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古志搜奇录第四篇弃学孝母杜英班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家贫食饩,因孝弃科举

逆境固穷,循道守清高

曹吉辰

有道是“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贫困的生活、动乱的世态往往是检验一个人品性的试金石。今天咱们解读的就是元氏县志中记载的,一位出身寒门的饱学之士。讲一下他为照顾患病母亲放弃科举进身之路,逆境中安贫乐道,不失节操的故事。他比前文所说的杜清淳先生生活的年代更早,估计是有记载的董堡第一个私塾的教书先生。

《元氏县志·同治志》学行篇记载,“杜英班,字锡瑞,董堡村人,恩贡生。少孤且贫,力学食饩。因弟亡,母痛悼成疾。自是,不事举业。然时涉猎古籍、诸子百家,无不洞彻,尤善诱后学。有姻家杨姓者,以麦十斛、金百贯来馈。力却以归之。以为‘与人者尝骄人,受人与者尝畏人’吾何取焉?乡人慕其行诣,称‘清节先生’”。

我们把县志记载的内容用大白话说说。杜英班,表字锡瑞,董堡人,是乾隆朝(中期)元氏县的恩贡生。在他未成年(8-1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还很贫苦。他刻苦攻读,经考试成为本县的廪贡生,享受在本县官办学馆读书时有伙食补贴,免费住宿的待遇,也就是廪膳补贴。古代有个专用词叫食饩(shíxì)。(这可是本县名列前茅的优等生才有的待遇啊!)因为杜英班的弟弟不幸去世,他母亲悲痛欲绝,悼念不已,难以解脱,就得病了。

母亲得这种病需要自己长期照顾。从此之后,杜英班不得已而放弃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进身之路。当时他早已博览群书,学习的领域非常广泛,古代典籍(说不定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诸子百家,他都理解的很透彻。在私塾给后学、初学者讲课时,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有步骤、讲方法,后学者都受益匪浅。

杜英班先生的儿女亲家杨某,有天忽然送来麦子十斛、制钱百贯。(斛,量器的一种,一斛为五斗,一斗为十升,一升小麦约为三斤,小麦约重10斛×5斗×10升×3斤=斤)(贯是古代制钱的计数单位,一贯为枚,百贯等于10万枚制钱,枚制钱重1市斤,铜钱总重约斤。)(董堡杨姓也是望族,暂时推定是本村的杨家吧,要不古代的牛马车辆拉这么多粮食,尤其是钱物,走远路肯定不安全)

(博物馆里馆藏的官斛)

在小麦亩产二、三百斤,粒粒皆辛苦的古代,这可是一笔价值不菲的财富。虽然亲家一出手就是土豪的做派,但是杜英班先生却坚持分文不收,并让这位富有的亲戚把东西都拉回去了。并给大家说了拒收的原因是有如果收下这些钱粮,难免会陷入“与人者尝骄人,受人与者尝畏人”的人之常情。明知无功受禄,会有心理负担,自己为什么要自寻烦恼或不安呢?乡亲们非常敬慕杜英班先生的行为事迹,称他为“清节先生”。

“与人者尝骄人,受人与者尝畏人”的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篇:曾子拒绝国君的封邑赏赐,使者不解,曾子解释说:“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曾子的话用今天的表达就是,我听说过收他人钱财的人,会受制于人;送钱财的人往往因该赠与而感觉高此人一等。和俗话说的“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一个道理。

通过本条记载,可知本村杨家在乾隆朝中期就积累了万贯家财,推测杨家到董堡的时间最晚也在明末,因为按古代财富的积累速度,百年之上才有望族。杨姓亲戚的大额馈赠,显然超出了礼尚往来的限度。儿女亲家,古代一般讲门当户对。冒然收下亲家的财物粮食,不可避免的就将自己置于较尴尬的环境中,往往也会成为乡亲们的谈资,有影响子女正常关系的风险。县志的记载者,略略数笔,就将家长里短、人情世故送到今人眼前,而杜英班先生的品性学养、简历操守通过百余字跃然纸上。

人生际遇无常,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和活法。按县志里的介绍,杜英班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乃至他成为廪贡生之后。何况他还因为母亲生病而放弃了科举进身之路。但是他谨记圣贤书里先贤的教诲,为了避免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就拒绝了杨家的好意,坚持了自己的安贫乐道。

这就和见钱眼开、沾光没够的势利小人立判云泥之别;也与普通的乡野村夫不可同日而语。反观某些贪腐分子以权力寻租为能事;卖官鬻爵者待价而沽;道德沦丧者蝇营狗苟。更有甚者,将民族大义抛到脑后,卖国求荣;突破做人底线,被猪油蒙心,如行尸走肉般追铜逐臭之人,有天地之差。

让我们用《红楼梦》里的《好了歌》解注,作为今天的文章结尾,用历史的大跨度,看世间百态人生;用名著里的春荣秋谢、此长彼消,与大家共品世态炎凉。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作者/来源:封龙文化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1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