的主见。作品有提到,“墙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是从杂志上裁下来的,是他的最美的一张像。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这说明了子君并未完全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一定程度也说明在当时那个年代,女性意识想彻底崛起是不可能的。束缚她们五千多年的思想,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是没办法说脱落就脱落的。尽管子君口口声声说她是她自己的。子君身上具有复杂的矛盾,想要冲破封建思想的枷锁,同时又被封建思想所束缚住。子君受过思想启蒙教育,勇于追求自我的权利,但她的这种追求自我的意识局限在爱情上面,思想上的不成熟间接地决定了她在面对整个旧社会的黑暗势力压迫时,必将走向衰亡。
“离婚好难?”爱姑
《离婚》插画爱姑是不同于子君那样的新女性的形象,又区别于祥林嫂等愚昧无知的形象。面对丈夫的出轨,有仇必报,在父亲已同自己的六个兄弟拆平了夫家的灶后仍不肯罢休,与父亲一同去夫家理论,立誓要闹得夫家家破人亡。但她的这种反抗是依仗她的父亲和兄弟,并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她的父亲庄木三在当地是有点威望的人,她的一切敢想敢说敢做力量来源都是她的父亲所给。她性格十分大胆和泼辣,面对丈夫的出轨,她闹了夫家三年,立誓要让夫家家破人亡,对乡间的土地主也不放在眼里,敢于对封建礼教发起攻击,这种精神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可她却也对封建的官僚主义和知识分子抱有一定的幻想。她认为七大人是知识分子,应该会知书达理,顶明白的,一定会为她伸冤,她过于自信,以至于最后只能屈服于封建的官僚主义和知识分子。
尽管她是勇敢的,但内心却是渺小、空虚和害怕。同父亲到慰老爷家,看到不一样的阵仗时,在战役还未开始时,她便开始局促不安起来了。最终只得在七大人的威逼下以90元达成和解,离婚了。爱姑赢了旧社会女性赢在她具有强烈的抗争精神。面对丈夫的出轨,她不退缩地全力争取自己的权利,大骂丈夫是“小畜生”;面对公公偏袒自己的儿子时也不畏惧,大骂公公是“老畜生”;在婆家亏待她的时候,回娘家去找父亲兄弟诉苦,寻求帮助和安慰。甚至到婆家去闹得婆家鸡犬不宁。在她身上,男女平等意识已经初步萌芽,她不允许丈夫出轨,敢于同丈夫同婆家做斗争,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精神。然而,她的这种新时代女性思想萌芽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她内心还是对封建礼教寄有希冀,她的思想还是被封建思想束缚着,一方面反对男权主义,另一方面却又维护男权主义,她对七大人陈述的理由是“我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呵!”她敢于反抗传统社会的夫权至上的观念,但她用来反抗的工具却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她反抗封建礼教,但反抗的目的却还是维护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庭的体制,维护自己的封建婚姻。这也说明了她的反抗最终走向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其实看到最后,我自己没有感觉爱姑有明确想离婚的意图,这三年的反抗到底是想离婚离开夫家,还是只是想讨个公道,最后回到夫家?
“谁年轻还不是个豆腐西施”杨二嫂
五十岁的“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有着凸颧骨和薄嘴唇的五十岁左右的女人,瘦瘦的双腿交叉站立时如同圆规一样。她的形象一出来,便给人一种尖酸刻薄的印象,而且最主要是瘦。果不其然,她说的话就是印证。接下去便直接要起了东西。杨二嫂让人萌生一点同情可怜之感后更多的是觉得她可悲和可恨。可怜在于她被生活摧残得失去面目,可悲跟可恨在于她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不惜失去尊严搬弄是非。在她眼里,只剩金钱和利益,而失去人最基本的东西,那便是道德。加上她语言行动都过于夸张虚假和做作,这样的人,很难让人心生怜悯之情,甚至会让人看不起。她向迅哥儿讨要东西迅哥儿没同意时她口出刻薄话,说人家娶了几房的太太,出门坐大娇,却连些粗重的东西也舍不得给她,说人家越有钱越小气,最后要走回家时还顺手牵羊地将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塞进自己的裤腰带偷拿走了。后面还有一次来迅哥儿家里拿了狗气杀之后直接跑掉。为了一副手套一个狗气杀她可以抛弃自己的尊严,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杨二嫂当时生活的艰难,以及没有一丝的道德感。
她曾经年轻漂亮,安分守己地卖着豆腐,年纪大了没办法再靠美貌来获得经济收入,贫苦的生活把她折磨得又丑又瘦,从“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可见杨二嫂既可悲又可怜地度过一生。杨二嫂的改变根本原因还是封建社会的压迫,在那种高强度高气压的窘困生活下,造成了如今这个自私、尖酸、贪婪、势力、搬弄是非的杨二嫂,她的美好本质被生活压榨得一点不剩,变成了一个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造成妇女悲剧的根源是经济上的不独立。娜拉出走后一书在中国传统女性在经济上独立的这个问题文中提到的关于钱的问题这样讲到,“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里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这里并不是说有了钱有了经济权就不会沦为傀儡,而是钱、经济权是斗争的基本,经济决定一切,人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有进一步的作为。中国传统女性在封建家庭里面长期处在非常卑微的地位,事事看人脸色,忍受丈夫三妻四妾,有的甚至遭到毒打,她们自己本身却把这当做当然,逆来顺受,逐渐演变成一种自己与丈夫不平等自己是丈夫的奴隶的思想,这都与长期依赖丈夫经济不独立,在家没有权利有关。即使娜拉也是,她口袋空空出走后,最后的地步可能是再返回家中或者误入歧途。所以女性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子君与涓生感情的破灭除了思想上狭隘之外,根本原因还是在经济问题上。才会在被经济问题所困时,两个人的爱情瞬间分崩离析。传统女性的思想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一旦谈起恋爱便完全依赖男性,便将自己完全归附于男性身上,丧失自我意识。子君爱到后来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变成了旧时代的女性。然而她依然不自知,与涓生同居没多久便就开始不看书了,到后来甚至只盲目地爱着,将最重要的一点忽略掉了,只有具备了生活下去的资本,才能发展爱。而活着必须要有一定的金钱作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在与涓生同居的前期,她将自己唯一的耳环和金戒指卖掉来填补家用,可见这时候的子君是名副其实的五四时期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在后来与涓生的同居中,她的思想开始一步步地狭隘起来,变回传统的农村妇女,变得没有自信,被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所困,整天猜忌涓生的爱,最后失去自我走向自杀的道路。可以说是她自己亲手将自己一步一步推向堕落死亡的道路。
在封建社会,女性在某个角度上来说,就是个错误的存在。她们卑微低贱,就是个笑话,如同一出悲剧。如《阿Q正传》里面说的,“即此一端,我们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东西。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是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旧社会女性长期以来被不平等对待,但祥林嫂和子君最终走向死亡,爱姑最后的妥协等等,除了长久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环境的迫害之外,还归于她们自身思想的落后和堕落。子君为爱勇敢离家最终还是又回了家,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残害逆来顺受,爱姑的勇敢反抗也只是为了维护封建婚姻。中国女性长期受男性的价值标准影响,导致逐渐丧失独立思考意识与和表达能力,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思想畸形。她们将男性的标准自然而然的加在自己的身上,再自然而然的按照男性的标准去行事,甚至再自然而然地走向坟墓。其实毕业这么多年,回头再去看鲁迅的作品,真的会很爱他手里握住的那把笔刀。
论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我真傻”祥林嫂
参考文献
[1]邹海燕.妇女解放要从自身做起—试分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2).
[2]周芳芸.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1).
[3]宋贵珍.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彷徨》《呐喊》散论之二[J].学术交流,,(2).
[4]张宗涛.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4).
[5]赵轶男.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文学语言学研究,,(2).
[6]沈琳琳.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11).
[7]高远东.《祝福》:儒释道“吃人”的寓言[J].鲁迅研究动态.(2):18-24.
[8]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9]鲁迅.鲁迅散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0]鲁迅.鲁迅杂文精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