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昆虫咬人带毒它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的用毒高手,比如箭毒蛙,它们皮肤上都有毒,触碰都会中毒,再比如毒蛇,一条长2米的毒蛇一口咬下去,一头体型庞大的大象都会应声倒地,还有像射毒眼镜蛇这种毒蛇还可以远距离喷毒所以,毒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既是一种防御工具,也是一种捕猎攻击。
蓝箭毒蛙
在昆虫界,也有许多用毒的高手,比如蜂类中的大虎头蜂,它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蜂,再比如褐边绿刺蛾蛾的幼虫(俗称洋辣子),它即使人去碰一下,都会有严重的过敏反应,还有蚁类中的红火蚁,它甚至可以杀人,但是带毒的昆虫,通常不是咬人带毒,也就是口腔里有毒,而是尾部或者体表有毒。
那么,自然界中,有哪些咬人带毒的昆虫呢?它们咬人带毒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咬人带毒的昆虫
毒是所有对生物体有害物质的统称,所以严格意义上说,不止是生物毒素,连细菌、病毒其实也算毒的一类,如此说来,自然界中,咬人带毒的昆虫就多了。
第一:吸血类昆虫
许多吸血类的昆虫都是“用毒高手”,比如人类最大的杀手蚊子,每年因为被蚊子叮咬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了70万人,位居动物杀人榜的榜首,除了蚊子外,蜱虫也是一大杀手,它们也能传播许多细菌和病毒,从而导致人生病,甚至是死亡。
还有许多小伙伴儿时的噩梦之一马蝇,这家伙跟苍蝇“PLUS”版一样,照样吸血,而且伤口极容易溃烂。
所以,那些以哺乳动物血液为食的昆虫,就是典型的带毒昆虫。
第二类:防御性昆虫
有些带毒的昆虫,我们不去招惹它们,它们也是懒得搭理我们的,这类昆虫就属于防御性昆虫,不过,一些防御性昆虫的杀伤力丝毫不比吸血性的昆虫差。
首先就是新西兰的国宝之一维塔,维塔是蟋蟀科下的昆虫,它们之所以成为新西兰的国宝是因为它们早在2亿多年前就出现在了地球上,而且在两亿多年的岁月中,它们的形态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属于活化石物种。
维塔是世界上最大的昆虫,它们的体型比我们常见的蚂蚱要大50倍,如此大的体型就连喜欢吃昆虫的老鼠见到它都得望风而逃,同时维塔又是许多新西兰人儿时的“童年阴影”,因为一旦招惹了它,它会毫不犹豫的对人咬上一口。
这一口最让人害怕的不是触目惊心的伤口,而是伤口很难愈合,弄不好还会流脓感染。
其次是一种我们在池塘和小河中常见的昆虫-田鳖,在法布尔的《昆虫记》中有一段描写池塘中昆虫的文字,其中的“水蝎”说的就是田鳖了。田鳖是一类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淡水水体中的昆虫,它们有着一对长且能交叉的前肢,通体以黑色或者褐色为主。
田鳖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它们会捕杀比自己体型小的大多数水生动物,比如鱼虾、蛙类、蠕虫等等。虽然田鳖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是在一些地方,人们称它为“水知了”是可以食用的,所以在捕捉它们时,它们就会反抗,咬人。
一旦人被咬伤,那种痛感不亚于被马蜂蜇一下,而且伤口还会发炎溃烂,严重的会造成永久的伤害。
昆虫咬人带毒的目的?
对于大多数嘴巴里没有毒的有毒昆虫来说,用毒的目的要么就是捕猎,要么就是防御,但是,对于这些咬人带毒的昆虫来说,目的却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吸血类带毒昆虫。这类昆虫带毒的目的其实并非是主观的,因为它们携带的都是一些致病菌,而这些致病菌是从其他寄主那吸血得来的,只不过是它们对这些致病菌的耐受能力比较强,成为了携带者和传播者。
在吸血时,它们也不是故意把“毒”传播给人类的,因为它们体内携带着这些致病菌,而且在吸血时,人的血液是有凝血功能的,简单的说就是皮肤有伤口了,很快会自己停止流血,并逐渐的愈合,这对于吸血昆虫来说显然是不利的,所以它们就必须在吸血时分泌一些抗血凝的物质,注入到人的血液中,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一直吸到血。
但是,这些抗血凝物质会跟随唾液一起进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此时携带的致病菌会一同进入,这就完成了“用毒”。
其次是防御类的用毒昆虫。我们还是以田鳖为例,田鳖的咬人其实也是一种防御行为,但是,它们咬人不像大多数的昆虫那样,单纯的就留下一个牙印或者是小伤口,而是像蚊子吸血那样还会留下唾液。
田鳖作为一种凶猛的肉食性昆虫,它们没有牙齿,无法咀嚼,所以在吃东西时,只能像蜘蛛那样吸食流质的食物,这就导致了它们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消化液,这些消化液是能够溶解我们的肌肉组织的,这样就给我们的伤口造成了极强的伤害。
总结
真正咬人带毒的昆虫,并不是故意带毒,要么是在吸血时将“毒”误入了人的血液中,要么是在吓退人时(咬人,让人对它打消念头),由于它们本身的唾液带“毒”,所以,才用“毒”伤到了人。
不过,那些在尾部带毒的昆虫,它们是真的用毒来伤人,比如马蜂、红火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