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楼上丨吕纬甫,虽有范爱农的影子,

郑华国 http://www.bdfyy999.com/m/
吕纬甫是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他在酒楼上对“我”的倾诉支撑起几乎整篇小说。“倾诉”包含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为弟弟迁坟,一个是为阿顺送剪绒花。01有人认为吕纬甫的原型是鲁迅的好友范爱农,这主要体现在现实经历上。小说写“我”回到S城,在酒楼一石居与吕纬甫不期而遇。情景是这样的:“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而在鲁迅回忆范爱农的文章中两人也是意外重逢,而且也是在酒桌上,只不过是朋友组织的“酒场”——“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当然这样的“巧合”很多:小说中“我”与吕纬甫同窗、同事,同样远走他乡,同样又回到原点。现实中,鲁迅与范爱农同在日本留学,同回绍兴任教,在新办的绍兴师范学校一个做校长、一个做监学共事一年多。小说中,两人都曾经是壮怀激烈的热血青年,“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现实中,两人留日期间也因为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不一而争吵。小说中,吕纬甫迫于生活,不得不为了每月20元而寄人篱下,做塾师,教“子曰诗云”。现实中,范爱农先是在乡下胡乱教书,后来又在亲戚家寄食,最终过起流浪生活……小说中吕纬甫对“我”说:人就象蜂子或蝇子,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相信在绍兴,这两个同病相怜的“酒友”,在酒醒后的寂寞中会不止一次地这样慨叹。02尽管在情节层面,吕纬甫有着范爱农的影子,但周作人并不那么认为,他说:《在酒楼上》是写吕纬甫这人的,这个人的性格似乎有点像范爱农,但实在是并没有模型的,因为本文里所说的吕纬甫的两件事(按:指吕纬甫为弟弟迁葬,为顺姑买剪绒花)都是著者自己的,虽然诗与真实的成分也不一样。周作人是说鲁迅把自己的经历小说化了,即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化为吕纬甫在小说中的行动。下面仅说说为弟弟迁葬这个情节。鲁迅有个四弟,叫椿寿,六岁时去世。他去世后,并未同父亲周伯宜葬在一起,而是埋在南门外龟山的一块官地上。为四弟迁葬是民国八年(年)的事,由鲁迅独力完成。起因是乡人挖土,形成陡崖,殃及椿寿的坟墓。(小说中写坟墓在河边,将遭水浸是小说笔法。)在小说中有吕纬甫打开棺木,未发现弟弟的骨殖的情节,而现实中坟里到底有没有骨殖呢?周作人说,鲁迅回到北京因为怕家人伤心,并未提及,处于同样的心态,家人也未细问。可是,作为小说,无当然要胜于有,试想,一座打开后空空荡荡的坟茔要强于多少句“时光易逝”、“岁月无情”的议论?它对人心的冲击力是不是更强大?03以上仅仅是从小说的“再现”角度所做的分析,假如从“表现”的角度,或者说从心理的层面而言,这个所谓的“原型”就更加复杂了。比如按钱理群先生的理解,可以把“我”和吕纬甫都看作“彷徨”期的鲁迅“苦闷的象征”,他们都是鲁迅思想和情绪的投射物。——“我”是一个“漂泊者”鲁迅,吕纬甫是一个“坚守者”鲁迅。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小说是“最鲁迅”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28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