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路易斯贾内梯闪回电影简史书评

从框架上来看,本书的写法是一种非常典型而且中规中矩的简史类书籍写法——就像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那样,基本是按照时间线,以十年之期为一个阶段,顺着捋下来的。在一个阶段内,区别国家,再列举各个国家电影代表人物及某些代表性影片。大部分代表是导演,小部分是制片人、摄影、剪辑、演员等,结合穿插本时期内的一些事件、制度、理念等,所以说它就像以时间为主干,以环境为土壤,以国别为分枝,以制度和理念为绿叶,以人物为繁花,以影片为果实的这么一棵树。所以以这个结构层级来做思维导图的话,显示非常明晰。

这种写法,以中国古代史书分类来看,本书偏向于编年体通史。当然也有不同的写法,比如昔年魏君子曾经编了一本书,叫《香港电影史记》,就是按照《史记》那种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的写法来编纂,历数香港电影公司、电影人、影片、制度等,就算得上纪传体通史了。

编年的写法,如果单写年表的话不免有些枯燥,所以吸引人的内容还要归结到人物、事件和影片上去,这是缩短与自己相距较为久远年代距离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显然没有同是贾内梯所著的《认识电影》来的丰富有趣。从某种程度上讲,像《春秋》和《左传》的区别——如果要是有类似《公羊传》写法的那种电影专业书籍,那可能就是电影专业考研的问答复习资料题了。

本书正如其名,两个字概括特点,一个是“闪”,代表叙述节奏快,每章的叙述基本都是简述背景,直入正题,国别分类,代表人物,哪怕在讲片厂制度时也是如此;一个是“简”,代表并没有太多冗余的奇闻趣事,知识补充,长篇议论,大幅抒情等。所以要讲面面俱到的,那应该去看《电影概论》,要细致的电影史,那应该去读《世界电影史》。

读这类简史类书籍,其实接近于梳理源流,确立相关时间轴和大致概念观点的过程,要深入了解一类知识,必然还需要更多专项类书籍的研读,本书每章后面的参考资料文献就是不错的选择。因此相应的,尽管本书也简介了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英国厨房洗碗槽电影等,但是其内容并不足以让人对这些运动、风格有更深入的认识,遑提对此期间的影片进行深入分析了。

关于叙述风格的问题,我们可以选取两部书中的某个“轶事”来对比。《闪回:电影简史》第七章“年代的欧洲电影”中这样叙述:“弗里茨·郎曾被希特勒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召见,戈培尔要委派他任德国电影最高领导,并说‘你就是会拍德国电影的人!’弗里茨·朗满头大汗地答应考虑,晚上即带着妻子和马克,抛下所有艺术收藏品和所有财富连夜搭火车赴巴黎,他的妻子还是狂热的纳粹分子呢!25年后他才回到德国。”——这是本书少有的带有幽默感和轶事性质的叙述;

《电影概论》第六章“导演”中这么叙述某件事:“当他(希区柯克)在拍摄《三十九级台阶》的时候,女演员玛德琳·卡罗尔始终都无法成功表现当他在开门后,面对恐怖的尖叫,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停机后,她又一次打开大门,看见希区柯克叉开双腿,露出自己身体的隐秘部位坐着,卡罗尔终于惊叫了起来……”由此可见一斑。

故此,要对本书的一些观点产生共鸣,还是需要一些背景知识以及阅片量,否则单看本书对于一些导演手法的简介以及情感、风格的立论,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像说迈克·尼科尔斯的《毕业生》风格聪明机智,剪接用“跳接(jump-cut)”的方式,把观众毫无防备地丢在喜剧中,要么你应该看过《毕业生》,要么你应该知道什么是跳接,否则这种立论对你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不会充分理解;或者说卡罗尔·里德爵士的《第三人》里,被轰炸损毁的维也纳废墟怎么就是“道德沉沦的主题之象征”了,本书中的叙述和评价基本都是这种立论性的方式,这点对于没有太多相关知识的阅读者来讲,就不太友好。比如说讲到大卫·柯南伯格时,我没有看他的《苍蝇》,但是看过他的《感官游戏》,那么就对他的风格有了大致的了解,再来看这种评价,就会有着自己的意见了。

我个人认为本书还有一个值得诟病的地方,在书末既然有按字母排序的重要词汇索引和按章节排列的图例索引,为什么就没有按导演名字或者国别的索引呢?把各位分布在各个时代和章节,但是缺乏索引,那么多的导演和影片,在需要翻阅资料的时候是有些麻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4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