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游记四象之首刘镛的巨富专属
这一次江南自驾游,来到浙江湖州的南浔古镇,首先打动一行人的其实并不是江南水乡温婉动人的古镇风光,而是南浔历史上“四象、八牛、七十二条小黄狗”的故事。
说是南浔在清代晚期到民国初期的这一百多年里诞生的4+8+72个(组)富豪家族。当然,这样的数字也只是一个概谈,代表着这里的富豪“很多很多非常多”就是了。
听完了南浔巨富们的故事,感慨良多,尤其“四象”之首的刘镛家族轶事,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冲动,遂将刘镛身上所具备的几个江南巨富的“专属”特点总结一番。书接上文:
第三点:不贪得,不吝啬,有取舍,懂收放。
刘镛的丝行业务发展到上海之后,他的经济实力在几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史料记载,刘镛28岁的时候还是一个“摇上三天三夜的橹”从南浔往上海送货的中小生意人,到了年,也就是刘镛36岁的时候,他的资产已达“数十万之巨”(大约相当于当今的千万富翁这样子)。
古今通理,一个人一旦发达了,很多好的坏的事儿,七的八的人就都找上门了。拉投资的、找关系门路的、邀约“入伙”的……但是刘镛从不为“小利”所动。他后来教导儿子刘锦藻说:“汝于钱财出入,寸宜宽,尺宜紧”。就是说做生意不要去抠搜那区区的蝇头小利,但是大财不可失,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贪小便宜吃大亏”的意思。此后刘家数代传承,家风一直延续着谨慎、节俭又不失大气的做范。包括——
刘镛晚年时期兴建在南浔的小莲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一片荷塘绕幽居,典雅而不失壮观。但是人们发现,刘家的大院就不像其他巨富们的大户埠那般庭院深深重重,而是敞开式的。人人都可沿河走,人人都能赏莲花。刘家人不放过发“大”财的机会,也从不吝啬细节上的施舍。
此外,刘镛自年轻时起就特别乐忠于捐款救灾之事。
大概是因为自己是贫苦人家出身,所以对民间的疾苦格外悲悯。37岁这一年,刘镛已是游走于半个江南的淮扬盐行股东,路遇灾民,惨不忍睹,随即他把这一趟生意的收入全都捐给了流民置办棉衣、药物和粮食。这还不算,回去之后,坐立不安的刘镛似乎落下了心事,大病一场,但是他不去瞧病,而是执意将钱财散出八方,全部用于扶社稷植桑梓。后来干脆就成立了个“基金”,所筹利息全部用来救急、救难、救水火、救济各路灾情……他说:
天地之道,蓄极必泄,吾不待其泄而先自泄也,庶已惩。
正是因为自己发家的速度太快了,所以刘镛是心存忐忑的。多年风雨,深知天下事阴晴圆缺、分和聚散之理,看惯了人世的跌宕和流转,必定会担心自己家业的稳妥,唯有“平衡”才是长久之计。受刘镛的影响,南“富豪圈”里开始流动起了积德行善的风气,正能量满满。赚钱的时候一丝不苟,捐款的时候二话不说。
都说“无商不奸”,精明的商人可以赚到钱,但进退有度的商人才能够成“事”。那些可以被称为企业“家”的人,无论从哪里起步,靠着何种生意发家,能够支撑起巨业的都是胆与略并济,谦与善共存之人。人人都求“圆满”,但有大智慧之人却懂得“泄”是福气。一个初有成就的人生能够走到哪一步,是千金散尽还是聚沙成塔,都取决于发迹走后的“心理走势”。
还在继续,我们文章继续分享南浔“头号巨富”刘家的故事。记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