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同情

“自然的怜悯心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最坏的风俗也不能将它毁灭。”

——卢梭

“我们很容易回到蒙昧状态。”

——弗洛伊德

哲学类的书籍总是比较烧脑,总感觉沉重与压力交叉而来,引发着思想的狂潮。当思考哲学是什么的时候,更像是思考我自己是什么。

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同情,却不愿意在平日生活里就承担起身边的义务。越是遥远的同情越是能通过虚伪的脑补带来更大的虚荣感,当全球化使世界变得看似越来越小,当传媒技术足以将灾难的现场在视觉和听觉上带到我们身边,当世界各地发生的不幸都能够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遥远的同情,而这种看似普世的同情心,将指引人们走向无边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每当灾难或不幸降临某个地区或某个人时,置身于外的区域或人多半会闻此感到先是惊讶或震动,随后就是报以同情心,接着就是伸出援手……但是当这种灾难或不幸发生的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人们开始司空见惯,慢慢变得冷漠了,同情心渐渐消失。唯有危及自身的灾难,才会使人警觉。这不枉为人性的一种悲哀,一种可以意识到却无法改善的悲哀。这个世界真的太需要同情心了,个人的同情与群体人的同情同样无处安放。

放眼今天,当我有了移动工具与外界看似越来越近的时候,让我感受到的是未知与遥远,还有我自身的渺小。当我在家里叹息着对于远处的受难者的苦难时,我的同情心泛滥,但其实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对于这件以互联网作为媒介的事情听见或者看见,其他什么都没做。仿佛我对这件事有了某种责任,其实也什么都没有。

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某种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