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江湖算命唱戏卖假药,跑马女

在武侠小说中,“江湖”已经成了一个颇具浪漫色彩的词汇。行侠仗义、闯荡江湖,也成了很多武侠迷的梦想。那么,现实中的“江湖”,是什么样的呢?

“江湖”到底是什么意思?很明显,江湖的原意就是“江河湖海”,泛指四方各地。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一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的江湖指的就是远离皇帝的地方,具体来说,就是远离官府的底层民间社会。

清末民初,“江湖”的含义更加明确,指的就是那些走南闯北讨生活的人,以及他们从事的职业。比如,晚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就有这么一回:“昨听江湖施伪术,今看骨肉出新闻。”很明显,晚清已经开始流行“江湖”的概念,而且真实的江湖,口碑并不好。

农业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绝大多数人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极少四处走动。所以,那些走南闯北做生意的人,就形成了特殊的群体,被称为“走江湖”。这其中包括数十种行业,靠师徒相传,各有自己的行话,名为江湖“切口”。他们一般都能说会道,使用各种技艺或手段赚钱,比如唱戏卖艺、算命占卜、变戏法、卖假药、拉洋片、看风水……各行各业,十分复杂。

既然是为了赚钱,“走江湖”就不可能五湖四海乱走,而是有固定的路线。一般情况下,走江湖的主要是赶庙会和入城镇。以前各地都有庙会和大集,走江湖的人就会算好附近地区庙会的时间,然后挨个去做生意。另一种情况,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到多个城镇做生意。这样一般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比如算命先生,找个城镇随便摆个路边摊,赚了钱就多留几天,赚不了钱就换个城市。

要知道,那个时候交通并不方便,再加上兵荒马乱、盗匪遍地,十分危险。就算是路上生了一场小病,都有可能命丧他乡,走江湖比想象中危险多了。

绝大多数走江湖的人,离不开“坑蒙拐骗”。

大侠似乎不缺钱,但走江湖的都是为了钱,所以大多数都有一些坑蒙拐骗的伎俩。举个例子,卖针、篦、剪刀之类的小商贩,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往往会在众人面前进行展示。比如,篦子的篦齿在木板上使劲挫,一根也不会断,拿出一根针展示,也是宁折不弯。

小商贩要价便宜,说是为了打出名声,甚至可以买一送一。大家一看质量这么好,又这么便宜,于是纷纷购买。实际拿回家一用,完全不像他展示的那样好,甚至有些质量很差。这算是最初级的骗术,是在展示的过程造假了。

稍高级一点,就是卖假药的。其实,卖假药的人,手里的药并不假,一般都是用各种药渣子,碾碎配上糖稀和面,揉成丸子状,对外声称有各种功效。比如,卖假药的在庙会上扎个摊,围上来一群人,他立刻拉过来一个乡下人,大声说:“别看你这么壮实,其实有病,一般人瞧不出来。”

这要是脾气暴躁的人,肯定一拳把他打翻在地,所以卖假药的所选之人,一定是看起来很老实的。这人听说自己有病,肯定要问什么病,此时卖假药的再故弄玄虚,问乡下人是不是吃饱了饭容易犯迷糊?乡下人仔细一想,还真是,干完活回家吃多一点,就犯困。其实,这是正常情况,一般人都这样。

乡下人正要多问,卖假药立刻朝乡下人胳膊上扎了三针,不等其说话,就滔滔不绝讲述这种病什么症状,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周围人一听,哎呦,自己好像也这样啊!卖假药的一看大家都有些信了,就便宜卖给乡下人几个药丸,其他人一看药丸并不贵,于是纷纷购买。

这些药买回家,吃了没啥作用,也不会伤身体。因为本来就不贵,大家就算知道被骗了,也无所谓。

清末至民国时期,还有一种被称为“大力丸”的药丸,十分流行。卖这种药丸的,大多都是彪形大汉,要展示一下自己力气大,然后告诉大家全靠吃这种药丸才这么强壮的。还有人为了卖药,当众生吃一块肉,然后吞下一粒药丸,自称这种药丸能消化各种生冷食物,强身壮体。其实,此类药丸主料大多都是山楂之类的东西,有助消化的功能。一般人买回去吃了,会觉得自己胃口好了,饭量大了,于是自认为确实力气也大,身体强壮了……

还有些跑江湖的,确实是靠本事挣钱的。

跑江湖中最辛苦的,就是说书、唱戏、杂耍、卖艺。算命靠的是嘴皮子厉害,能把人说迷糊了才行。但是说书唱戏就不行,必须有实打实的本事,要能留得住观众才行。

现在电视上两个人的相声,是后来才有的,早年间没有。那时候就是评话,俗称“评书”。一般都是整本大套的故事,比如三国、列国、三侠五义、包公案,这都是师徒相传,一点点学出来的。笔者小时候还听过电视里的评书,记得是田连元老师的作品,十分吸引人。

唱的主要有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坠子、莲花落、数来宝……这些街头艺人,和那些戏班子还是有区别的。看过《霸王别姬》的都知道,唱戏的也自称“下九流”,地位很低。但同样都是靠“唱”讨生活,都是“下九流”,也要再分个三六九等。

在戏园子里唱戏的,地位比较高,接触的都是有钱人。露天找个地方表演,叫做“撂地”,地位就很低了。咱们在影视剧里经常看到,有些卖艺人随便找个地方,有说有唱,或者表演一些其他节目,就是属于“撂地”。

实际上,就是这些没什么地位的艺人,真是凭本事挣钱。他们没有收“门票”的说法,上来就是表演,演到精彩的地方停下来,摘下帽子或者把铜锣一翻,找观众讨赏钱。观众给钱不是强迫的,他觉得你表演得不错,愿意看下去,才会掏钱。所以,没有本事挣不了这个钱。

还有些变戏法、练武术的,也是靠真本事的。变戏法和现在的变魔术还不太一样,艺人一出场就要先说上一段,招揽客人围观。等观众多了,就要顶桌子板凳,这都是硬功夫,没个三两年练不出来。

最精彩的是吞铁球和吞剑,这个不是弄虚作假,真是练出来的,最受观众喜欢。还有就是“吃火”,也就是把锯末和火种放入嘴中,用扇子向口中扇风,没多久艺人嘴里就开始冒烟,之后就喷出火团。还有“钻火圈”、空中悬人等表演,属于现在的杂技了,那也是绝对的真本事。

练武术的自然也是真本事,当街吆喝观众,有单练也有对打。这一行很容易遇到“踢场子”,为了稳住地盘,就经常发生打斗。民国初年天津南市发生一件事,一个单打独斗卖艺的,和一个表演打弹弓的吵了起来,就是为了争观众,互不相让。结果两人打了起来,打弹弓的被一枪扎透肚子,出了人命案。

还有一种跑马的,被称为“马班儿”,一般都是二十多人,男女老幼,都是亲人。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先扎一个圈子,用席子围起来,然后在门口敲锣打鼓,招揽观众。观众陆续进来的时候,先是几个小孩表演,踢腿翻跟头。紧接着,就是男艺人骑着马跑圈,继续等观众进来。

人来得差不多了,女艺人上场,她们的马用软鞍,一开始跑两圈,然后就在马上做动作:忽上忽下,有时候站在马背上,十分潇洒。这一段表演完了,另一个女艺人躺在桌子上,用双脚蹬缸、蹬桌子、蹬大车轮子,甚至还把小孩子放在车轮上,一起蹬着转圈。

这样惊险刺激的表演,都是真本事,往往能吸引很多观众。

还有一种“拉洋片”,也算是跑江湖的。

所谓“拉洋片”,指的是卖艺者准备一个大木箱子,四周安装有镜头,里面准备很多张图片,还有灯光照明。表演的时候,观看者通过镜头看里面的图片,艺人在外面拉动绳子,操作图片变化,同时进行说唱,解释图片的内容。

拉洋片的内容基本都是小说故事,比如罗锅子私访、黄爱玉上坟、纣王宠妲己、刘伯温修造北京城、小寡妇上坟等等,这些故事十分有趣,会吸引来很多大人小孩观看。

拉洋片不仅要在表演设备上投入,还要会演唱。这些唱段也是师徒相传,几十段唱词要背下来,还要琢磨韵调和腔调,没有几年功夫练不出来的。

跑江湖的行业还有很多很多,绝大多数都和小说中的大侠不一样,大侠潇洒自在不缺钱,但跑江湖的每天都在为生计发愁。小说中的大侠地位很高,但跑江湖的地位很低,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他们有些靠坑蒙拐骗,赚些蝇头小利。有些则当街卖艺,求得观众的赏钱。真正的“江湖”就是底层社会,鱼龙混杂,没有浪漫,只有艰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5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