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师长王扶之被埋山洞,因两只苍蝇
年的7月1日,是我党周年的诞辰,在这普天同庆、盛世中华的日子里,大连沙河口区红星村一位98岁的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写下了“不忘初心”四个大字。
这位老人,就是现今还健在的,屈指可数的开国将领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叫王扶之。
01自古英雄出少年
98年前,王扶之出生在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一个叫傅家新庄的地方,按照现在的行政规划,可能是属于马蹄沟镇。
马蹄沟镇旧农舍
王家世代务农,祖上没出过什么达官显贵,在那个风雨飘摇、多事之秋的年代,王家的日子也是过的一辈不如一辈。
到了王扶之爷爷这一代,只能靠着租种地主家的几亩薄田过日子。
常言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就在王扶之5岁那年,他的母亲又得了重病,父亲为了给他母亲治病,花光了家里本来就没有多少的积蓄,还又借了乡亲们不少钱。
穷苦的孩子(非王扶之)
但母亲还是没能挽救回来,这祖孙、父子三人的日子,过得也是日益窘困。
为了还债,父亲不得不带着年幼的他远赴他乡,去了延安一户远房亲戚、当地的大地主家,做起了长工。
干不了什么体力活的王扶之,就在地主家里当起了放牛娃,等到了八九岁,他就给延安的大户人家轮流放牛、干苦力,后来再大一点,父亲又把他送回了老家,帮着家里的爷爷干农活。
旧时代放牛娃(非王扶之)
年,刘志丹率领的红26军42师的“少共营”,在离傅家新庄不远的曹刘家沟,做短暂的修整,王扶之一有空,就和几个小伙伴跑到营地,去看这群小战士们训练。
几天接触下来,王扶之觉得这支部队和原来的旧军阀不一样,他们和老百姓,不仅是秋毫无犯,还经常帮助当地的穷苦人家,于是,王扶之就有了加入红军的想法。
那是7月一个傍晚,“少共营”的小战士们还在接受着训练,躲在一旁的王扶之和小伙伴们看得津津有味。
少共营
就在这个时候,少共营的首长急匆匆的走了过来,对着那群正在训练的小战士说:“接到上级指示,明天早上8点集合,准备出发”。王扶之一听红军要走,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
这个时候再不加入红军,下次再等到红军的队伍,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王扶之和小伙伴们,赶紧从旁边跑了过来,王扶之笔直地站在了首长的面前,还学着红军的模样,给首长敬个礼。磕磕绊绊地说:“报告首长,我也要加入红军,打土豪、斗地主”。
首长带着质疑的目光,打量了一下站在眼前,这个个子1米6还要多的娃娃,笑着问了王扶之一句:“你今年多大了”?王扶之怕首长不收他,仗着胆子撒了个谎,说自己今年已经17了,是大小伙子了。
解放军战士和小红军少共营
首长看着他那稚嫩的脸,觉得王扶之不像个十七岁的孩子,可就这个头,就算没十七,估计他也得十五六。就笑着说:“这个事我做不了主,我得请示上级。这样,你明天早上再过来,上级要是批准的话,你就跟着我们一块走”。
就在第二天,刚满12岁的王扶之和家人不告而别,成了红42师的一个红军小战士。
别看王扶之是少共营里最小的战士,可打起仗来一点也不含糊。
此时,正值老蒋对陕甘边区的红军发动“第三次围剿”,两个半月后,东北军师奉命从延安出发,南下甘泉。
第三次围剿图
刘志丹和徐海东,领导的红军第十五军团,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埋伏在劳山一带。
东北军师,刚刚进入埋伏圈,红军战士就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将他们团团包围。
根据部署,王扶之所在的少共营,需要抢占敌军占领的一个高地,战斗打响之后,12岁的王扶之,扛着梭镖就向敌军冲了过去。
敌军一看,是一群还没长开的娃娃,也没把他们放在心上,骂骂咧咧地喊:“红小鬼滚一边去,再往前跑,要了你们的命”。说着,子弹就跟暴雨中的雨点似的,从王扶之和他战友的身边,嗖嗖地飞了过去。
出生的牛犊不怕虎,王扶之一听,敌人们叫他红小鬼,可就不干了。哪管什么枪炮子弹,一个劲儿地往前跑,还没等敌人反应过来,他手里的梭镖,就指在了敌人的脖子上。
勇敢的红军小战士(非王扶之)
“举起手来,要不然我就扎死你”。这句话把敌人吓坏了,心里还犯嘀咕,这孩儿怎么这么猛,比那些上过战场的战士还要凶。
敌人直接跪到地上,把枪举了起来,王扶之把梭镖往腰里一别,就把敌人手中的枪,抢了过来。
从此以后,他也成了一个有了枪的战士,当时,我军的条件非常艰苦,别说少共营里的小红军,没几把枪,就连前线作战的战士,也有不少拿着手里的大刀拼杀的。
第二年,刚刚13岁的王扶之,就因为屡立战功,被批准加入了共产党。
02人见人烦的“救命恩人”
陕北革命根据地开辟之后,党组织把王扶之,安排进了测绘班学习测绘,这个只念过三个月私塾的穷小子,转而成为我军中,一名具有专业知识的测绘人员。
测绘班毕业照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扶之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师旅团。随后,王扶之就扛着他夺来的那把枪,跟随部队走出了陕北,走上了抗日战场。
从陕西到河北,从河北到山东,又从山东一路打进了江苏,王扶之跟随部队,转战七个省份,先后配合兄弟部队,开辟了太行山、冀鲁豫、豫皖苏等多个革命根据地。
他也从一个普通的测绘兵、通讯兵,成长为我军的一名基层指战员。
抗战胜利之后,王扶之所在的新四军第3师8旅,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远赴东北,在四野总指挥部的作战部署下,一路从天寒地冻的东三省,打到了广西的镇南关。
新四军赶赴东北
年6月,朝鲜半岛情势危机,刚刚在广西完成剿匪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根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部署,组建东北边防军。
10月21日,已经是师团团长的王扶之,率领所部 战士 ,进入朝鲜境内,加入抗美援朝。
自从进入朝鲜之后,王扶之和他的团,一直冲锋在 线,先后参加了 次到第五次的对联合国军的作战。
到了年的夏天,我军在 以北的临津江一带,设置了以坑道为主的巩固防御阵地,王扶之和他的部队,一直驻守在最前沿。
王扶之指挥战斗(左一)
这年8月的一天,新华社派出的一名随军进者,来到了王扶之坐镇指挥的山洞,对战士们进行一些采访,而王扶之则和其他的指战员,在讨论着进一步的作战部署。
就在这时候,只听见头顶轰隆的一声巨响,山洞猛烈的摇晃了起来,各种石头、土块从山洞的上方掉了下来,一股气浪把王扶之,推向了山洞的尽头,洞口也被震落的土石,堵了个严严实实。
王扶之被乱七八糟的东西,结结实实地压在了地上,头昏脑胀的他,只听见山洞外是各种炮弹的爆炸声,这时候他才明白过来,美军又对 战士们发起了突袭,成千上万吨的炸药倾泻了过来。
美军飞机投放炸掉
王扶之艰难地爬了起来,整个山洞里,只剩下他和其他两位幸存的战士,记者和其余的机关同志,都已经壮烈地牺牲了。
从军十几年来,王扶之什么样的战场没见过,他知道,当前最需要的就是自救,就是让外面的战士知道,山洞里还有人活着。
他和战士找到了散落一地的锅碗瓢盆,使劲的摔打在地上,发出“咚咚”的声音。
然而,一天的时间过去了,山洞的外面没有丝毫的动静,密不透风的山洞里,空气越来越稀薄,憋得他们有点喘不上气来,呼吸开始变得急促。
最可怕的是,山洞里仅存的一点物资,都彻底地被埋在了地下,在这一天里,三个人水米未进,另外两位战士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但王扶之始终相信,外面的战友一定会找到他们,作为代师长的王扶之,不断地鼓励着身边的两位战士,靠着一点尿,润一润嘴唇,保持着时刻的清醒。
彭老总知道王扶之失联之后,非常的焦虑。
他下令说:“一定要把王扶之和战士们救出来,就算是牺牲了,也要把他的遗体送回国”。此时翼山洞外的战士,对山洞里的情况还一无所知,只能小心翼的一点一点地挖开山洞。
身边的战士对王扶之说:“师长,恐怕咱们这次是在劫难逃了,不是饿死也得渴死”。
王扶之
王扶之爽朗地笑了一声,他说:“死倒是没什么可怕的,打了这么多年仗,也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老子就是有点不甘心,没死在战场上,到让这山洞给憋死了,说出去都丢人”。
三个人有一搭无一搭的互相鼓励着,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他们听见山洞外面有响声,好像是有人在救他们,于是,他们用尽 的一丝力气,拼命的摔打锅碗瓢盆。
就在这时候,他听见山洞外有战士喊:“挖通了,挖通了,有两个苍蝇从里边飞出来了”。
王扶之看见了一点点亮光,这才长出了一口气,王扶之被救出来的时候,已经非常的虚弱,当场就昏睡了过去。
王扶之与两名被救战友
后来,他常跟别人说:“很遗憾,我当时没能记住,救我的那个战士的名字。找了这么多年,也没找到救命恩人,不过,我倒是记住了那两只苍蝇,也算是让苍蝇救了一命”。
从此,人人见而诛之的苍蝇,倒成了王扶之的座上宾,他这一辈子,再也没打死过一只苍蝇,而且还不让身边的人打苍蝇。
03父子相见不相识
年5月,抗美援朝的战斗基本上结束,中美,再一次进入停战谈判的阶段,王扶之从战场上回到了国内,组织给他放了大假,让他好好调养一段时间。
闲下来的王扶之,总是回想起往事。自从年,自己不告而别参加红军,已经过去18年了,爷爷还在吗?父亲过得怎么样?
王扶之师长
一份份沉重的思念,浮现在他的脑海,于是,便有了回家探亲的想法。
打定主意之后,王扶之大包小包地买了一堆的东西,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军装,就踏上了回家的路。
他没有让司机送他,也没有带着警卫,一个人驮着东西,就坐上了开往陕西的火车,一路上,他揣着百感交集的心情,总在想家里什么样了。
那是一个天色即将暗下来的傍晚,王夫之终于到了子洲县,那时候的交通还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下了车之后,王扶之还得扛着东西,走上几十里地的路。
子洲县旧照
听着熟悉的乡音,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王扶之回家的心情越来越急切,离家越近,心里也就越忐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见到父亲,见到爷爷。
走着走着,王扶之看到了一个赶着牛车的老乡,他赶紧赶了上去,对老乡说:“大叔,我是回来探亲的,您看我这么多东西不好拿,你能送我一程吗”?
老头看了王扶之一眼,一看是解放军,就问他去哪儿?王扶之说是去傅家新庄,老头一听顺路,就让王扶之坐上了牛车,驮着他往家的地方走去。
王扶之坐上了老乡的牛车,老乡则在前头赶着牛,两个人就在路上聊了起来。
赶牛老农(非王扶之父亲)
他问老人家:“新中国成立了,咱家乡有啥变化吗”?
老人家说:“还是新中国好,毛主席好,是他让咱们穷人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好日子,这日子,肯定是一天比一天红火”。
老头也有一搭,没一搭的问着王扶之,“小伙子,你今年多大了”?王扶之说,他今年正好30。
老头听完之后,叹息了一声,他说:“如果儿子还活着的话,今年也刚好30岁,他也是当兵去了,不知道还活不活着”。
牛车进了傅家新庄,王扶之指着一户破败的庭院,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他对赶着牛车的老头说:“大叔就停这儿吧,这就是我家”。
他还随口问了一句,大叔您家是哪地儿?老头没有回头,停顿了一会儿,哽咽地说:“这就是我家”!
王扶之拎在手上的东西,一下子掉在了地上,他看着老头的背影,越看越熟悉。
当老人家转过身来的时候,也已经是泪流满面,王扶之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哭着喊了一声“爹”,就扑入了老人的怀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