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太乙宫街道吴家沟村

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吴家沟,相传建于唐代,以姓氏得名,《咸宁县志》卷十记为吴家沟,归杜曲社所辖。清《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一之《咸宁南乡各仓图》(二)标为“吴家沟”。在杜曲仓南端,与清水头、沙场村并列其中。全村3个村民小组,户。姓氏有李、吴、温、郑、张、王、徐、冯等。

由吴家沟和红瓦房两个自然村组成。红瓦房曾属温家山,后为吴家沟大队所辖,是一个年轻的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前后,只有一两户人家,房上的机瓦没烧妥,呈红色,进蛟峪砍柴人路过,常相约在“红瓦房”歇脚等伴,久而成为地名,后成自然村。最早的人家为徐大喜、徐满生兄弟二人,当时日子过得很窘迫,曾把房上的椽隔一根间一根抽下来,卖椽为生,渡过难

关。现有35户,有郑、王、徐、温等姓。属吴家沟一组,与二、三组相距约1公里。西南方是崔家河,东南隔蛟峪河是温家山。村北原有大方坟,乃古坟,谓之张家坟,长满酸枣刺。曾有一位30岁的农妇被狼从院子拉入张家坟,受伤遇救,人们戏称“狼不吃”。红瓦房的大路是崔家河柳家大户买的,人称“上官路”。村北张曲岭有古墓,曾挖出宝剑、铜麻钱。如今被一马姓租用,占25亩,种曼地亚红豆杉。

自然村吴家沟,村北原有土地庙,土地庙东南有李家祠堂。据推测,李家可能是大户,也可能比吴家来得早。村东南还有湘子庙,后作为村办小学,已废,修电讯铁塔。村当中原有土地庙,拆后盖大队电磨房,已废,成为私人宅基地。村北头青牧园墙南头第一个窗口外,是二龙塔塔刹掩埋之处。相传,二龙塔顶层有个蝇子成精,化作穿白戴孝的美女,每日正午时,手执圆形影扇站在塔刹上煽风观景,又有人说那是被淫僧囚禁塔内的妇人。忽然有一日晴天霹雳,雷声响彻云霄,乌云腾滚,云隙时隐时现一

条巨龙,俯冲下来,伸出龙爪,抓住塔刹朝北飞去,刚飞过吴家沟,塔刹从爪中溜脱,留下塔刹在吴家沟村北。塔刹真有其物,整块石料凿成,高约60厘米,底部呈正方形,底边长50厘米,共4层,由下向上逐层递减,第四层雕以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顶。第三层圆形顶周围有弧形轮辐状翅。另有一传说,塔即将竣工,民工们抬着塔刹,气喘吁吁赶到吴家沟村北时,建塔工地的鞭炮繁响震耳,安置塔刹的时辰已到,抬塔刹的民工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失期当斩。抬塔刹的民工头说“迟了迟了!搭上去也是必死无疑,怎么办?”众民工说“我们听你的!”民工头说“三十六计?”众民工说:“走为上计!”民工头把手一挥,众民工立即四散逃开。从此,塔刹永远留在吴家沟村北。此说似合乎情理。

如今,村子旧貌变新颜。道路四通八达,南到蛟峪山、温家山、崔家河、太乙宫,北到孟家村。村内外道路基本硬化,村中间新修村办公室5间,办公室门前是体育健身小广场,乒乓球台、篮球架板等各种体育器械,供人们锻炼。

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2万多人,在徐向前、陈昌浩等人领导下,退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陕西、四川边界转移,越过秦岭,分兵两路从涵峪、库峪进入长安,经大峪、白道峪、小峪行至吴家沟时,遭到国民党陕军的堵击,红军迅即占领吴家沟东岭、西岭,居高临下,向从蟒鞍岭扑来的国民党陕军猛烈还击,战斗不到两小时,国民党军溃败。这是吴家沟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吴金蘸,年生,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年元月7日执行任务时牺牲。

#在长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0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