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试题西南四省名校届高三第

北京扁平疣医院咨询 http://m.39.net/pf/a_8846266.html

西南四省名校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史学史上,《左传》首次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全方位地叙述春秋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几十个诸侯国年间的历史。这使《左传》全面地超越了过去史官片段的记言、记事作品,具有了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和历史理论等丰富的史学内涵,从而导致了中国古典史学的正式诞生。

其一,《左传》作者为了全方位地叙述历史,广泛收集各类史料,而面对搜集来的丰富庞杂而又记载各异的史料,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辨识,以辨明史料的源流、真伪和价值等,然后以丰富而可信的史料为依据,编次、加工成完整连贯的历史叙事。《左传》作者对大量官方和民间史料的收集、辨识、取舍与编次,使《左传》具有了史料学的基本内涵。

其二,《左传》作者力求用适当的史书编纂体例与方法,来全方位地叙述历史。《左传》在编纂体例上采用了《春秋》的编年体,对编年体例进行了重大的突破:它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局,孕育了纪事本末体的雏形;它完整地叙述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言论等,孕育了纪传体的雏形;它又以“君子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论,首创中国史书的史论体裁《左传》在编纂体例和方法上所进行的突破、尝试和创新,使其具有了历史编纂学的基本内涵。

其三,《左传》作者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历史,也为了自己的著述能被广泛接受并传之久远,于是采取了“以文叙事”的方式,以优美的文辞、一定的文学手法叙述历史,从而创立了中国历史文学的第一个样本,使其具有了历史文学的丰富内涵。

其四,《左传》首创“寓论断于叙事”,即把史观和史识寓含在具体的叙事之中。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左传》不止一次地借他人之口,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民,神之主也”,肯定人是历史的主体,强调人事的决定性作用,表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史观。在古今之变的问题上,《左传》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左传》进步的史观与史识,使其具有了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

《左传》以叙事的方式全方位地认知历史,使它具有了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历史理论等丰富的史学内涵。它在历史叙事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在中国史学上有开创之功。中国史书的编年体例,到《左传》基本发展成熟;后世的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在《左传》中孕育了雏形。《左传》创立了中国历史文学的第一个样本。以史为鉴的叙事取向,成了中国后世史学沿袭与发展的传统。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也都成为后世史学理论的基本命题。《左传》问世之前,没有任何一部文献具有如此丰富的史学内涵。《左传》问世之后直到《史记》成书之前,也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达到《左传》的水准。

(摘编自马卫东《〈左传〉叙事成就与中国古典史学的诞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完整地叙述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言论等,孕育了纪传体的雏形,首创编年体。

B.在表达天人之际的观念时,《左传》采用一定的文学手法叙述历史,使其具有了历史文学的丰富内涵。

C.《左传》在中国史学上有开创之功,其丰富的史学内涵及其达到的高水准,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D.《左传》具有非常丰富的史学内涵,导致了中国古典史学的正式诞生,它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为总分总结构,论述脉络清晰,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B.文章分别从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和历史理论四方面阐述了《左传》丰富的史学内涵。

C.文章第五段引用《左传》“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等,说明了史观和史识的关系。

D.文章以《左传》多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左传》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书作者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运用文学手法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否则可能如孔子所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左传》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深远,如果没有《左传》的存在,后世学者就无法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行研究C.评判一部史书是否具有丰富的史学内涵,可以从四个范围——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和历史理论进行考察。

D.唐代刘知几认为《左传》集中体现了“史学、史才、史识”,这是对《左传》很高的评价。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1)A.“首创编年体”错误。结合“《左传》在编纂体例上采用了《春秋》的编年体,对编年体例进行了重大的突破”分析,编年体不是《左传》首创。B.“在表达天人之际的观念时,《左传》采用一定的文学手法叙述历史,使其具有了历史文学的丰富内涵”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左传》作者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历史,也为了自己的著述能被广泛接受并传之久远,于是采取了以文叙事的方式,以优美的文辞、一定的文学手法叙述历史,从而创立了中国历史文学的第一个样本,使其具有了历史文学的丰富内涵”,并不能推断出“在表达天人之际的观念时”的做法。C.“后无来者”错误,从原文“《左传》问世之后直到《史记》成书之前,也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达到《左传》的水准”可见,后有来者,《史记》即是。故选D。(2)C.“说明了史观和史识的关系”错误。结合“《左传》首创寓论断于叙事”,即把史观和史识寓含在具体的叙事之中。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左传》不止一次地借他人之口,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分析,文章第五段作者引用《左传》“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等,是说明《左传》首创“寓论断于叙事”,即把史观和史识寓含在具体的叙事之中。故选C。(3)B.“后世学者就无法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行研究”表述太绝对,结合“《左传》以叙事的方式全方位地认知历史……在中国史学上有开创之功”“《左传》问世之前,没有任何一部文献具有如此丰富的史学内涵。《左传》问世之后直到《史记》成书之前,也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达到《左传》的水准”等分析,《左传》确实在中国史学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左传》的存在,后世学者就无法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故选B。答案:(1)D(2)C(3)B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