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饭的炫是啥意思原来它的本字和鞋
方言不光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也是人们情感的依托。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汉语方言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从古代文献中找到了方言的基本依据,建立起一个立体的联系。但是,想要找到方言的本字,这条语言考证之路时常遇到困难…出品:格致论道讲坛以下内容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严修鸿演讲实录:大家好!我叫严修鸿,专门研究汉语方言,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我的家乡在福建的西部,靠近广东和江西。从小我就知道,方言在各个村庄之间都有点不一样。到了县城后更不一样了。我在福州读大学,到了省城的时候,那完全就像到了外国,一句话都听不懂。我那时候就对方言有天然的兴趣,自发地学习一些福州话,学习一些闽南话。年,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我跟着我的导师李如龙先生开始研究汉语方言,到各个地方去做语言的记录。认识陌生的发音人,取得他们的信任。带上我们的词表、字表,进行一天、两天、五天、两个礼拜,甚至长达几个月的记载。记载好这些方言之后,我回来可以利用传统的文献、字书对这些方言的历史做一些梳理,对词语的源头进行探究。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词语的故事。会读不会写的方言,要怎么办?已完成:10%//////////一般的人对某个词语叫什么都很感兴趣。输入“为什么叫”,在百度上查有上亿条。甚至有人更进一步问“本字是什么”,也有上千万个网页和这个相关。▲藨,即“覆盆子”在十几年以前,在福建的周宁论坛有一位网友发帖说:“乡亲们,我知道野生的‘po’,这种小时候吃的野生草莓叫什么了!”有一个字“藨”,普袍切,它读为pāo。这个字对不对呢?对!它的语音对,字形对,意义也符合。▲同源的词在汉语方言里发音不同但是,要找到对应的字,有时候没那么容易。我们知道,南方方言有很多看起来很相似的说法,但是我们不知道具体是对应什么字。比如“站立”“累”这两个义项对应的方言。这些南方的方言,因为缺乏一个直接的、长期的书写传统,很多字需要考证。我们先看一些比较简单的情况。蝙蝠在长江的中下游的很多地方写成“盐老鼠”,甚至有些地方煞有介事地写上“偷盐老鼠”,还编一些传说,说这些蝙蝠是从小偷盐,长大以后就变成了什么偷盐老鼠。是这样吗?又有人说它从岩洞里面飞出来,难道是岩洞里面的“岩老鼠”吗?但其实蝙蝠怎么会吃盐?你冤枉它了!有很多生物学家观察过,蝙蝠吃昆虫、水果,却不会吃盐。那为什么要叫盐老鼠呢?我们参照更多的文献知道,这应该是屋檐的“檐”,因为蝙蝠的确经常出没在老房子的屋檐底下,在那里做窝。盐巴的“盐”和屋檐的“檐”同音,可能老百姓久而久之忘记了,就写成“盐”,并且编了一个故事说它偷盐。这里屋檐的“檐”就是本字,写成盐巴的“盐”是同音字,甚至是写错了。还有梅县、惠州那一带的客家话里,大人批评小孩不认真读书,就会说:“读书捉豹虎,上山掌牛牯”。捉豹虎?豹虎一查是豹子,那小孩怎么能够抓豹子呢?这说法太荒唐了。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原来这句话的“豹虎”不是山上的豹虎,是家里常见的一种小小的、会跳的蜘蛛,叫做跳蛛,或者叫蟢子,也有叫做蝇虎的。可是,就算知道其实是蝇虎,我们也困惑了好多年,不读书和蝇虎有什么关系呀?后来我看了更多的书,了解了更多的文献,知道历史上我们是有抓蝇虎来打斗的这种传统的,就像抓蟋蟀斗虫子那样。今天在菲律宾还有这个斗蝇虎的比赛。所以客家话里“捉豹虎不读书”,就是说小孩子抓这些东西贪玩,浪费了时间。现在我们明白了吧。再举一个例子。厉害的人、有本事的人,北方叫做“大腕”,南方叫“大咖”,这个“咖”怎么来的?一了解,原来是来自台湾的一个新词。这“咖”是什么意思?今天潮汕人把脚就叫“咖”,大腿小腿都叫“咖”。那么“大咖”里的“咖”是脚吗?不是脚,一查古书是入声,“脚”不会读为阴平的“咖”。那它是什么字?古代的文献《说文解字》记载了骹的读音是丘交切(qiāo),意思是小腿,骹在闽方言里的读音就类似“ka”。今天福州话把有钱、厉害的人都叫做“大骹”。所以“咖”是这个“骹”字,而不是脚,“大咖”是这样来的。因文化而变化已完成:40%//////////除了刚才那些例子中的引申和生活变化之外,有时候我们考证词语还要了解一些当地的文化禁忌。今天在香港、澳门,还有广州都经常看到“吉屋出租”或者“吉房出租”。好好的房子就说有房子租就可以,为什么要说成吉房、吉屋呢?因为出租的是空的房子,而广州话里空屋或者空房的“空”,和凶恶的“凶”同音了,这样心理上犯忌讳嘛。凶的反义词是什么?就是吉,所以说成吉房或者吉屋出租。到东莞、广州增城那一带,耳朵都叫做耳吉,为什么?原来早期闽南话、客家话里面,耳朵叫耳空,到了粤语区,“空”跟“凶”又同音了,所以就叫耳吉,鼻子叫鼻吉。在我们两广尤其在客家话地区,蛋卷就叫春卷,鸡蛋就叫鸡春。为什么鸡蛋叫鸡春?叫鸡蛋不好吗?一了解,原来早期潮汕话里,鸡蛋叫鸡卵,梅县话也叫鸡卵。可是在兴宁那一带,尤其是五华,卵和乱七八糟的“乱”完全同音了。但是“乱”这个字不好,社会大乱不好,战乱不好,内心纷乱不好,家里纷乱也不好,我们要整整齐齐,有秩序才好。所以就用相反的含义叫“春”。在客家话里面,“春”就是舒展、伸展的意思。因此,本来应该叫鸡卵的鸡蛋,就改叫为鸡春,这是从客家话开始的,然后再传到粤语区。广州不产麦子,但是广州有自己独特的面食。有种面叫“竹升面”,很有筋道、很有嚼劲的。但是外地人一看会觉得很奇怪,这种面和“升”有什么关系?它原来是竹杠面。因为做这种面的时候加了鸭蛋清,要用一个大的竹杠压在上面,用杠杆原理把面压得很结实。为什么又叫它“竹升面”呢?原来在粤语里,竹杠的“杠“和降落的“降”同音,这种降下来的含义不好,我们更希望步步高升嘛。为了讨一个好的意头,所以叫它竹升面。从发音寻找答案已完成:50%//////////在我们两广、香港,在街上买鸡胗不叫鸡胗,它叫鸡肾。肾是腰子,胗是鸡的胃,这是两码事,是不是搞错了?但广东人说,我们从来都叫鸡肾。它是一个同音字吗?还是它本来就是这个字呢?我们从汉字的声符出发,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汉字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形声字,很多形声字的声符其实有含义的。你看,从“青”得声,有美好的意思。比如美好的人情,好日子叫晴天,干净的水我们叫“沧浪之水清兮”;从“可”得声,有大的意思,比如黄河,比如叶子很大的荷叶;从“枼”得声,有薄的意思,像蝴蝶那样,翅膀薄薄的。那我们看肾脏的肾(腎)字,上面是一个读为臤(qiān)的字,臤是什么含义?东汉《说文解字》写得很清楚,“臤,坚也”,就是很坚韧、结实的意思。那跟它相关的形声字“坚(堅),刚也”,“掔,固也”,还有紧(緊),缠得很结实就叫紧。所以,猪的腰子和鸡的胃,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是肉很结实。通过生物解剖也知道,猪腰子有很多纤维膜,很结实。在广东的兴宁,猪腰子叫猪石哩,在讲闽南话的东山岛、云霄那边叫猪石子。而在南京、苏州那一带,他们把鸡胗叫鸡石子。它们都共同指向臤肉,造字本义也就是硬肉的意思。大家通过生活经验都知道,鸡胗太硬了,所以会想办法怎么把它做软一点。这符合我们生活的认知以及生物学的解剖,还有造字的本义。广州人把鸡胗叫鸡肾,其实就是本字。最近,很多人认识了一个热词叫炫饭,来自哪里?最早来自东北,说大口地吃饭叫做炫饭。前几年还有一个网络热词,说有一个人,妈妈拿广东四会砂糖橘给她吃,她第二天把它吃得精光,最后网上一晒,就叫做“炫迈砂糖橘”。我们有一个本字群,有一位曾俊敏老师提出来,这个“炫”是什么意思?另外一位老教授叫史有为,他提出“炫”字会不会是“楦”字?就是木字旁一个宣传的宣,读xuàn。“楦”是古代的一种造鞋工艺。鞋的模子是木头做的,“楦”就是要把鞋子撑开,这种撑开的动作引申为大口地吃东西,甚至比较粗暴地吃东西。浙江绍兴有“薄粥楦大肚,荒年自受苦”的说法,平时你吃得肚子那么大,饥荒年代就很辛苦,这里的“楦”是大口填进去的意思。所以炫耀的“炫”其实是同音字,而“楦”就是本字。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们都背过很多唐诗。这首诗也是唐代的,是张打油写的,从此类似这样的诗叫打油诗。这首打油诗还挺有意境的。你看,冬天来了,“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下了雪,白狗身上变肿了,肿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到湖南、广西、广东交界处那些地方的方言和土话,真的是把很厚叫做“肿”。最早的研究人员写成同音字紧张的“紧”,也叫jiě,身上肿了也叫jiě,哪一个更合适?肯定是肿起来的“肿”合适。比如形容一个人脸皮很厚,就有打肿脸充胖子的说法。所以,打油诗就和江永这个地方把厚叫做“肿”联系起来了。从“更上一层楼”说起已完成:70%//////////我们都背过一首唐诗叫《登鹳雀楼》,里面有两句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更上”是什么意思?就是再上的意思,请你再登上一层楼吧。年以前,王维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叫《送元二使安西》,提到两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再的意思。▲河源市东源县骆湖镇—客家话“再”今天广东的东源县河源,还有连平这一带,有这样的句子,你明天□来了,这个打框的字,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你先听听看。这个“请你□食一碗添”,和刚才那个句子“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不是很像啊?这个例子并不孤独,我们广东河源客家话有,梅县也有。在粤西北的连州,有一个山歌,讲的是这个人要去当兵了,叮嘱女孩子不要变心。“更好个对象别应承”,就是再好的对象不要去答应人家。这里的更好,念àng好。这个意思是非常符合的,这些字的韵母都读àng,也没有问题,现在的关键是,它的声母为什么不是g?▲赵元任给《云南方言调查报告》(年)所作《序》云南的玉溪,这里不仅仅出红塔山,它的方言也很独特。这是赵元任先生的一个报告,他说这里的腭塞音,像ge、ke的声母都像是塞住了,他说有一天早上在街头上听人家做买卖,他们好像一直在“哦呕”,一直在咳嗽。福建永定县的客家话,表示“越来越”的“越”用“紧”。梅县也是这样,越来越多叫gǐn来gǐn多,越来越好叫gǐn来gǐnhǒ,越抱越紧叫gǐn揽gǐngǐn。可是永定县的客家话里,它们副词性的gǐn变成了ǐn,越抱越紧变成ǐn揽ǐngǐn。最后的紧张的“紧”没有变化,前面表示“越”的“紧”就变成了ǐn,它的声母g变成喉塞音了。所以我们刚才说“更上一层楼”,更本来是gèng,变成今天的èng。我们查查古代的韵书《广韵》,看见的“见”,见母里面有一个“更”字,底下还有影响的“影”,如果根据今天的发音去查这个影母,那查不到àng这个字。但是,如果我们建立了语音变化的概念的话,就知道这些南方方言发生了gàng变成àng这样喉塞音的变化。如此一来,这个变化成立,规律就建立起来了。我们就可以说àng其实就是“更上一层楼”的“更”字。这样,方言找到了古代的文献根据,而古代文献上的用例,也在今天的方言里面找到了活生生的证据,这就建立起一个立体的联系了。充满乐趣的方言本字考证已完成:90%//////////我们方言本字考证也有门道,首先要有文献的证据,第二要语音符合。声母要符合,韵母要符合,声调要符合,意义上也要符合,这四个方面需要加合在一起。如果不符合的话,那就是同音字。我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在今天,潮汕地区有一种糯米做的糕点,叫做gī粿,写成机器的“机”就不知道什么意思。原来它是一种中药材黄栀子,“栀“字潮汕话是念gī,你写成这个字大家就知道,原来是栀子的栀,是黄栀子跟糯米粉做成的,其实叫栀粿。另外还有个词是中午。写成中斗或者日斗,这个“斗”也无法理解。可是我们还原回去,它原来是昼夜的“昼”字,“日斗“写成“日昼”就明白了。像这样的例子,音和义都符合,一看起来就符合我们这种望文生义的阅读传统和用字传统。另外,如果是意义符合,但是声音不符合,就叫训读字,这也不是我们书写时候所提倡的。比如说,闽南、潮汕一带,味道很香叫pang,你写“香”可以吗?肯定不可以。在广州话里,香念hoeng,客家话念hiong,这些地方写“香”没问题。可是潮州话的pang,声母没办法论证,原来它的本字是芳香的“芳”字。在海南,把所有的思都叫想(tio),思想就是想。其实我们还原回去,它应该读思,“思”才是本字。如果说成“想”,就是“思”的训读。所以我们语言考证最终是要做到什么?音和义都要符合。我们汉字有两三千年的书写传统,有深厚的文献基础,同时汉语方言从南到北品种繁多。方言是我们感情的依归,是我们思想交流、传播知识的基础,也是我们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方言里面有很多词语的故事,很多有价值的对应值得我们去探索。我们希望大家从方言中找到词语考证的乐趣,谢谢大家!“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获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论道讲坛”
上一篇文章: 家中常见昆虫的鉴别方法百度经验 下一篇文章: 苍蝇一分钟的生命有限的生命却包含无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