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晋祠,这名字会唤起一个非常遥远的记忆,不管是曾在中学课本出现,还是因为它古老的历史。晋祠,是一座祀庙,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元勋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确考,但祠内有西周时期,距今近三千多年的古柏,莫名地觉得无比久远。终于,今年要来拜访晋祠。提前做了功课,但如今流行的神悬叨叨的介绍风格并没有产生好奇,反而还是更希望亲自观察晋祠。看到晋祠的大门,还没有下雨。进入的时候,雨水已经开始越来越不能让人忽略了。进门之后,迎面见一个大戏台,名水镜台。这也是个人有限的游历记录上第一次见到园林中这种布局。“水镜”之意,取自“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于是我想,这个戏台的设置,是不是就像很多民居大门梁上摆放的照妖镜,要辨出善恶的意思呢。晋祠一年期间的很多祭祀活动,都在水镜台演出。进门就看到盛大的酬神祭祀,这应该也是设立此处的考量吧。相比晋祠不少于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这个三四百年的戏台无疑后辈,属明清年代建筑。来的时候,戏台空落,却被屋顶周围装饰的各种彩色木雕吸引。看罢戏台,面前是一条小渠与微渺石桥,名字却神气——会仙桥。桥与渡,本就是佛家意向。会仙桥背后的故事自然离不开桥上遇到仙女,然后悟道成仙之类的传说。与水镜台一样,小桥也是明代物事。因为建桥石料选用的是当地砂岩,易风化。桥头上斑驳的明代石猴已经面目模糊,但眉宇间仿佛告诉说,历史只会破碎,不会消失。别了会仙桥上的石猴,就会看到一个对越牌坊立在雨中,牌坊侧有座金人台。之所以取名“金人台”,并不是指这个方形台是金代所建,而是缘于台上四角站立的铸铁武士。因铁为五金,故名金人台。身着铠甲的武士们都来自北宋,仔细看,神态各不相同,但都紧张得可爱,立在明代的对越坊下。雨一直下,而且越来越大。于是,干脆就在紧靠对越牌坊的献殿避雨。献殿,是个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明清的献殿不少,但晋祠献殿建于金代,是国内同期古建中独有的。小小的献殿低调不语,却位列晋祠三大国宝建筑。这里仿佛一个凉亭,四出敞亮透气,从这里望出去,正对着鱼沼飞梁。鱼沼中立有飞梁,桥面结成十字形,是通往圣母殿的桥。这个桥可不简单,梁思成曾说,这类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不像多见的“一字型”或拱形桥,北宋的这座桥是我国最早的十字形立交桥的雏形。也就是说,要想祭拜圣母,需要跨过两座桥。一座是会仙桥,然后是鱼沼飞梁。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位分最高的。雨帘掩映中的圣母殿,更显神秘。殿中供奉的圣母为何,一直有很多的谜团和争议。有说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有说是北宋的刘娥太后……因为涉及很多历史考古,导游介绍的都是前者。和雨沼飞梁建于北宋一样,圣母殿也是北宋始建。这也是推断圣母为宋仁宗母亲刘娥的一个肇因。殿外廊柱上的八条盘龙是木雕的,年深日久,龙爪、龙鳞已经剥落。落满灰尘的龙身与殿内的仕女彩塑、楹联匾额、齐年周柏,都透露出无限且神秘的历史讯息。以上种种建筑,虽年代不同,但都在一条中线上次第展开,见缝插针,密度极高。稍不留意,就会错失。这也是历朝增建的结果,可见这里有多受重视。很快雨霁,回头再看蓝色琉璃瓦上的小兽,映在绿柏的叶片中,洁净清新,精神抖擞。晋祠是为纪念唐叔虞而建,但自从圣母殿建成之后,叔虞祠便退居北路一隅。今天的唐叔虞祠建于乾隆年间,小小的,外院有碑廊环绕,还有两株皂荚古树。在树下歇脚,抬头就看到皂荚树,全是刺。像大豆角一样的皂荚,挂在树上,已经呈黑褐色成熟的,凋落到地上,就被人捡走了。皂荚可以做肥皂,可以洗头,果实就是如今备受追捧的皂角米,就连刺都是中药。从北路的叔虞祠中出来,绕到祠旁的小山。惊喜地发现石生蝇子草开得正旺。它很像王不留行,也都有药效。晋祠中泉水很多,最出名的是难老泉。所谓时光不旧,泉水难老。一个好名字。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祠内古树森茂,花草盛放。玉簪的果实也异常壮硕,一只蜻蜓停在上面休息了好久,也许是落脚点还不错。晋祠不大,从中路开始游览,之后北路,然后南路。如果“严格”按照导游动线,大约是两个小时。所以游览晋祠,再加上交通,多半会被安排半天。但那样,会错过好多。慢下来,融入晋祠,一出一进中,会发现,这里就如一个百花园。既有祖先祭祀文化,又有佛教的奉圣寺、舍利塔,还有道观,甚至年纪新一点的美术馆。晋祠把几十座古建筑、不同的历史时期聚于一堂,祭祀建筑、园林小景、彩绘雕塑与壁画碑刻共同组成了层次丰满的晋祠。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晋祠初见,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北方的很多古建因为灰尘,都显得灰蒙蒙的。雨后的晋祠,却有种空山新雨后的爽净。坐在难老泉边,回味晋祠,会仙桥上时光雕刻的石猴,与一个题有“初见”字样的月洞门尤其喜欢。想着也许明年春天,可以来晋祠奉圣寺赏墨牡丹。
上一篇文章: 幼儿故事小壁虎借尾巴儿童故事绘本分享叫 下一篇文章: 用一段话描写儿童挑促织的情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