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画派沧桑风骨第3章14节

内蒙古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pf.39.net/bdfyy/zjft/180423/6185580.html
《沧桑风骨》——作者:周玉冰

第三章1、踏雪寻梅

年新春,一场小雪飘飘洒洒。

张翰飞与梅姨从外踏雪寻梅回来。急切切地打开箱子找东西。

“找什么呢?”梅姨问。

“找一幅画子,王世澄为我画的梅花。”

梅姨从箱子里取出一件作品,递给张翰飞:“是不是这一幅?”

“是啊。”张翰飞高兴地说道,“你真是我的好助手,来,雪后看完梅花,再看王世澄的这幅作品,更有新意。”

作品挂在墙上,是王世澄以新罗山人华岩笔意画的梅花,梅影俏丽,古雅妙趣,一只展翅鸟雀,似乎嗅着瑞雪中梅花气息。

画面的右侧,蝇头小楷落款:“翰飞仁兄法家正王瀓”,法度森严,揉入碑的苍劲和用笔。

张翰飞反复观摩,叹道:“一幅好作品,要契合欣赏的心境。此时看王瀓雪梅,齿颊生香,余音绕梁啊”

“这王世澄是谁啊?画得这么好。”

“他是南洋公学特班毕业生,担任北洋政府法制局参事、参政院参政、袁世凯秘书。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他与程树德等一起起草《中华民国约法》,还写一首好文章。只可惜了,现在坊间对袁世凯议论很多。”

随后的日子,红日高照,天气一直晴暖。

大街小巷,喝茶的、听戏的,都在悄悄议论:

“听说又要进入皇帝时代了。”

“袁大总统要当皇帝了。”

“袁家大儿子、二儿子反目啦。”

12月11日,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完毕,各省的推戴书上一致写着:“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

在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准备建立君主立宪制。推袁世凯为皇帝,成立中华帝国。

袁世凯表面推让后,最终接受,打算年为洪宪元年,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消息正式传出,天下震惊。

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

一时间,全国一片讨袁之声,纷纷反对重新进入皇权时代。

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段祺瑞要求袁世凯交出行政权力和兵权,恢复责任内阁制,退位自保。冯国璋联络各省召开“南京会议”。

重大打击接踵而来,自己认为的亲信步步逼权,各种交煎下,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同年8月24日,归葬于河南安阳。

叶恭绰不满袁世凯称帝,辞去职务。

政府人员频繁更换。社会动荡。

张翰飞暂时赋闲在家,与京城一些书画同道切磋技艺,应朋友之约篆刻印章,写写有感而发的文章。

第三章2、报社编辑

年8月15日。

红日照着疏朗的树枝。街上人声鼎沸。

“卖报,卖报,刚刚创刊的《晨钟报》!”张翰飞从会馆旁的小摊卖了一份,急匆匆回家。

带着油墨馨香的《晨钟报》让他眼睛一亮,总编李大钊署名守常写了发刊词《晨钟之使命》——

一日有一日之黎明,一稘有一稘之黎明,个人有个人之青春,国家有国家之青春。今者,白发之中华垂亡,青春之中华未孕,旧稘之黄昏已去,新稘之黎明将来。际兹方死方生、方毁方成、方破坏方建设、方废落方开敷之会,吾侪振此“晨钟”,期与我慷慨悲壮之青年,活泼泼地之青年,日日迎黎明之朝气,尽二十稘黎明中当尽之努力,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由是一一叩发一一声,一一声觉一一梦,俾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觉,自我之民族的自觉,一一彻底,急起直追,勇往奋进,径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幸勿姑息迁延,韶光坐误。人已汲新泉,尝新炊,而我犹卧榻横陈,荒娱于白发中华、残年风烛之中,沉鼾于睡眠中华、黄梁酣梦之里也。…… 袁氏逆命,谋危共和,未逾数月,义师勃兴,南天震动,而一世之奸雄,竟为护国义军穷迫以死。今虽不敢遽断改革之业,为告厥成功,而青春中华之创造,实已肇基于此。其胚种所由发,亦罔不在吾断头流血之青年也。长驱迈往之青年乎,其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厚青年之修养,畅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砺青年之气节,鼓舞青春中华之运动,培植青春中华之根基,吾乃高撞自由之钟,以助其进行之勇气。中华其睡狮乎?闻之当勃然兴;中华其病象乎?闻之当霍然起。盖青年者,国家之魂,《晨钟》者,青年之友。青年当努力为国家自重,《晨钟》当努力为青年自勉,而各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 之使命。

张翰飞读得慷慨激昂,一拳砸在桌子上,梅姨吓了一跳,正准备询问,他大喊:“好文章啊!这报办得好,尤其是“时评”栏目,紧贴社会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张扬一种积极的民族、民主意识。”

这份《晨钟报》的主持者是 思想家、立宪派首领梁启超和他的好友汤化龙。汤化龙日本法政大学毕业,担任过北京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议长、教育总长。

他们创办《晨钟报》,目的在于呼唤民众。主要撰稿人有胡适、蒋梦麟、张申府、丁文江等社会名流。

此后,张翰飞在绘画、篆刻之余,也针对时事为《晨钟报》“时评”栏目写稿。写了一段时间,《晨钟报》请他去做编辑,他欣然接受。

《晨钟报》报社虽小,但结交各种阶层,洞察社会,了解天下。张翰飞很喜欢编辑这个职业,三十多岁的他,正是风华正茂、思想敏锐的时候,编报、写文章、画画、篆刻,他觉得生活有滋有味。

第三章3、张君逸求学北京

做编辑相对单纯些,接触的多是文化人,没有繁琐的案牍和接待。张翰飞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画画。

他想,是接儿子君逸来北京读书的时候了。

在定潭老家,有祖父张训臣的教导,张君逸诵读古文,研习唐楷。他记忆力出奇地好,才三岁时,祖父教他唐诗,两遍下来就能背诵。张训臣常常摸着孙儿的头赞叹:“这孩子,比你父亲聪明,你要是参加科举,没准超过你姑父,更年轻地拿下一个状元,小小张状元!”

幼小的张君逸喜欢画画,祖父画画时,他会趴在一旁静静地看,有时候自己画,门前的水、远处的山、树上的鸟,都是他绘画的对象。

有一次,张君逸画了一幅画,画的是城墙、宫殿、四合院。

“画得好,画的是哪呢?”张训臣。

“北京!”

“你没去过北京,怎么知道北京市这样呢?”

“爸爸说的是这样,爷爷,您见过北京吗?”张君逸忽闪着眼睛。

“爷爷也没见过,但觉得孙儿画的就是的。”张训臣忍不住亲着孙儿的额头。

张君逸渐渐长大了,张训臣把他送到新式学堂读书。他各科成绩都很优异,考试的时候总是全班数一数二。正因为学得轻松,小学到中学阶段,张君逸跳了几次级。

孙儿要去北京读书,张训臣内心有千般舍不得,可还是送他北上。那里毕竟是政治、文化中心,为了孩子的未来,内心不舍只得放下。

当时的北京,杨氏太极拳负有盛名,为杨福魁所创,是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晚清时期,杨家后人多是一些王爷的总镖师。

吴承仕特意联合张翰飞及为孩子们授课的老师程廷熙,三家联合请到杨氏太极后人杨兆清来歙县会馆教孩子们太极拳。杨兆清幼承家学,历经数十年寒暑苦功,终于成为太极拳的一代宗师。

每个礼拜星期二和星期五的晚上,三家孩子聚集在会馆的观光堂,叽叽喳喳地闹着,摆弄身姿模仿着,等候师傅杨兆清的到来。

杨兆清每次都很准时,与在座的几位家长打招呼后,开始教拳。张君逸一到北京,身高突长,显得很修长。他练拳认真,深得杨兆清的赞叹,往往结束后,还要协助师傅指点两个表弟吴鸿迦和吴鸿迈。

张翰飞很重视儿子的身体。这与他在京师大学堂学习有关,认为只有体格强健才能为国效劳。张家的院子里,有两个石锁,各重50斤,父子俩经常晨练。

张君逸开始双手拿起石锁都吃紧,后来能一只手举起来,再后来非常熟练地舞弄着。尤其是他成年后,一手一只石锁,右手石锁从腰后一甩,越过肩膀,石锁稳稳落在左手上。歙县会所里许多人闲得没事的时候,就来看他弄几手,一根铁棍,在他手中更是舞得呼呼生风。

张君逸的生活靠比他大不了几岁的梅姨照料。

梅姨生性聪慧,但不善于料理家务。她最善长的就是知道张翰飞什么时候要画画,画什么题材,准备什么笔和纸,画好了熟练地按上印章。

张翰飞如果不画画,看书、看报样,或者篆刻,她来了兴致就自己画起来,多是花鸟。

张翰飞一般晚上十二点后才入睡。他画画时,要求儿子君逸在一旁读书。北方天气寒冷,寒气直往裤管里钻。张君逸冻得手脚冰凉,那些文章,他早就烂熟在心,无奈父亲要求严,他不敢开口说不看。

除了画画、篆刻、下棋,写文章,张翰飞还喜欢京昆戏曲。有时候,三五好友一起外出听戏,他们经常观看“喜连成”班子的戏,有个叫梅兰芳的花旦,大家都很喜欢看他的戏。

每次听完戏后,张翰飞余味未尽,自己也唱起来。梅姨同样听一两遍就唱得有板有眼,二人时常对唱一段。京韵萦绕,趣味盎然。

歙县会馆里喜欢听京戏的人很多,经常会请些京戏名角前来演出。偶尔也请来梅兰芳。这时的梅兰芳,因为《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在北京各界举行的京剧演员评选中,名列第三名探花。

听着父亲与梅姨唱京戏,张君逸觉得很有味道。有一次,忍不住也哼了起来,张翰飞听了,感叹道:“嘿,这小子,真是哼得字正腔圆。”

梅姨在一旁叹道:“他像你啊,没哪一门聪明劲落后于你。”

张君逸心中感到自豪,父亲的棋琴书画他都能弄了, 没碰过的是父亲的刻刀。有一次,也拿起刻刀在石头上刻起来,正刻得出神,父亲从外面回来,大声呵斥道:“君逸,你不要什么都玩,中学了,好好读书考个大学,这是你眼下最要紧的事。”

“书我都读好了。”张君逸说道,手还是忍不住刻了起来。

“什么读好了?小小年纪这么骄傲!”张翰飞火了,“考不上大学看怎么收拾你!”

张翰飞火气很大,梅姨在一旁不敢出声。

此后,张君逸埋头读书,每天早起背英文。至于画画,只能确定父亲外出一时不会回来,偷偷弄上几笔过过瘾。而刻刀,一直不敢弄,乃至大学毕业后,还心有余悸,不敢去碰。

第三章4、宣南画社的常客

民国时期的北京,云集了一大批书画家。其中许多人,以极大的成就进入了中国美术史,呈现出了一个时代的精英群体。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后,北京临时政府成立,各军政派系争权夺利,不少人涌入北京谋求一官半职。年6月的天津《大公报》有报道,当时在北京城南各会馆或客店等候机会者竟达十余万人之多。

这十余万人中,不少是画家。大多数是南方画家,主导着北京画坛。他们或者是出身科举,擅长诗文书画;或者是拜师名家,绘画技艺高超。来到北京,希望在新的政府中谋个职位,有稳定生活。

随着画家的增多,陆续出现许多书画社。

开创民国时期北京美术社团先河的是“宣南画社”,早于后来有名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研究会、松风画会等。

年,在司法部任职的余绍宋与林宰平、粱和钧、胡子贤、杨劲苏、孟莼荪等十几位同事,因为喜爱绘画,便发起成立“宣南画社”,请江南名画家汤定之担任指导。

余绍宋就是在北京谋得职位较高的一位画家,是北京画坛“旧都四家”之一。

祖籍徽州的举人、书法家潘恩元有首《旧都杂咏》,咏的就是北京画坛四家:“绍宋江湖还落落,芝田山泽更迢迢。琉璃厂肆成年见,满地云烟有二萧。”“绍宋”就是指余绍宋。“芝田”是指宋伯鲁,戊戌变法时曾参与新政,失败后逃归陕西故里,“二萧”是指湖南衡阳人萧俊贤和安徽怀宁人萧谦中。

余绍宋居住的宣武门以南的骡马市大街西砖胡同5号,是书画家雅集的地方。画社以“宣南”为名,意即雅集地点在宣武门外。这一带是近代北京文化中心。雍正、乾隆时期,居京外籍官绅纷纷建立会馆,接待本省进京会试举人,汉族京官的宅邸不断增多,大小戏园层出不穷,名伶宅邸遍布城南胡同街巷,檀板笙歌,晨夕不绝。

兴起的报馆也集中宣外大街一带,最多的时候达到几十家,柳巷永兴寺为“报市”,每日清晨,报贩云集,成为当时北京市民生活一景。此外,附近琉璃厂书肆、古董店、字画文具商铺林立,茶园、酒楼、各地风味饭庄星罗棋布。

“宣南画社”每周聚会一次,吟诗作画,谈艺论文,地位不分高低,来不迎,去不送。后来闻名画坛的陈师曾、陈半丁、梁启超、姚茫父、金拱北、贺良朴、林纾、萧俊贤、沈尹默、萧嵋、郁曼陀等相继参加过画社活动。

因为吴承仕任职司法部,张翰飞自然也是宣南画社的常客,并认识了陈师曾、萧俊贤、陈半丁等人。

出生的陈师曾,又名衡恪,江西修水人。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 诗人陈三立,他有个弟弟陈寅恪是 的学者。

年,陈师曾东渡日本留学,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后在长沙、北京等地任教,他善诗文、书法,尤其是长于绘画、篆刻。他的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上,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徐渭、陈淳等人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

张翰飞的绘画理想与陈师曾一致。对石涛的喜爱、对花鸟情趣的追随,两人有太多话题,经常一起交流,经常书画互赠。张翰飞回老家歙县时,带回许多陈师曾作品,可惜文革时期有的被烧毁,有的被抄走。

这一时期,因为政权更迭频繁,叶恭绰时而任段祺瑞政府的交通部次长,时而任张勋复辟时的“讨逆军交通处处长”。张翰飞也随着他,时而去交通部任职,时而又回报社。

年9月,《晨钟报》因为刊载段祺瑞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北洋政府封闭。

3个月后,《晨钟报》改名《晨报》继续出版。

新安画派LOGO:上部白色云形图案象征云和雾,代表山中云海之意,外形寓意为X,为“新”拼音首字母;下部黄色山形图案象征黄山,中间山头耸立至云雾之中,外形寓意为A,为“安”拼音首字母;下部黄色山形图案中白色H形图案象征山中瀑布与流水,同时寓意为H,为“画”拼音首字母;左侧绿色树形图案象征山中松树,外形寓意为P,为“派”拼音首字母;图案上半部蓝色,象征蓝天。XAHP合起来为“新安画派”四字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云海、黄山、瀑布流水、松树也是新安画派绘画的核心组成元素,整体体现了“新安画派”形象、内涵与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