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官不腐,无官不贪水浒传中官员令人触
一部《水浒传》,体现了官逼民反的封建旧社会的体制下的贪污腐败问题。在这部著作中,皇帝昏聩,官员贪腐,朝廷上下已经是达到了大官大贪,小官小贪,贪官污吏遍地横行的地步。高级贪官中有高俅、杨戬、蔡京、童贯等人,中层官员中有梁中书、高廉、蔡九知府等人,底层的知寨、管营、公差上下串通,沆瀣一气已经具有了普遍性、社会性的地步。除了我们熟知这些人外,就连一些相对正直的官员也是拿钱办事,达到了贪而不廉的地步。
一、礼贤下士,不耽误背后收钱的阳谷知县
礼贤下士是阳谷县知县对待有识之士的态度。当武松景阳冈打虎下山的消息刚传开,
“早有阳谷县知县相公使人来接武松”“并叫四个庄客,将乘凉轿来抬了武松,把那大虫扛在前面,挂着花红缎匹,迎到阳谷县来”。
抬着大老虎,披红戴花当街游行,让本来就比较虚荣的武松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在百姓敬仰的目光中,他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知县忠厚仁德,有心抬举他,当日便让武松作了步兵都头。
这个职务足以让武松吹嘘一辈子了。如果没有后面的事情,武松也许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要知道武松这时不过仅仅是一个平民布丁,知县却能如此看重他,这当然是完全出自他慧眼识英雄,爱惜武松这才有了任人唯贤之举。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这位有爱才之心的知县相公身上仍存在着封建官吏的通病,贪图贿赂。他爱才,但更爱财。
当潘金莲毒死武大之后,武松带着人证物证,要求知县主持公道时,知县貌似忠厚正直良心已被西门庆的银两收买。他驳回了武松申诉,这才导致了武松杀嫂祭兄的壮举。虽然事后
知县念武松是个义气烈汉,又想他上京去了一遣,一心要周全他
主动让县吏把武松的罪责减轻许多,使武松得以活命,由此,可看出知县终究决非是“唯钱是理”的脏官,但把他作为清官来加以褒扬也相差甚远。
更何况,书中还专门交待这位县官:自到任二年以来,嫌得好些金银。
知县并没有从事经商活动,这些钱多半是靠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其中肯定也包括了许多受贿枉法换来昧心钱。试想一下,连武松这样受他器重的都头都因为他受了恶霸的银两打点而碰了钉子,那么在他任职的两年间,阳谷县普通百姓因他贪财而受的冤枉肯定少不了。这样的官员又怎配称为清官?
二、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孔目”
能够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青天大老爷也是作者备加肯定的人物形象。而叶孔目、孙孔目就是后一类清官的典型。在封建社会中,“为官容易,做史难,孔目,官职卑下,但责任重大,手中往往掌握百姓的生死性命。大多数小吏看上司脸色行事,成为残害百姓的帮凶,如王正之流。象叶、孙这样两位孔目不惧权势,刚正不阿的小官吏是极为少见的。
武松醉打蒋门神后,不幸落入了张都监设下的圈套中,由于张都监下了狠心要致武松以死地,用银两买通了“一应上下之人”“押司孔目上下都使了钱,
而且知府又是一个脏官,收了贿赂后,一力与他做主,定要结果武松的性命。”武松身处被害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全亏孟州府当案的叶孔目不贪爱金宝,不肯要钱,秉公执法,这才使武松得以幸存。
小说中有首赞:西厅孔目心如水,海内清廉播德音。
道出了作者对叶孔目不为财势所动,执法如山的品德的颂誉。然而,“清廉”两字用以称赞叶孔目却又似乎有点言过其实。
叶孔目之所以不愿接受张都监的脏物,一是因为他“不肯要害平人,”二是因为他知道武松是个好汉,而有心周全于他。因此,他把武松的文案做得很活,给了武松一线生机。而当施恩赠送一百两银子,求他帮忙时,他毫不客气地收下了,然后才把文案都改得轻了,尽出豁了武松,并在知府处揭穿了张都监的阴谋,使武松完全得救。所以可以说武松的得救是叶孔目的正直和施恩钱财银两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这件事也反映出,叶孔目并非不爱钱财,只是他不贪味心钱,他也不过是一位正而不廉的“清官”形象。
《水浒》中出现了好几个孔目的形象,为人做事较为公正的还有一位开封府的孙定孙孔目。这位人唤孙佛儿的孙孔目的硬直比叶孔目更胜一筹。张都监不过是一名州级武官,他要害武松还得依仗府尹的帮助,叶孔目不肯同流合污,他就难以得手。
而孙孔目的对手是高俅。高球不仅官职远远大于府尹,而且还是一个皇帝宠信的无赖,他亲自批抑定罪,定要问林冲个手执力刃,故入节堂,杀害本官”的罪名,把林冲除去。
把林冲解到开封府不过是摆摆样子,他早已“吩咐膝府尹好生推问,勘理明白处决,来势十分凶狠,难怪为人“守正”的府尹也认为无法周全林冲。
但官职卑下的孙孔目却不怕高俅的权势,他不但有勇气为林冲辩护,敢于当面指责府尹:他说这南衙开封府难道不是朝廷的,是高太尉家的?并让上司进一步揭露高球的专横残暴
谁不知高太尉当权,倚势豪强,更兼他府里无般不做,但有人小小触犯,便发来开封府,要杀便杀,要别便别,却不是他要官府。
这一番充满激情的言辞,不仅仅反映出长期积淀在他内心的对高俅辈权要的愤恨,同时也道出了封建社会所有正直官吏对奸臣得势,脏官们肆意仗势欺人,草菅人命的不平世道的强烈不满,从中我们也可以理会到作者心中的愤愤不平。
孙孔目的仗义直言,激发了府尹的勇气。在府尹的亲自交涉下,高球自知理亏,这才暂时放过了林冲。林冲事件中孙孔目的表现充分反映出了他不畏强权,正直的品行。可是,由于书中又重新提到,当林冲被陷害后,林冲的丈人张教头也来买上告下,使用财帛,这就使孙孔目搭救林冲一事蒙上了因受了张教头财房才出现发生的嫌疑。所以,孙孔目也同样难以被确定为是既正又廉的清官。
三、行贿受贿的宋押司
宋江这个形象是《水浒》人物形象争论最大的一位。然而人们往往只是从他的思想性格上去分析存在于他身上的复杂性,而忽视了宋江经济上存在的收支矛盾。
宋江号为“及时雨”,为人豪爽,挥金如土,而且:仗义疏财,平生好结识江湖上好汉,宋江常常主动资助江湖好汉,书中提到的受过他赠银的就有十七人之多,武松、李逵都曾受到他的恩惠。而且宋江出手极为大方,往往一给就是十两。不仅对江湖好汉如此,对普通百姓也一样: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困,周人之急,伏人之困。
仅二十四回中,宋江便一下子施舍了两具棺材,分别给阎婆和卖汤药的王公,可见他素日里,扶弱济贫的慷慨之举是十分频繁的。
宋江除了交结江湖好汉及救济穷人要花钱外,他自己又在县西巷内,安置了阎婆惜作为外室。并能在半月之间,把阎婆惜打扮得“潢头珠翠,遍体金玉”连阎婆“也有若干头面衣服,瑞养的婆惜丰衣足食。除此,当宋江杀了阎婆惜后,为了开脱罪名,宋太公拿出了大量金帛去上下通融官司。
之后又出钱安抚阎婆,最后还使钱打通州府关节,让宋江能发配到鱼米之乡江州。这些都表明宋江家中广有钱财,十分豪富,然而宋江的钱又是从哪儿来的吗?
第一个正当的收入来源是靠做吏棒禄的收入。宋江曾任耶城押司,是个掌管案膜的刀笔小吏。在宋朝,高官确有厚禄,而押司之类的青吏的棒禄则是少得可怜,最多尽能养家糊口,
所以宋代有胥吏以受贿为生的记载:府吏育徒之属,皆以民之生者也。
宋江财政的第二个来源是家庭的补贴。而书中描述的宋的父亲是“祖代务农”,他家不过是“守着些田园过活的庄农人家”,并非象卢俊义、柴进一样是家财万贯的大财主。这就决定了他的家庭很难给宋江提供大量金银:照理说宋江的生活最多不过是小康水紫罢了。
而事实上,宋江似乎有用不完的金钱。是不是来源于宋江的那些财主朋友赠送资助呢?也不是,在宋江犯事之前,书中不但未提到过柴进等赠银的行为,而且在孔家庄避难时,孔太公送银于他时,宋江马上推却不要。可见,当时宋江并不缺钱。
宋江收支的悬殊差异的唯一一个合理答案就是:当宋江做押司时,曾利用职权巧取豪夺,收取贿赂,而积累下来大量钱财。正如阎婆惜所言: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做公人的,那个猫儿不吃腥。
况且宋江本人又精通之道,并曾经多次用金钱去打通关节,进行贿活动。光是受朝廷招安一事中,梁山最大的靠山宿太尉就前前后后收受过四次贿赂。这一切都暗示出宋江在经济上决不会是很清白,他为官之时,难免会有行贿、受贿行为的发生。
宋江如此,其他好汉更免不了有贪图不义之财的行为发生,戴宗曾任江州节级,当宋江发配到江州时,就演出了一场戴宗强索常例钱无礼蛮横的闹剧。
当卢俊义被害入狱时,身为两院押牢节级的蔡福、蔡庆两兄弟就因贪图李固的五百两银子而差一点害了卢俊义的性命。
施恩父子更是孟州城的土霸王,仗着管营的身份,支使牢中犯人,开设酒店,独占快活林,向过往的女商人收取闲钱。除这些好汉外,其他穿过官袍的英雄也不会没有类似的行为。虽然,《水浒》中没有一一提到。
但是大家可以想象到在无官不贪,“贪婪之吏布于天下”的黑暗社会中,这些刚正侠义的忠义之士也是绝难摆脱这种丑恶习俗的污染。
纵观《水浒》中的清官,几乎都是个个正而不廉的形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白羽认为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找出原因,从客观上讲,由于统治者对于官员的贪污、枉法行为处罚极轻。如北宋时,京官贪污犯罪,只是贬默出任地方官、伟禄不减,罪大的也只是降级贬至远恶军州。
官僚贪污,皇室受贿,利益均沾,各得其所。这样必然造成贪污受贿视若等闲的局面。在封建官场中,大多数的官员是“身被命服,不顾廉耻”“见利而已,不复有他”的贪财赎货之徒,真正“清心做官,莫营私利”的人并不多见。
白羽点评:《水浒》中清官和贪官数量上的巨大悬殊就因为统治者实行“恩荫制”“勘磨制”从而造成官吏冗滥,得官升迁都需要行贿。在“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身不获。”的社会状况下,庸官当政,人才受压,象东平府府尹陈文昭,太守张叔夜这样正直的清官是难以得到重用的。
从主观上讲,宋元明清时期,正值民族矛盾尖锐,外族侵扰入侵之际。人民群众内心迫切希望能有忠心为国,招贤纳贤的好官出现,来为国出力。抵御外族入侵,重振国威。这反映在明清小说中,表现为着重肯定歌颂那些仁慈正直、忠君报国的爱国忠臣,而原谅了存在于他们身上的某些贪财好色之类的小毛病。《水浒》是以歌颂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忠义精神为主题的,这决定了书中塑造的清官形象是以同情梁山英雄、赞同忠义思想为主要标准。因此,反映在《水浒》中就出现了描写的大大小小的正面官员几乎都只是正而不廉洁的“清官形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