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博学把书法的玄奥说明白漫谈寇克让博士
传播艺术,播种幸福。
国内、外艺术名家
艺术品收藏
文学
音乐
视觉
条条大路皆可通,并不是说学习书法可以肆意妄为,而是说当你诚心敬意的时候,不管你是谁,你都获得了通向书法世界的可能。——前言
克让
书法
+
by:国际艺术大观
高才博学:把书法的玄奥说明白
——漫谈寇克让博士《条条大路通书法》
文/司马烈人
京城冬日,山寒水冷,有一本好书却带来暖意。近读寇克让博士继《书法没有秘密》畅销后出版的新作《条条大路通书法》(以下分别简称《没有秘密》、《通书法》),仍兴趣盎然,喜何如之,佩服他刻苦习字之余花费精力思考专业的深广程度,以为这样才是辛勤一艺、心无旁骛的书家应有的专业志趣。概括新作十六个字:博古通今,学养深厚;鞭辟入里,新见迭出。全书融历史观察与现实会诊、知识考辨与实际操作为一,篇篇不虚妄,章章不吊诡,句句不矫情,字字不装蒜,始终抱持《礼记》中“毋不敬”的态度,采用“哲学的思考”、“朴素的叙述”的方法,把人们长期以为书法的种种玄奥尽力说开来、说明白、说扎实,足可逐字阅读、增进知识,且能醍醐灌顶、澄怀道味。所以,想说句良知的话,这部书写得非常瓷实,惟高才博学者所能为!如果不信,大家先试着翻到书中比较王羲之《兰亭序》中2个“之”字各有其妙与现代汉语中“的”字四平八稳,会不会觉得很到位,很过瘾,马上心里痒痒、欲罢不能呢?
书法为啥这么难?比三十多年前王景愚先生“吃鸡”小品难多了,堪比吭哧吭哧的蜀道难!定神细想:书法体大法殊,是件很费劲也很来劲、很伤神也很提神的事,古今多少如痴如醉者像打了鸡血一般精力充沛,乐此不疲,甚至举止癫狂——就陶冶情操而言,这往往比在其他事上兴趣不停、寄情忘怀多让人精神抖擞。大家知道,书法容易侧身入门,难在登堂入室,确实有些路难以走出样子、搞出名堂,本自认为的正路、活路走着走着却冷不丁成了歧路、死路一条,原因到底藏在哪些犄角旮旯呢?相信这个问题困住了大批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隔三差五会被弄得寝食难安、辗转反侧,真叫“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当今著名书家,寇克让博士另开气象,谈书论道自是行家里手,《通书法·自序》说:
条条大路皆可通,并不是说学习书法可以肆意妄为,而是说当你诚心敬意的时候,不管你是谁,你都获得了通向书法世界的可能。诚如此,则你的学识、修养自然会在你的字迹中外化为赏心悦目的品相,天生的禀赋与艺术灵感也会在你的字迹中体现出打动人心的纯粹与真实不虚,甚至功侔造化。从这意义而言,书法是一种最为真实的阐释!任何造作、掩饰和虚假都会在挥运的一瞬间曝露无遗!所以,《书谱》说:“波澜之际,已濬发于灵台。”
显而易见,书法作品全面考验每位书写者才能品性等综合素质,是个什么样子——正品或次品、神品或能品,高下立判,不容狡辩和漂白,需要坦坦荡荡地恪守古训“修其辞立其诚”。听起来,这些不带左嗓子、说教腔的话挺吓人,但对孜孜矻矻者而言应当直接面对,如煎饼一般反复翻弄,否则充其量算小成而已。
《通书法》图文并茂,引类相附,分“书法之法”、“书法之论”、“书法之史”三章,计36篇,针对古今书法难题,探寻源流,详辨秘义,辨误纠偏,贵在汉字史上一个极富魅力的字——“通”,着力表述三个逻辑贯穿、义理分明的方面,归结点是:最好的思考即书写着,最好的书写即思考着,两者扯不开的辩证关系和使不坏的交通方法形成通向书法的条条大路。
寇克让作品
、史观的建立与经典的滋养,越通彻越好,否则是歪把子
史学一门,多由纵横两线构成,记述具体时空关系中的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等等,通史是一项硬功夫。书法史包括书法人物、书法事件、书法派别、书法理论、书法文献、书法品评等。能把这一揽子弄明白,需要积以年祀、深思熟虑,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是不行的。二十多年前,寇克让攻读北大古代文献学博士,在这方面像拯救庄稼一样猛下功夫,潜心读书,以至今日。
《通书法》涉及大量经史子集和书法文献,初步统计,包括《史记》、《汉书》、《晋书》、《新唐书》、《宋史》,《尚书》、《左传》、《诗经》、《论语》、《礼记》、《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世说新语》等;再如蔡邕《九势》、赵壹《非草书》、崔瑗《草书势》、卫铄《笔阵图》、卫恒《四体书势》、王羲之《书论》、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愔《古今文字志目》、李嗣真《书后品》、成公绥《隶书体》、虞世南《笔髓论》、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蔡希综《法书论》、张怀瓘《书断》《书议》《书诀》、窦臮《述书赋》、孙过庭《书谱》、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刘熙载《书概》以及《宣和书谱》等,又辅之以许慎《说文解字》、曹丕《典论·论文》、蔡絛《铁围山丛谈》、罗泌《路史》、刘有定《衍极注》、郭沫若《殷墟粹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墓竹书》等,作者信手拈来,或信或疑,常做出锐于思辨的论述,类似老吏断案。
举个例子,《书写——至高无上的艺术手法》对某些理论家所谓“魏晋是书法自觉的时代”说,给予有力批驳:
不论魏晋之前或是之后的历代书家都没有宣称自己的自觉或不自觉,那么,以读图进而强分自觉与否便只是理论家的自觉。于书法家而言则是名副其实的“他觉”,何来自觉?
事实上,“自觉论”者所能俘获并借以发挥的说辞诸如人性的觉悟,笔迹的自由,理论的诞生等等,都无法证实其此后有而此前无。比如人性何以算得自由?以老庄思想方之魏晋,那种驰骋万里、弥纶天地的精神如何不是一种大自由!魏晋士人服饵石,肆口舌,放浪形骸,不说拾老庄牙慧,也是承其余绪。人的真正自由源于心,不限于身,自由与否并不以时代为分界。禁锢之世,有自由之人;自由之世,有思想禁锢之人。《田子方》中那位后至之史,便是所谓前自觉时代无所拘束的艺术家的典型。
再说笔迹,二王固然风行雨散,《散氏盘》何尝缩手缩脚!“杜稿钟隶”历来并称,“杜氏杀字甚安”,这分明是对字形结构的强烈约束,是十分的自觉。杜度作品之不传,是上天不淑,戬此妙迹,但草贤令名则永垂青史。
至于理论之有无,是理论家的心事,书家并不挂碍,何况代祀绵远,当年的经验之谈,甚至大谈特谈确实未曾见其有,但也不必坚称无。《淮南子》说“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荀子》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此类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于书法都堪称务举大纲,至于仓颉之书,众中独好,好丑之别,岂非自觉!何况造字之初即“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宁无自觉之明!张芝说“匆匆不暇草书”则是切身的经验论,这些都是各自时代的理论。
毫无疑问,“自觉论”是以自己的偏好与见识打扮古人,其实质就是以己度人,这不是个别人的错,几乎是人之通病。
虽未点明魏晋时代“书法自觉”与“文化自觉”的关系,但依托文字衍生和书写自觉的历史观,作者独抒己见,雄辩滔滔,把自己反对的意见和理由亮出来,不惧怕什么,也无需惧怕什么,显示出足够的批判勇气和专业底气,做出了振聋发聩的个人史断。相反,现有不少所谓书法理论家,人云亦云,除了热烈兜售一些连自己都不大明白的玄乎概念和生搬硬套一些司空见惯的理论体系外,没有多少干货,不过是给自己的理论苍白贴上了一张膏药,给自己的见识贫乏装点了一层外衣,在圈子里过过“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瘾。多叨叨两句:史家最可贵者二:一是注重史料的事实核查和分析,二是坚固自我的操行品德和良知。离开这两点,史家成不了理论家,理论家也成不了史家。玩历史不但把历史玩得无聊,而且把自己玩成残废。
《通书法》思想底座厚实,议论超拔——在书法史观上建立起来的思想表述,点面结合,纵横捭阖,诸如大到造字、史书,细至执笔、署名等等。众所周知,观点并不等于有价值的思想,而思想必须是有价值的观点。作者引述哲学家的话说“思想思想的思想和思想是同一个思想”,当我们以同样的思想审视书法史时,才有可能具备真正书家的姿态。作者曾将书法史分为两期,唐代及以前为古典期,五代及以后为变异期,在《书法没有秘密》中提出“书法史就是一部刀笔合流的历史”,在《通书法》中认为“书法史就是看书法”,这两个通论值得细究,关系到取法碑帖的大端。
松口气,再说经典的滋养:衡量书家水平的标准,除了作品笔墨章法、气韵格调等直观因素而外,离不开古人崇尚的个人“才”、“胆”、“识”、“力”、“情”等非直观因素,需要博通群书,多读经典,多学经典,因为经典常读常新。作者特别提到,早年业师当面推荐《论语》、《史记》、《聊斋志异》、《红楼梦》,为他和同学提出了以后努力的方向。《通书法》遣词造句,讲究出处,议论宏肆,引经据典,一看作者就是经纶坟典、才识通洽的读书种子,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型书家,故值得称道!
有些书家率以为常地认为读学经典不是什么问题,谁不会说几句经典、抄几段经典呢?甚至自诩谙熟经典!实际不然,当今书坛因没有吃透经典而闹出笑话的例子挺多,成了大家闲扯的笑话,所以切忌马马虎虎,不能把自以为当成真事。例如,针对书家写什么内容、怎么落款,作者举例解析,指出常识性错误,关键在不通典籍,肚里缺货。补充一例:前几年,国内某顶尖高校举办书法高研班师生作品展,一位颇有知名度、年过六旬的导师节临《集王圣教序》,最后照着原帖以“伏惟”收笔,殊不知古文作法格式,难免粗陋!文化人不通经典大要,在旁门左道上遛遛弯,靠仅有的“三板斧”干不成大事,这是作者的忧心所在,因而他提倡“多读书,读经典好书”,努力把自己锤打成有文化自信的书家:
学习书法的人一个普遍的问题上临摹一个样,自运一个样,为何临摹的功夫不能直接转化为创作的能力?因为即使没有学养和思想的支持,徒具形式的临摹与法书也犬猴相似。但“相由心生”,“书如其人”,一个人笔迹的猥琐、孱弱、散乱、鲁莽,都是因为文化自信的缺失,自信源于学养的深厚和思想的强大。
试想一下:难以成为真正文化人,半瓶子醋乱晃荡,怎么可能写出品格脱俗、风致清厚的文人字?啥,文人字就这么拽?杨守敬严肃认真地谈学书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刘熙载憋了一口气说:“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
作者还从经典的滋养作用出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