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明为父报仇,用诈降计杀死了吐蕃六谷部

西夏其实很有趣儿——正说西夏史系列连载NO.10报仇

潘罗支死了。

此事发生在宋景德元年(),李德明请降,宋夏双方开始接触之后。

潘罗支不是善终,他是被人搞死的,确切地说,他是被李继迁的粉丝搞死的。

话说这党项人好勇尚武,复仇心理极强,他们的习俗是有仇必报,并且以不报仇为耻。哪个部落的党项人要是受了欺负,只要一声吆喝,附近本部落的党项人不论男女老少,绝对会闻声而至,到了之后卷起袖子就打,绝不废话,其坚定的复仇决心、执着的复仇愿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复仇精神,一向来是出了名的。就算是没有能力复仇的人,也要纠集邻族妇女,大家吃饱喝足,成群结队赶往仇家,放火烧毁仇家的庐舍。党项族的习俗认为和女人打架乃不祥之事,所以一遇到大群的女人吆五喝六地往自己家走,仇家一般都要躲避而去。这种复仇方法可以说是毫无风险,屡试不爽,实乃报仇之不二选择也。

宋咸平六年()十二月李继迁兵败被伤,不久就一命呜呼,这账当然得算在潘罗支身上。李继迁的部落里有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二族,这两个部落估计是李继迁的超级粉丝,对他崇拜得不行。一见偶像被杀,这俩族一时难以接受,发誓要给李继迁报仇。

思来想去,他们决定先归附于潘罗支,然后瞅准机会,把潘罗支弄死(又是这招),给偶像报仇。

一般像假投降这种战术,都是需要里应外合才有可能成功的,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二族自然也需要有人配合,要不他们就算能杀了潘罗支,估计也逃不回来了。

这两族收拾行装,举族归附于潘罗支属下的者龙族,然后他们秘密派人到李德明那儿,请李德明出兵,攻打者龙。

这样潘罗支听到者龙族被打,一定会率兵前来援助,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干掉潘罗支了。

李继迁被杀后,李德明就暗暗发誓,这个仇一定要报。

老爹风华正茂,才四十二岁,正是扩张党项势力,摆脱宋朝控制的大好时机,没想到居然被一个小小的潘罗支害死,这个大仇若是不报,以后他还怎么当党项族的领袖呢,父亲留下的那帮老臣本来就不好驾驭,杀父之仇若是不报,以后他们就更不会听从自己的领导了。所以,此仇,必报!

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德明在接受父亲临终遗言的时候,双眼一定饱含着怒火。

当两族派出报信的人来了以后,李德明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个机会若是不抓住,以后想报仇就难了。所以李德明马上派出精兵,佯攻者龙族。

一听说自己的部落遭了袭击,潘罗支二话不说,骑了战马,率一百多骑前去救援(请注意这个数字)。

潘罗支倒并不觉得自己兵少,他还打算来个前后夹击,一举击溃敌军呢。

可惜,他已经没有实施自己计划的机会了。

当天晚上,潘罗支被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二族杀于帐内。

潘罗支用诈降计搞死了李继迁,李继迁的部下又用诈降计搞死了潘罗支,这正应了那句老话: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者龙族又分十三族,潘罗支被杀后,这十三族中有六族归附于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

潘罗支的部下听说潘罗支已遇害,又听说者龙六族当了叛徒,就发大军前来给潘罗支报仇。

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二族,杀了潘罗支后立马就跑了(不快点跑就没命了),者龙六族动作有点慢,还没来得及跑就被杀气腾腾的潘罗支部下赶上了。

者龙六族要能打得赢那才见鬼了,他们被打得大败,不得已逃到深山里去了。

所谓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潘罗支已死,六谷吐蕃族总需要有人来领导。潘罗支的部下和六谷豪族商量了一下,决定立潘罗支的弟弟厮铎督为六谷首领。

李德明趁着这个机会,亲自率兵攻下凉州,再次将凉州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下。

宋真宗赵恒这个时候耍起了两面派,虽说此时他已答应与李德明议和,却也给厮铎督封了官。

毕竟李德明能不能遵守和约还不一定呢,给李德明多树立一个敌人,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日后有机会反攻倒算,也可以多一个盟友。

这就是宋真宗的如意算盘,其用心不可谓不深啊!

话说宋真宗同意李德明的归降请求,有一个人是有意见的,这个人就是曹玮。

曹玮画像

曹玮此时已经是镇戎军知军了,他上书说李继迁搞分裂搞了二十多年,害得国家疲于奔命,现在李继迁已死,李德明又太小,正是将其一举剿灭的好机会,要是再拖,以后局势就不好控制了。

说完这些,曹玮又毛遂自荐,请求皇帝允许他出兵灭夏。

曹玮对形势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他毛遂自荐的勇气也值得肯定,可宋廷里像他这样的主战派毕竟是少数,主流意见仍然是主张与李德明议和。更何况,宋真宗此时已经答应与李德明议和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总不能让皇帝出尔反尔吧?

所以曹玮虽然言之有理,宋真宗却不会听他的。

上书了却没有回音,曹玮很是郁闷。

郁闷也没办法,谁叫你是少数派呢!

郁闷归郁闷,曹玮在担任镇戎军知军期间还是很有作为的。他曾经与夏人打了一仗,小胜,夏人撤退。他派人侦察得知夏人已经走远后,就故意慢慢地赶着掠夺夏人的牛羊和辎重往回走,还命令部队不必保持队形,以给夏人造成一种有机可乘的假象。

夏人听说曹玮追逐蝇头小利,行走缓慢,而且队伍不整,就回过头来准备搞袭击。

曹玮听说夏人有来了,心中大喜,走得更慢了。他挑了个有利于己方的地形,在那儿等着夏人的到来。

夏人快来的时候,他派人对夏人说:“你们大老远跑过来,肯定十分疲惫了,我不想乘人之危,你们先休息片刻,待会我们再决战。”

夏人跑了这么远的路,这会正累得不行,听说还有这样的好事,马上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世界战争史上一个很奇怪的场面出现了:交战双方不像是来打仗的,倒像是来聚会的,都安心地在对方眼皮底下休息。

曹玮是不会对敌人好心的,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过了不长不短的一段时间,双方示意,各自鸣鼓进军。

结果,夏人大败。

战斗结束后,曹玮下令舍弃掠夺而来的牛羊,轻装返回。他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敌人已经疲惫不堪了,所以我用贪图小利的假象来引诱他们。等他们赶来已经跑了上百里路,如果他们乘着锐气与我们决战,我们还不一定能打胜。长途奔袭的人,如果稍微休息一下,我因此将其打败。”

曹玮不愧为一代名将,夏人遇到这样的对手,那实在得算噩梦,而且还是连续剧。

宋夏双方谈妥了条件,签了和约之后,边境上终于安静了,双方虽然时不时仍有点小摩擦,但李继迁时代大规模、频繁的边界冲突已经销声匿迹了,李德明对宋朝供奉颇频,宋朝这边也投桃报李,给了李德明大量的赏赐。

宋景德四年(),李德明请求宋朝在延州保安军设榷场,允许双方人民进行贸易,宋真宗赐诏同意。

宋真宗画像

这件事情看上去是件小事,事实上它对宋夏关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知道,党项族是没有手工业的,农业也极不发达,他们赖以生存的是游牧业,他们牧养骆驼、马、牛、羊等牲畜,吃穿全靠这些牲畜供应。

可是光这样是不行的,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给自足,事实上党项人的生产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匹丝绸、瓷器、漆器,以及一部分当地不产的香料,还有更为重要的铜和茶叶。

这些东西他们自己是无法产出的,要想获得它们,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靠抢,二是靠买(或者说换)。

在李继迁时代,党项人大多采用第一种方式,按照李继迁的逻辑,他是很牛的,作为一个牛人,如果老老实实去跟宋朝人买东西,似乎有点丢人。

抢就不同了,这种方式又没有什么成本,收益还很大,一本万利的生意,不做才傻呢!

这种逻辑看起来是错误的,事实上的确是错误的。因为抢掠并非没有成本,而是成本很大。

毕竟,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织出来的布,你过去一通乱抢后扬长而去,临走时还给人家一个“你能把我怎么样”的表情,人家不跟你拼命才怪!

所以很快李继迁就发现,抢劫这活还真是危险性极大,万一哪天为了抢一匹布把命丢了,就实在太亏了。

但是正所谓高风险带来高收益,看在抢劫有如此大收获的份上,他仍然决定铤而走险。更何况,他发动战争并不全是为了抢东西,他还要恢复祖宗基业,开疆拓土呢。

到了李德明时代,情况就不同了。李德明和他爹不一样,他没有他爹那么大的勇气和精力,他也并不想整天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胆颤心惊、小心翼翼地去抢宋朝人的东西。

在他看来,抢劫虽然收获多,但风险太大,十分危险,还不如去和宋朝人换。换虽然有一定的成本,但并不高,那些牛和羊吃的草又不花钱,自己付出的只是劳动力而已。更重要的是,交换是安全的,毫无风险。

至于开疆拓土,他李德明对这方面倒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就算要开疆拓土,往东发展的空间也不大了,既然如此,何必那么二呢!

所以他选择了与宋朝议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老爹的一句话,更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他相信,这才是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所以景德三年()双方才签订和约,景德四年()他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设置榷场的请求。

宋真宗同意后,宋夏双方便在保安军榷场开展起了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贸易活动,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这下好了,毕竟,战争,总是要死人的。

在保安军置榷场行互市使李德明尝到了甜头,于是没过几个月他又提出了在麟州以西设置榷场的请求。

这就纯属得寸进尺了,宋真宗怕榷场开多了会有副作用,于是以保安军已开了一个榷场为由,拒绝了李德明的请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80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