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A科学家说丨小果蝇解密大困惑澎
原创WLA上海中心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编者按
因“发现控制生理节律的分子机制”,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Rosbash)与迈克尔杨(MichaelW.Young)以及杰弗里霍尔(JeffreyC.Hall)分享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科研成果,一举解开了“昼夜节律(生物钟)”之迷,为科学睡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的会员,性格直爽的罗斯巴什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上面对各种提问都“直言直语”,坦言所谓“夏令时”并不是一个好主意,“首先,一年两次调整本身对人类的昼夜节律就有破坏性。其次,采用夏令时这种模式,会让夜间的光照过于充足,但早上的光照却不足。这样也有违自然规律。”
去年在接受WLA专访连线时,他还严肃地表示,在神经科学领域,当下他最好奇的问题竟然是“人到底为什么要睡觉”。这看起来像是个三岁小孩提出的问题,却引发了这位研究了大半生“生物钟”的大科学家的兴趣。“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科学界有了一些猜想,而且每一种猜想都有证据支持。可是谁也没有办法说服谁。”他希望通过对此的研究,能够在某一天提升睡眠和昼夜节律的效率,例如睡4小时的效果与8小时一样。
同时,在罗斯巴什看来,人们不只是在睡眠上应“昼夜节律”,科学研究也应该“昼夜节律”。
迈克尔罗斯巴什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图
WLF
淡定地“意外”获奖
迈克尔罗斯巴什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个犹太家庭,是家中的长子,还有一个小四岁的弟弟。罗斯巴什在年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完成了三年博士后工作,并于年入职于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University)并任职至今。自年起,他成为了非营利性机构、美国规模最大私人资金资助生物和医学研究的组织之一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HughesMedicalInstitute,HHMI)的研究员。
他的团队利用果蝇来研究昼夜节律、行为及生物基因表现,并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这些发现有望对精神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治疗带来帮助,因为这些疾病都与人们的昼夜节律失调有关。
迈克尔罗斯巴什参加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图
WLF
也许是基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特点,当年的诺贝尔奖结果公布之日,罗斯巴什并没有像其他科学家一样以设定闹钟等形式来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而是遵循着“昼夜节律”的规律,照常睡觉。从熟睡中被唤醒后,他才得知自己获得了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得不承认,我想都没想过,完全没有想到。”他对获得这一大奖“感到非常意外”。
小果蝇“解密”大困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年来,人们观测到很多自然与生物的节律。最早发现生物节律内源性证据的事件被认为是在18世纪,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发现,含羞草在没有日照情况下也能保持恒定的叶片展开与合拢行为。但这种生物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如何关联生物健康?这些大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人们。
“我一直对这些行为很感兴趣,就像是对我们是谁、我们食欲与个性的起源之类的问题一样,”罗斯巴什坦言,“当能用神经遗传学开始相关研究时,我就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