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皮蝇蛆病

本病是慢性牛皮寄生虫病,在我国被列为牛的三类疫病。

(一)病因病原体为牛皮蝇及蚊皮蝇两种蝇的幼虫(蛆),两种蝇很相似,长13~15毫米,体表密生绒毛,呈黄绿色至深棕色,近似蜜蜂。雄蝇交配后死亡,雌蝇侵袭牛体,将卵产于牛的皮薄处(如四肢、股内侧、腹两侧)的被毛上,产卵后雌蝇死亡,虫卵经4~7天孵出第一期幼虫,并沿着毛孔钻入皮内。第二期幼虫,牛皮蝇幼虫直接向背部移行;蚊皮蝇幼虫移行到体内深部组织,然后顺着膈肌向背部移行。此时,两种蝇的第三期幼虫(蛆)寄生于背部皮下,形成瘤状凸起。然后经凸起的小孔钻出,落地变成蛹,蛹再羽化为蝇。

(二)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正常年份,蚊皮蝇出现于4~6月份,牛皮蝇出现于6~8月份,在晴朗无风的白天侵袭牛体,并在牛毛上产卵。我国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和内蒙古牧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的西部地区,其感染率甚高,感染强度最高达到条/头。2.症状雌蝇飞翔产卵时,引起牛只惊恐、喷鼻、踢蹴,甚至狂奔(俗称跑蜂),常引起流产和外伤,影响采食。幼虫钻入皮肤时引起痒痛;在深部组织移行时,造成组织损伤;当移行到背部皮下时,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皮肤穿孔、疼痛、肿胀、流出血液或脓汁、病牛消瘦、贫血。当幼虫移行至中枢神经系统时,引起神经紊乱。由于幼虫能分泌毒素,可致血管壁损伤,出现呼吸急促,产奶量下降。3.病理变化病初,在病牛的背部皮肤上,可以摸到圆形的硬节,继后可出现肿瘤样隆起,在隆起的皮肤上有小孔,小孔周围堆积着干涸的脓痂,孔内通结缔组织囊,其中有一条幼虫。4.实验室检查根据剖检及发现幼虫,可以诊断。

(三)防治治疗:(1)发现牛背上刚刚出现尚未穿孔的硬结时,涂擦2%敌百虫溶液,20天涂1次。(2)对皮肤已经穿孔的幼虫,可用针刺死,或用手挤出后踩死,伤口涂碘酊。(3)用皮蝇磷,一次内服量毫克/千克体重或每日内服15~25毫克/千克体重,连用6~7日,能有效杀死各期牛皮蝇蚴。奶牛应禁止使用,肉牛屠宰上市前10天应停药。(4)伊维菌素,0.2毫克/千克体重·次,皮下注射,7天1次,连用2次。预防:(1)5~7月份,在皮蝇活跃的地方,每隔半个月向牛体喷洒1次0.5%敌百虫溶液,防止皮蝇产卵,对牛舍、运动场定期用除虫菊酯喷雾灭蝇。(2)11~12月份,臀部肌肉注射倍硫磷50乳油,剂量为0.4~0.6毫升/头·次,相当于5~7毫升/千克体重,间隔3个月后,再用药1次,对一、二期幼虫杀虫率达%,可防止幼虫第三期成熟,达到预防的目的。编辑:赵琳审核专家:张元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6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