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颖之技成就清远山水间的文声斐然南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好的文房用品,更是为创作出优秀的书画作品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湖笔”自古便收到文人墨客的追捧,好的笔更是趋之若鹜。“湖笔”又称为“湖颖”,顾名思义便是在湖州出产的毛笔。相传一开始的毛笔的笔干是木制的,外面扎捆一圈羊毛之类,一支笔就简单地制成了。到了秦朝,大将蒙恬一次带兵经过湖州善琏附近时,发现原有的毛笔书写不顺容易开叉,极为不便,后来他与军中的谋士思索,利用湖州当地盛产的细竹做笔杆,将捕捉到的兔子毛整理好后用细绳绑起塞入竹杆内使它不开衩,这便称为毛笔的改良“纳颖于管”,然而这样做好的毛笔却存在着毛太硬、不吸墨、书写字体生硬干涩的缺点,后来在一次无意之中,蒙恬把兔毛笔泡在了石灰水中,拿出来后发现笔毛变得柔暖蓬松了,蘸上墨汁后也吸水性加大了,下笔顺滑,字体也也变得圆融了,原来是石灰水属于碱性水,而兔毛经过碱性洗过后表面物质去除了,变的柔软有韧性了。湖州这一座山水秀丽的城市,因为“湖笔”与无数的历史有名的文人雅士所结缘。“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这应该是对湖州书画文化的最准确描述。书法方面,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先后任吴兴太守留下了《吴兴帖》、唐代颜真卿刺史湖州,《湖州帖》行墨古韵、宋代米芾流连苕溪,《蜀素帖》不拘一法;绘画方面,三国曹不兴“落墨为蝇”,运笔有神、南宋钱选“励志耻作黄金奴,老作画师头雪白”气节跃于画中、元代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把江南山水信手拈来。更有甚,湖州里人之中,书画具佳者,往古看,赵孟书法自成一派,《元史》本传讲,“孟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近代看来,安吉吴昌硕,西泠印社创始社长,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正是这些从古至今的大家,用着自己手中最为中意的“湖笔”,创作了中国书画史上众多惊艳的作品。读小学的时候,学校周末开了兴趣班,我便报了书法班,想来应该很轻松吧,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毛笔,对于这样一种笔头柔软的书写工具如何可以写出撇捺如锋的字,我充满着好奇。记得上课的第一天,教我们的书法的张乾坤老师先不急着让我们学习笔法,而是让我们拿着手中的毛笔,告诉我们这是湖州的“湖笔”,是我们家乡的非遗瑰宝,这一下子便拉近了我们与书法这门高雅艺术的距离。接下来的学习时间里,这位张老师也通过毛笔喻人,教育我们学好书法之前先要记住,笔有四德“尖、齐、圆、健”,正如用笔的君子要有四德“仁、义、礼、智”,只有以德为先,才可以做到下笔如有神,也只有在下笔前思虑清楚才可以在笔端注入自己的想法,让文字体现出“精气神”。这么多年过去了,毕业时张老师送我那幅他写的《兰亭序》还挂在老房子里,纸张早已经泛黄,不过每次看到都会想到做人一如提笔写字。如果一开始说的蒙恬将军“纳颖于管”让“湖笔”的技艺流传下来,那么后世笔工的不断精进则让“湖笔”声名鹊起。明代谢肇淛在《西吴枝乘》一书中称赞湖笔“毛颖之技甲天下”,这是对于湖笔制作技艺的最高称赞,而“湖俗出笔工,遍海内制笔皆湖人也”一时也是佳话。从元代起冯应科所制作的湖笔被称为“吴兴三绝”,到明代李翊《戒庵老人漫笔》记载的“弘治时,吴兴笔工造笔进御”,再至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钟爱湖笔,贺莲青等湖州笔工所制湖笔专供朝廷。一代代的湖笔匠人传承着技艺,“王一品”“千金牌”“双羊牌”“湖羊牌”……这些从湖州起步享誉全国的湖笔品牌应运而生。我买过湖笔,用过湖笔,但却没见过制笔的过程,也是有缘,因公认识了王一品笔庄的许阿乔老师,听闻我对制笔过程感兴趣便让我前往车间,观看制笔流程,并送了我书籍,介绍湖笔的制作技艺。王一品笔庄算是湖笔制作的翘楚了,他生产的天官牌毛笔因为制作精湛,名字讨喜具有传承意义而备受当代书画爱好者的喜欢。走进他们的生产车间与我印象中的车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没有机器,没有嘈杂,只有两排桌椅,上面整齐地放着工具,清一色的女工坐于桌前,认真的完成着自己的工序。据介绍笔庄从选料到制作共有七个步骤,道工具,这里的每一位女工往往都肩负着好几道工序。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水盆工艺里的“梳洗”和“结头”这两步,“梳洗”是指将挑选好的毛料分好然后平铺入水中,去杂质,然后整齐排列在木板上用牛骨梳洗,去除杂毛,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毛料无杂毛,且长短有序,这一步胜于“吹毛求疵”;而“结头”工序则是将准备好的毛料尾端用棉绳扎紧,最有意思的是女工师傅是把绳子挂在脖子上的,扎好的笔头有序地挂在绳上,一只手抓住笔毛,另一只手内外绕线,不一会儿工夫,一支含苞待放的“玉兰”便在手指间生成,这份工艺的确“赏心悦目”。不过因为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毛笔制作的“刻字”工艺已经极少人工处理了,我在一处小房间里看到一台激光刻字机,一支支做好的毛笔,整齐躺在机器上,电光火石之间,便完成了刻字,我想这应该也算是毛笔制作与时俱进的体现吧,不过老匠人手工刻字的那份感觉还是很值得留存的。离开王一品时,过道两边挂满了名人对于湖笔的墨宝,郭沫若、启功、叶圣陶、潘天寿、傅抱石……这些历史书上的人物见证了曾经的辉煌。湖笔作为一项传统的非遗项目,因为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越来越不适合市场大环境了,可是湖州作为湖笔的起源地,却没有屈从于大流。市中心爱山广场上的湖颖桥,雕刻着历代因笔与湖州结缘的人物,那么多年城市变迁始终都是城市地标;莲花庄旁边的湖笔一条街,依托着湖笔博物馆,南来北往的游客在这里近距离的接触湖笔;两年一次的“湖笔文化节”,融合艺术展示、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旅游观光为一体,成为了极具江南特色的节庆活动。正是湖州对于湖笔的这份情感,让如今的湖笔立足于情怀,承载着故事,将文创与传统结合,新的时代,相信湖笔在这里可以继续书写新一页的华夏篇章。来源:南太湖号作者:仲正强版权归原作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上一篇文章: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基础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