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列举27部兵势篇文史典例

续接本专栏“孙子兵法「兵势篇」”,列举27部文史典例。

1.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开战之前,文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政治上,他积德行善,裕民富国,广招有才能的人,发展生产;外交上,他争取与其他诸国结盟,最大限度孤立商纣。当一切准备好后,文王乘商军主力远征东夷之际,果断地率领诸侯联军实施进攻,使敌人在战略战术上处于被动与劣势,做到奇正并用,给敌人以猛烈的打击,使之倾刻崩溃。

牧野之战,就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吕尚等人的辅佐下,率军直捣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打败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

前年(一说前年)正月,周武王率领兵车乘,虎贲0人,甲士4万5千人,浩浩荡荡向东推进攻打商朝。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微(均居今渭水流域)、蜀(居今汉水流域)、羌、髳(均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部落的军队会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都向着周军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今河南省孟州市南)冒雨快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氾水镇)渡过黄河后,一路兼程向北进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捣商朝的都城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到商军的抵抗,所以进展得非常顺利,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时分到达了牧野。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到了朝歌,商朝上下一片恐慌。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地部署军队进行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只好将大批奴隶武装起来,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人(一说70万,殊难相信),由纣王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联军。

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后,进行了庄严的誓师行动,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痛斥纣王听信宠姬妲己的谗言,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重用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让他们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战士的愤怒与斗志,鼓励战士勇猛杀敌。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军事纪律和行动要求:要求阵列前后距离,不得超过六步、七步,要保持队形整齐;每击刺不要超过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保持整齐,以稳住阵脚,不得畏缩不前;严令不准杀害来投降的人,以瓦解商军。

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的突击部队向商军进行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将其阵脚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的心都向着武王,这时大家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军作战。武王乘势以大军的主力向商纣的军队冲了过去,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的部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后自焚而死。周军乘胜攻击,攻占了朝歌,商朝灭亡了。随后,武王分兵四路,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的残余势力。

周军取得牧野之战的彻底胜利并不是偶然。

首先是周文王、周武王长期正确运用“伐谋”、“伐交”策略的结果。它起到了争取人心,剪敌羽翼,麻痹对手的作用,为建立起反商统一战线,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其次,做到了正确选择决战的时机,即乘商师主力远征东夷没有回来,商王朝内部分崩离析的时候,果断地统率诸侯联军实施战略突袭,从而使敌人在战略、战术上都陷于劣势和被动,没有时间作有效的抵抗。

第三,选择合适的时机展开战前誓师,历数商纣罪状,宣布作战行动要领和战场纪律,鼓舞了士兵的士气,瓦解了敌人。孙子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调理治军,关键在于建制齐全;决定将士勇怯的因素在于地势和阵势。武王在牧誓的时候,非常强调队形的整齐,这也是为了能稳住阵脚,给战士以勇气。

第四,在牧野决战的作战指挥上,善于做到奇正并用,以巧妙的作战方式给敌人以猛烈的打击,使之顷刻彻底崩溃。孙子强调了在战场上“形势”的杀伤力。孙子说:“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冲锋有如强弩发机,其冲击力势如破竹。

商纣王之所以这么快败亡,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殷商统治集团政治腐败,对百姓横行暴敛,施行严刑酷法,导致丧尽了民心,落得了众叛亲离的下场。其次是对东方进行长期的掠夺战争,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且造成军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统治者对周人的战略意图缺乏应有的警惕,放松了戒备,自食恶果。四是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加上军中那些临时仓促征发的奴隶阵前倒戈,其一败涂地也就不可避免了。

2.北制之战

春秋时期,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变得强大起来,并对其邻近的小国构成威胁,从而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敌视和不满。

周桓王元年(前年)夏,卫国的君主州吁联合宋国、陈国、蔡国攻打了郑国。四国联军人多势众,来势凶猛,郑国军队渐渐没有招架之力,只得败退到都城(今河南省新郑市)驻守。四国军队却穷追不舍,很快便兵临城下并向东门发起了猛烈攻击。见已经没有任何退路,郑国的国君郑庄公率领军队和城中的百姓进行殊死抵抗,以避免亡国的命运。四国联军在东门围攻了5天后,见郑国拼命抵抗,一时难以攻进去,只得暂时退兵。

当年秋,卫国联合陈、宋、蔡、鲁等再次攻打郑国。因装备不足,郑国只得派出自己的步兵出东门迎击敌人,结果被五国联军击败。郑国军队只得再次死守都城,五国联军将郑国都城附近的粮食收获后,各自返回。此战因发生在郑都的东门,史称“东门之役”。

周桓王二年(前年),得到喘息的郑国慢慢恢复了元气。当年4月,郑庄公为报复去年“东门之役”的耻辱,首先出兵攻打卫国。卫国急忙调遣其属国南燕(都城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的军队进攻郑国。南燕军队行动非常迅速,很快便攻入郑国的境内。

见此情形,郑庄公急忙调整了作战部署。为了确保打败南燕军队,郑庄公决定打破常规,出奇制胜。于是,郑庄公派郑国大夫祭足、原繁、泄驾带领三军主力攻打燕军的正面,以吸引燕军的注意力。接着,郑庄公又派公子曼伯、子元偷偷率领另一支军队迂回到燕军侧后的制地(属郑国辖区,今河南省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埋伏起来,伺机发动突袭,袭击燕军的后面。

不清楚郑军意图和部署的燕军,没有防备从制地来的军队,他们仍然按照传统的正面进攻战法,集中精力和正面的郑军主力进行作战。当年6月,曼伯、子元率领的制地伏兵突然从南燕军队的侧后发起了猛烈进攻。一时间,燕军被这突然袭击打得不知所措。腹背受敌的燕军最终大败而逃,从而成就了郑庄公所指挥的这场“迂回战”的彻底胜利。因为此战发生在郑国北部的制地,史称“北制之战”。

“北制之战”是最早的“迂回战”战例。此后,“迂回战”逐渐发展成为军事斗争中的一种战术,并被很多著名将领所采用。他们往往在势均力敌或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分兵迂回到敌人背后,在关键时刻发起突然袭击,将敌人的部署打乱、瓦解敌人的士气、截断敌人的退路、阻挡敌人的增援等。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奇正运用的一般规律,就是以正兵合战,以奇兵制胜。公开宣战是正,突然袭击是奇;正面攻击为正,侧面袭击为奇。郑庄公正是运用了奇兵,所以才获得了胜利。

3.曹沫劫持齐桓公

《孙子兵法·势篇》中所提到的“势”,不是战斗中的形势、方式,而是指战略上的有利态势,战役中的有利布置以及政治对峙中的有利局面。“势”不是固有的,在特定的形势下,“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换,“优势”会转化成“劣势”,“劣势”也有可能转变成“优势”。春秋时期,鲁沫将齐桓公劫持,从而为鲁国要回了土地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霸主。由于齐国的国力强盛,经济实力相当雄厚,齐桓公不断对外发起战争,开拓领地。前年,齐国与鲁国交战多次,鲁国每次都以战败告终,最后鲁庄公只好割地求和,双方约定在柯地(今山东省阳谷县东)举行签约仪式。鲁国有位叫曹沫的大夫,力大无比,又有智谋,对齐桓公以强凌弱的做法非常气愤,但是又无可奈何,他思考一番后,决心乘鲁齐在柯地会盟的机会,教训一下齐桓公。齐桓公集结重兵到达柯地,曹沫作为鲁庄公的侍卫也参加了这次会盟仪式。仪式开始后,鲁庄公和齐桓公一同登上会盟仪式的祭坛,正在这时,曹沫快速跳到祭坛上,一手将齐桓公抓住,一手拔出藏在战袍下的匕首,把匕首对准了齐桓公。

齐桓公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面无血色,挣扎了几下,但曹沫的力量惊人,齐桓公挣脱不开,只好战战兢兢地问:“你……你想干什么?”

曹沫道:“你们齐国以强凌弱,处处欺负我们小国。我们鲁国的土地已经没有多少了,你还这么贪得无厌地抢占我们的土地,我现在只求你把夺走的土地归还给鲁国,否则,我和你一起死在这里!”

齐桓公面对这种情形无奈地说:“这……好办,我答……答应就是。”

曹沫说:“这样答应不行,你要当着下面的贵宾和所有的人宣布,齐国归还鲁国的土地!”

这时坛下的齐国士兵们想上前营救齐桓公,但又害怕曹沫用匕首刺杀齐桓公,一个个束手无策。齐桓公迫于这种威胁,只好照着曹沫的话当众宣布归还鲁国的土地。会盟仪式结束后,齐桓公灰溜溜地回到齐国,越想越感到有失体面,不但不准备把土地归还鲁国,还想起兵灭掉鲁国。

相国管仲劝道:“君子言必信,行必果。大王既然已经当众答应了把鲁国的土地归还,再出兵伐鲁,岂不是失信于诸侯?这样做实在是因小失大!”

齐桓公认为管仲的建议很有道理,便把靠战争夺得的鲁国国土如数归还了鲁国。孙子主张投军于无所往的死地,以加强兵士的牺牲精神,兵士必皆变为和专诸曹沫一样的勇者。

4.城濮之战

楚国在泓水之战中击败了宋军后,积极谋划向北进攻。周襄王二十年(前年)楚成王亲自率以令尹子玉为主将的楚军及郑、蔡、陈、许等国的军队围攻宋都,想要趁机入主中原。宋成公遣大夫公孙固赶赴晋国进行求援。晋文公听从其属下建议,决定以此为契机,发兵攻击楚国,称霸中原。鉴于楚国联军的实力强大,为避免与其正面交锋,晋文公采纳大夫狐偃的计策,决定进攻楚国的属国曹(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卫(今河南省北部一带),迫使楚军北上援救,以解商丘之围。

周襄王二十一年春,晋文公率军逼近曹、卫。晋军接连攻克了曹、卫,本来打算引诱楚联军北上以解商丘之围,然而楚成王却按兵不动,反而加紧进攻商丘城。宋成公再度派遣使者到晋国告急。晋文公采纳中军主帅先轸的建议,指使宋国以珍宝财物贿赂齐、秦两个强国,请两国出面劝楚国退兵。同时,晋国把占领的曹、卫之地赠给宋国,以坚定其抗楚的决心,并以此激怒楚国。果然,楚拒绝齐、秦的调停,致使两国非常生气,遂发兵攻打楚国,这时就形成了晋、齐、秦三强联兵抗楚的局面。楚将子玉率兵气势汹汹地扑向晋军。

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诱敌深入,后发制人,遂下令部队主动“退避三舍”,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今河南省濮城)一带。晋军的“退避三舍”,实际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一着妙棋,不仅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还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先据战地,以逸待劳等等。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追至城濮。晋军采取“侧翼攻击法”,攻击楚联军中力量最薄弱的右翼,结果楚右翼很快就被消灭了。

接着晋军又采用“示形动敌”,诱敌出击,随后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的左军。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装出要撤退的样子。同时,晋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曳树枝,将地面的尘土都扬起来,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以引诱楚国出击。子玉不知是计,下令左翼军进行追击,冒进的楚军左翼完全暴露,遭到晋军的横击,结果陷入了重围,很快被消灭了。城濮之战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结束。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远不及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洞察出战机,选择邻近晋国的属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为以后的作战打下了根基。当城濮决战之时,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然后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针对敌人薄弱环节,各个击破。反观楚军方面,统帅狂妄轻敌,对战况的错误判断与错误指挥导致了自己优势地位的丧失。

5.鸡父之战

周敬王元年(前年)夏,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流域在楚地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进行了一场重要的大会战,史称“鸡父之战”。在这场会战中,吴军在正确的作战指导之下,巧妙选择作战地点和时间,运用示形动敌、伏击突袭等战法,出奇制胜大破楚军,从而控制了吴楚战争的主动权。

前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人,带领士兵进攻楚国控制下的淮河流域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楚平王接到战报后,即下令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吴军统帅们看见楚联军力量强大,来势凶猛,就立即撤去对州来的包围,将部队转移到钟离地区,避免和敌锋进行交战,决定伺机行动。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楚军主帅楚令尹子暇于进军途中病死了。楚军失去了主帅,士气顿时沮丧低落,被迫回师鸡父,打算稍事休整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吴公子光听说楚军的统帅身亡,楚国的联军不战而退,认定这正是击破敌人的良机,吴军应该把握这一战机,便向吴王僚建议率军尾随,等待机会发动进攻。

吴王僚欣然采纳了这一建议,并针对敌情做出具体周密的作战计划:迅速向楚联军逼近,定于在到达鸡父战场后的次日就发起进攻,利用当天“晦日”的特殊天气条件,趁敌不备,以奇袭取胜。在兵力部署上,先派一部分兵力攻击胡、沈、陈的军队,取得胜利后,再打乱其他诸侯国军,然后再集中兵力攻击楚军的主力。一切准备就绪后,吴军遂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7月29日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这一军事行动完全出乎楚军的意料,楚军急忙应战,楚军让胡、沈、陈、顿、蔡、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三军从三面出击,很快将六国联军击破了。失去左右护翼的楚军立即乱成一团,不及招架便迅速四处溃逃。吴军乘势占领了州来。

鸡父之战的胜利,乃是吴军实行正确作战指导原则的必然结果。从兵力对比来说,当时吴军处于以寡敌众的局面;从作战态势来说,吴军也处于“后据战地而趋战”的不利位置。但是吴军最后却打了胜仗,其原因在于吴军统帅能够对敌军的情况和动态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掌握,巧妙利用了对方的弱点,灵活地运用了示形动敌、诱敌冒进、设伏痛击、乘胜猛攻等一系列正确的作战方法,从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战略目的。

6.假道灭虢之战

假道灭虢之战,是春秋初年晋国诱骗虞国借道,先后攻灭虢、虞两个小国的一次一石二鸟的作战。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很小,但是却揭示了军事斗争的一些重要规律,给后世留下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春秋初期,诸侯纷争。地处中原地带的晋国,在混战中不断兼并、征服其他小国,势力迅速崛起。晋献公上台后,又把其南面的两个小国——虢国和虞国预定为吞并的目标。可是,晋国要顺利实现这一吞并计划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虢、虞两国虽然地狭人稀,国力不强,但却是同姓毗邻,结为同盟。晋国同其中任何一国开战的话,就意味着要同时和两国的军队相抗衡。如何拆散虢、虞两国的同盟关系,达到吞并两国的目的,又不使自己陷于两线作战的状况,这是摆在晋国面前的大问题。

终于,晋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条一箭双雕的计策:用奇珍异宝贿赂收买虞公,拆散虢、虞之间的同盟,向虞国假道攻打虢国,待虞国中计、虢国败亡后再将虞国拿下。于是,荀息携带着良马、美玉等奇珍异宝出使虞国,到了那里后,他立刻觐见虞公,献上珍宝,并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不仅胆小怕事,不敢轻易开罪于晋国,而且还贪利忘义,他收下了良马、美玉,便答应晋国军队通过虞国土地去征伐虢国,并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晋国作战。虞国大夫宫之奇认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在一旁加以谏阻,但虞公根本听不进去,只是一意孤行,硬朝着晋人的圈套里钻去。

前年夏,晋大夫里克、荀息统率晋国军队通过虞国的土地去攻打虢国,虞公践约派出军队同晋军会师,然后协同晋军展开军事行动。晋军在虞军的积极配合下,很快就将虢国的重镇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境)攻占了,一举控制了虢、虞之间的战略要地,并通过此事进一步摸清了虢、虞两国的虚实,为下一步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时隔3年,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

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更透彻地看清了“假道”背后所包藏的险恶用心,指出“虢国如果灭亡,虞国必然跟着灭亡”,警告虞公“晋不可启,寇不可玩”,力图以虢、虞两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阻止虞国假道于晋。没想到虞公已经利欲熏心,对宫之奇的建议根本不予理会,反而以晋为自己的同姓国,一定不会害己作为理由,又答应了晋国借道的要求。宫之奇见虞国的灭亡已成定局,为避免杀身之祸,便率领族人逃离了虞国。

这次晋献公亲自率领军队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声势远较前一次大得多,可见其志在必得。晋军进展得很迅速,很快兵临虢都上阳(今河南省陕县境)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虢国弱小无援,数个月后就被晋军所灭,虢公丑仓皇逃奔京师(今洛阳)。晋军灭掉了虢国,从原路凯旋回师,行经虞地驻扎时,虞公亲自到城外迎接晋军,庆贺胜利。晋军趁其不备,蜂拥而上发动了突然袭击,将虞公及大臣们活捉,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虞国,最终达到了吞并两国的目的。

晋国的胜利,在于其恰当地运用了“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的策略,并以假象巧妙地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假道灭虢之战非常深刻地体现了军事斗争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战争指导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图蝇头小利、畏怯等弱点,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局势,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7.崔杼计除庄公

春秋时代,齐国大夫崔杼因迎立庄公上台有功,被封为上卿,执掌国政。齐庄公经常到他府上做客,寻欢作乐一番。一天,庄公喝了两杯酒,见崔杼外出有事,趁机把崔杼的继室棠姜诱奸了。此事被崔杼知晓后,他并没有声张,而是责问妻子,棠姜供认不讳。崔杼听后非常愤怒,从此以后,严加防范,使庄公没有机会可以接近棠姜,并暗地里积极谋划要谋害庄公。

庄公有一位叫贾举的内臣,因一点小过失就被庄公处以一百皮鞭的惩罚,贾举对此事多有怨言。崔杼知道后,便用重金去收买贾举,让他当自己的内线,随时报告庄公的一举一动。不久,莒国黎比公来齐朝见,庄公在北郊设宴招待,崔杼的府第也正好在北郊。崔杼得知这个消息后,就猜到庄公设宴在北郊的用意了,便假装自己生病了起不来,无法去陪宴,他又派了一名心腹去贾举那打探消息。贾举回信说庄公在宴散后要去探崔杼相国的病。崔杼知道除掉庄公的机会来了。

然后他又对棠姜吩咐道:“今晚要解决那个昏君,你一定要按我的话去做!事成之后,我会立你为正室!”

棠姜连忙答应下来。崔杼在她耳边教她如何行事,接着安排家族兵丁埋伏在门室内外,再派心腹通知贾举,安排好一切。庄公一心想见棠姜,如今得知崔杼患病,正中下怀,匆匆地结束了宴会,随即命人驾车来到崔府。

庄公一入门就问:“相国的病怎样了?”

守门的急忙回答道:“启禀我王,相国的病非常严重,现在刚吃过药,蒙头睡觉!”

庄公又问道:“睡在什么地方?”

守门的答道:“睡在东边的外厅!”

庄公听后大喜,径直向西厢的内室走去。

他的四位随从也想跟着进去,却被贾举拦住了,贾举说:“主上的事,你们别这么没有个眉眼高低的,还是在外厅等候吧!”

随从听信了贾举的话,便停留在门外,只有贾举一人跟进去了,门也随即关了起来。

庄公进了内室后,棠姜盛装出来迎接。庄公正欲动手,有侍婢出来告诉棠姜,说相国嚷着口渴,请夫人盛碗蜜汤送过去。棠姜趁机抽身。一会儿,伏兵突然挥剑呐喊着杀进来,这才把庄公吓醒,情知有变,急忙往后门逃去,但门已经被锁上了。

庄公逃到小楼,又被追兵团团围住,追兵们口里叫着:“奉相国之命,捉拿盗贼!”

庄公爬墙想逃,被射中大腿,摔了下来,被众人当场杀死。

8.管仲智过鬼泣谷

管仲担任齐国相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使齐国日益强大起来。齐国君主齐桓公也被各诸侯推举为盟主。齐国北面的山戎部落这时出兵攻打与齐国结盟的燕国,企图借此削弱齐国的势力。燕国君主亲率两万将士出战,却在一个叫鬼泣谷的地方中了山戎部落令支国首领密卢的埋伏,只有千余人逃了出来。接着,山戎接连攻下三座城,燕国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援,让齐国发兵救援。于是,齐桓公统率5万大军开往燕国。

无终国的国君也派遣大将虎儿斑带领两千士兵助战,被管仲封为先锋将军的虎儿斑作战勇猛,一连收复了燕国丢失的那三座城。但杀到一个叫里岗的地方时,却不敢再往前了。

他对齐桓公和管仲说:“前面是鬼泣谷。如果山戎在那里布下埋伏,我们就是插翅也休想过去。燕国两万大军就会葬身在那里的!”

管仲在路上早就想出了过鬼泣谷的计策,他对虎儿斑说:“将军既然有所顾虑,那你就跟在大军的最后吧。”

管仲说着,拿出令牌:“王子成父、赵川二将!你俩去军队的前面按令牌所指行事,作好准备,明日清晨过鬼泣谷!”

王子成父和赵川接令牌后驾车而去。

第二天天刚亮,一辆辆战车就奔着鬼泣谷驶去。只见马的嘴是被网笼住的;战车的轮子上绑有麻皮,发出很小的声音;战车上站着的将士则身披铠甲手握大刀,显得格外高大;齐国的战旗在大风的吹动下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这时,山戎令支国首领密卢举着“令”字小黄旗,出现在鬼泣谷的山头上,见齐军进入了他的伏击圈,手里一挥小黄旗,喊声:“打!”猛然间,箭、石、木一齐落下,有的击中齐军的将士,有的把战车砸得四分五裂,有的把“齐”字大旗打断了。

密卢挥动着狼牙棒,率兵从山上冲了下来。密卢冲到一个身中数箭仍立于战车上岿然不动的齐将面前,举起狼牙棒对这齐将的头部狠击一棒,“咚”一声,就把齐将的头盔打掉了。密卢仔细一看,原来被打掉头盔的却是披着衣甲的树桩。密卢知道中计,非常慌乱。

这时,鼓声大作。密卢急忙回头,只见齐国的勇将王子成父和赵川率兵直杀过来。密卢大喝一声,挥舞着狼牙棒迎了上去。他看见远处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站在战车上,在观看两军作战,断定是齐国相国管仲,就直奔那人扑去。密卢一路奔过去,齐兵无人能够抵挡得住。不一会,密卢就杀到管仲面前。说时迟,那时快,战车后数十枚箭一齐发射。密卢负伤倒在地上,他手下一员大将冲进重围,把负伤的密卢抢了回去,仓惶地向山戎的另一部落孤竹国逃去。就这样,管仲智过鬼泣谷,将燕国之围解了。

9.吴起爱兵如子

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注意力放在“任势”上,即造成有利的战场态势,而不是苛求下属。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起,自幼志向远大,读书非常刻苦。他曾在鲁国拜孔子的弟子曾参为师,后弃文从武,钻研军事理论,著有《吴子兵法》一书。他的军事思想承袭孙武而有发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6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