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发奋苦读当贪

看到这本语文教材各位恐怕都不陌生吧?当咱们还在孩提之年,就懵懂的拿过学生时代的第一本书,听着老师们将书中的历史人物娓娓道来,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总理,有小小年纪就机智聪明的曹冲,有反应迅速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和勇于承担错误的廉颇,在家长们看来,这些入选教学课本的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人,孩子们要多向他们学习啊!

但您是否知道入选课本的有些正面人物也晚节不保,当年屠龙的少年终究是变成了恶龙,不过咱们的老师是不会告诉我们的......

反差最明显的就是匡衡,他的代表作是凿壁偷光。凿壁偷光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典故,它和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等故事都描述了古人克服不利条件辛勤学习,刻苦上进的精神。

这个故事出自于《西京杂记》:匡衡少时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家里很穷,别说点蜡烛了,就连普通的油灯都要小心使用,好好节省,家贫如此,就算小匡衡想学习也苦于没有条件,而邻居家中富裕,每到晚上烛火不灭,匡衡为了学习干脆找来斧凿在墙壁上挖出一个洞,把隔壁的光引来用以读书。匡衡的这份好学、刻苦之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地孩子们勤学向上,但实际上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在小学的课本上写着匡衡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但抛开时代背景来讲人物都是耍流氓,匡衡为什么想读书?为什么要学习?当然是为了当官啊!

他家祖祖辈辈务农,不就是为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么!

那么匡衡最后当了官么?当了,但是这个过程相当不顺利。汉朝规定,想当官必须掌握“六经”中的一经,通过考试之后才能授予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但匡衡可能是临场发挥够呛,明明是全天下都知名的人物了,却连着考了八科都名落孙山......最后一次才勉强考了个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按照一般故事的发展来说,匡衡可能这辈子就当了个小官,或教书育人,倒也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但匡衡很快时来运转,为什么?因为汉宣帝的太子对儒学十分仰慕,连带着对匡衡也爱屋及乌。

等到宣帝驾崩,太子(汉元帝)继位,像宋徽宗提拔高俅一样,匡衡的好日子来了,他先是当了郎中,随后又升迁为博士、给事中,又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到元帝晚年时,匡衡已经当上了丞相并封安乐侯,总理全国政务。当年没钱点灯看书的少年已经彻底翻身,成为了帝国数一数二的人物。

至此,匡衡向世人讲述了一个完美的逆袭故事,多么的励志啊!

但后来的故事就不那么励志了,匡衡从一个英雄人物活成了反面教材。

在汉朝也有不少喊“我爸是李刚”的人物,匡衡的儿子匡昌就是这么个二世祖,这小子酒后发疯杀了人,犯了大罪被逮捕,按理说杀人偿命,你都有胆子杀人了还没胆子认罪?

匡昌还真没胆子,他的弟弟更设法疏通,并试图掉包希望能把老哥给放出来,可惜东窗事发,连带着匡衡也受了影响。匡衡连忙出来请罪,皇帝看在匡衡的面子上也没说啥,毕竟父是父子是子,儿子犯法不能太责罚父亲,并没有追究匡衡的责任。

皇帝放过了匡衡,司法监察部门可没闲着,儿子杀人说明父亲教导无方,你的儿子杀人、偷梁换柱违背国家法律,你匡衡就跟白莲花一样啥都不知道?谁信哪!

于是在连续的弹劾下,匡衡无奈被免官。(“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

丞相的位子是没了,但匡衡还有安乐侯的爵位,更有着大片的封地,有了这些东西也足够匡衡舒舒服服的过完下半生,但其实这块封地猫腻也是多多的......

(古代丈量土地)

匡衡的封地是在乐安乡约倾土地,(西汉一顷地等于一百亩,一亩相当于现在的0.亩,换算一下匡衡作为丞相的封地约有17平方公里)结果在丈量土地时匡衡故意使用错误地图,导致政府多给他划了顷土地(这就相当于多了00亩!)

这种闷声发大财的好日子没过多久被人发现并被上报官府,当地官员却认为这正是巴结丞相的大好时机,干脆顺水推舟一错再错。而匡衡呢,一方面默许了官员们的做法,同时还是我不知道,我啥也不清楚,不关我的事,试图装白痴。

你傻不代表大家都傻,匡衡这点小套路被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司隶校尉、少府和廷尉等大臣们接连出手弹劾,匡衡竟敢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4万亩土地,真是胆大包天,丧心病狂!

这在当时来说可是巨案了,丞相带头渎职违法,更何况你匡衡平日里礼仪道德,君子风度,谁知道竟是这么个贪赃枉法的伪君子?于是皇帝也没护着他,封地上交国家,爵位废黜一撸到底,辛苦奋斗了几十年的匡衡,终于又回到了当年凿壁偷光的一穷二白状态,最后在贫困交迫中凄凉死去。

从勤奋好学的青年到权倾天下的丞相,最后身败名裂一无所有,匡衡的人生让我们唏嘘不已,也许正是这样巨大的反差才让教科书只截取了他的青年时期作为正面典范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要是他们知道匡衡后来变成这个尿性会是个啥感受啊!

您觉得匡衡已经够奇葩了吧,更夸张的还在后头呢,下面给您介绍的这个家伙愣是从英雄活成了汉奸,自己更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他就是五四运动的组织者之一,青年领袖梅思平。

年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被告知,列强准备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益转让给日本,这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在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感召下,学生们游行抗议并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支持,这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

学生们高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冲上街头尽情的抒发着心中的不满和对国家的热爱。外争国权,正是这次爱国学生运动主要的目标,他们的要求有: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而内惩国贼呢?矛头所指主要就是交通总长曹汝霖等三人。曹汝霖亲日,同时也建议将部分权益让予日本,他与陆宗、章宗祥并称三大卖国贼。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曹汝霖,曹汝霖是什么人?他早年留学日本,从清末开始就担任外交次长,他和日本人打了多年的交道,后来又担任了袁世凯的外交总长,负责外交谈判事宜。这样的人常年和日本勾勾搭搭、眉来眼去,就差脸上明写着我是汉奸了!

学生们浩浩荡荡的前往曹汝霖的私人住处,想要把这卖国贼揪出来痛打一番,结果曹见势不妙脚底抹油,学生们挖起三尺也没有找到他,干脆一把火把曹汝霖的住宅付之一炬。

这一把火烧得曹汝霖身败名裂,学生们用这样的行为告诉了所有人:想当汉奸就想想下场是啥!而民国政府因为舆论压力(当时已经是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北洋政府急需一个替罪羊),不但免除了曹汝霖的所有职位,而且没有严惩违法放火的学生们。其实就是变相的承认学生们有理,你曹汝霖活该嘛!而爱国青年领袖梅思平声名鹊起,他是学生游行队伍的领头人,更是火烧曹汝霖住宅的先驱,是爱国青年人的代表!在五四爱国运动之后,他被媒体广泛报道,风光无限。

从此梅思平的人生顺风顺水,后来还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大学和中央政治学校教授,更是国民党中央法制专门委员,是社会精英人士。

但这个精英人士很快就变了,作为学生领袖的他当年最痛恨谁?日本人,但就在年,受汪精卫之托,文化人梅思平竟然潜入敌占区上海与日本商讨汪精卫投敌叛国的条件,把中国的利益卖得一干二净!这其中包括:中国承认日军防共驻扎、中国承认满洲国、日本有利用、开发华北资源优先权。

这还没完,梅思平后来干脆追随汪精卫投靠日本参与组建汪伪政权,还当上了伪政权的组织部长、内政部长、浙江省长等要职,学生领袖摇身一变成了大汉奸,何其可耻!真不知道梅思平看着当年自己慷慨激昂的发言和所作所为会不会脸红?你还有啥脸去喷人家曹汝霖,人家起码还有些遮遮掩掩,你这完全就是脸都不要了!

梅思平不惭愧,有人替他惭愧,就连他十三岁的女儿梅爱文都为爸爸做汉奸而深以为耻,发表文章《我不愿做汉奸的女儿,我要打倒我的爸爸》。文中义正言辞的写明对艰苦战斗中祖国的热爱和对汉奸的痛恨!气节连一个13岁的小女孩都不如,梅思平你还有什么脸活在世上!

梅思平的继母王氏也带着他的两个异母妹妹发布声明,宣布和梅思平脱离一切关系,并称他“附逆作贼,害国辱祖”。当年梅思平是怎么骂曹汝霖的?恐怕也没少说他“害国辱祖”、“卖国求荣”吧?不过二十年后自己就品尝到了被别人骂汉奸是什么滋味,同时也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值得一提的是一心当汉奸的梅思平当然没有什么好下场,年8月抗战胜利后,梅思平因汉奸罪被捕,次年9月被枪决,死后仍受人唾骂,为人所不齿。

说完梅思平,咱们再来看看身败名裂的曹汝霖。“五四”过后,如同过街老医院躲了几天,以后便足不出户(说明曹汝霖起码还有点羞耻之心),等到抗日战争开始后,曹汝霖就公开表示“挽回前誉之失”,不愿意在日伪政权任职(毕竟百姓们一说到自己就满脸不齿,自己总不可能在晚年接着卖国吧!)

其实日本人是很看重曹汝霖的,曹汝霖当年是铁杆亲日派,与日本政界过从甚密,又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和威望,这样的人当然最适合在傀儡政府充门面。面对日军邀请,曹汝霖不为所动,即使是大汉奸王克敏、王揖唐强制给他挂上个最高顾问、咨询委员的虚衔,但曹汝霖从不到职做事,也从未参加卖国活动,坚守着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后的良心。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强求曹汝霖幡然悔悟从事抗日工作,以他亲日的背景,能够坚守本心不为虎作伥已经是很难得了。

回忆起让他事业毁于一旦的五四运动,曹汝霖是怎么说的?“此事距今四十余年,回想起来,于己于人,亦有好处。虽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牺牲了我们三人,却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总算得到代价。”

那把大火,彻底烧醒了曹汝霖,这个当年万人唾弃的亲日派,能够守护家国大义和民族气节得到善终,而当年受到万人敬仰被写进教科书的爱国英雄,却禁不住诱惑,摇身一变成为了叛国的民族败类。

除此以外,咱们教科书上还有好些和咱们印象千差万别的人物,您就比如说大名鼎鼎的“悯农”诗人李绅,这位大爷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谓无人不知(尤其是在各大高校食堂),让我们觉得李绅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同情穷苦百姓,有着悲天悯人的心肠!但实际上呢,这位爷人品颇为卑劣,他当地方官时为政暴虐(这和他那些同情穷苦百姓的诗句完全是两幅面孔),逼得很多百姓逃亡,而且李绅生活豪奢(他奢靡的生活把刘禹锡吓了一跳,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司空见惯),据传说他酷爱吃鸡舌,所以一餐要杀掉将近三百只鸡!

这当然有夸大抹黑的可能性,但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李绅其人绝不是我们想象中忧国忧民的人。

所以您看教科书上的人物也并不完美,但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在某一时刻积极的精神,就算匡衡后来贪污受贿,早年他那种努力勤奋学习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您可别学了他的贪污,那可就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07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