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文化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其中有哪些

“市井文化”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其中有哪些重要的文化载体

中国是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之珠。曾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并列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古代文明史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符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构建文明体系之时,多种文化相互交流、杂糅,才最终衍生出了极具东方古国特色的文化史。

实际上笔者认为我国文化史的形成与发展,其实就是中国文明史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不计其数异彩纷呈的文化分支。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都是中国文化史中最灿烂的文化片段。

当然除了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分支之外。其实在人类社会逐渐建立之后,更多以人为本的文化基因,慢慢融入中国文化发展史中。

其中,“市井文化”就是我国文化历史中,比较特殊的文化类型之一。并且从萌芽之后就从未间断并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市井文化”释义及其涵盖内容

“市井”一词能与文化融为一体,可能会让很多人都十分诧异。因为从古至今“市井”二字,往往都与贬义、粗俗、鄙陋联系在一起。而且从很多与“市井”有关系的成语中,也可以直截了当的看出“市井”的真实面貌。

市井无赖、市井小人、市井之徒,无论哪一个成语都蕴含着深深地鄙夷之情。因为在古代人的观念中,生活在“市井”之中的人群。一般都与“三教九流”有瓜葛,并且不乏地痞流氓、街头混混、行骗盗抢之流。

1.古代“市井”形制类似“井田”

(1)“市井”释义

“市井”一般是指商肆集中的地方,说白了就是古代社会中的街市。此类街市的布局往往都比较粗狂,无论是商铺还是路边摊位,基本上都会以杂乱无章为特色。无论是古代社会中的城邑、城市还是集镇,都会充斥着所谓的“市井文化”。

《初学记》卷二四中曾记载:“古者二十亩为井,因井为市,故云也”。

从这句话中可以得知,所谓“市井”的说法其实源于商周“井田”。当时社会中的“市井”面积以“二十亩”为标准。从外形上来看与“井田”形式类似。

唐朝儒学代表人尹知章对市井的解释更为直接:“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大概意思是“市井”就是一个四方形的区域,从远处看形制与“井田”类似。这其实就是古代“市井”的全貌。

在“市井”之中不仅有三街六市,而且还有令世人所不齿的花街柳巷。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招摇过市的流俗之人。

街市中的小贩往往都存在欺行霸市的行为。所以,不管是城市还是集镇中的“市井”,都是古代王公贵族与士大夫们鄙夷之地。

(2)“市井”即商业圈

《管子·小匡》中曾有一句话,对市井的解释十分直白:“处商必就市井”。简单的说就是市井之中一定会有商业活动。而《汉书·货殖传序》中则言:“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

大意为市井中的景象尽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隋唐时期的经学家、训诂学家颜师古曾言:“凡言市井者,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故总而言之也”。笔者认为从颜师古的语气中,完全可以解读出市井的另外一番面貌。他认为“市井”除了是商业贸易活动地点之外,还必定会有一口公共水井。

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市井文化”,确实可以明显感觉到“市井”与文化根本不搭界。但是如果大家能够才另外一个层次去分析,就会发现“市井”之中,并非都是见不得天日的蝇营狗苟之辈。

2.“市井文化”释义

(1)什么是“市井文化”

“市井文化”简单的说就是以市井为中心,包括市井中的市民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饮食、人际交流;各类商铺或由所有商铺组成的经济体在内的,一种具有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市民文化。

这种所谓的“文化”类型具有,自然朴素与粗俗鄙陋相融合的特性。如果从狭义角度来分析市井文化,其实指的就是某个城市或地区,生活在极为普通的街巷中的市民生活。而这种市民多以平民或贫民为主。

(2)“市井文化”特色

“市井文化”具有一种极为,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这与“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关系密切。同时,这种比较特殊的文化类型,从产生之时起就不曾消亡。并且在历朝历代都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笔者认为“市井文化”就是通俗的代名词。

如果再直白一点说所谓的“市井文化”,其实就是由生活在城市中,最底层的贫苦大众所构成的一种特色文化。

而而这种文化兼具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并且根本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但是却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生活在市井中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也杂乱无章。很多人都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在他们的字典中根本找不到庄严二字,反之却具有非常强烈的自由闲散特点。

由于市井之民没有受过文化熏陶,所以也就“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

中国古代社会“市井文化”兴起

笔者认为任何文化形式的出现与演进,都必须有其独具特色的契机或起源。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曾出现过的“市井文化”。其实就是在城市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之时,产生出来的一种不被主流文化认可的市民文化。

1.“市井文化”兴起

都在多年前的宋朝时期,由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刺激之下,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现了几十个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

古代城市出现之后随着而来的就是,以城市为载体以市民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发展。当时已经出现了比较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勾栏瓦肆”。

市民阶层可以随意去勾栏瓦肆中享受生活。至此以城市居民为核心的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这其实就是“市井文化”的开端。

宋代大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就为后世人展现了无比繁华的市井文化场面。在这幅长篇画轴中大家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商业形式,无论是陆地、桥面还是河水中,都簇拥着成群结队的宋代市民。在这些市民中既有商贩也有逛街之人。

2.“市井文化”与宋词繁荣

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特别发达,所以生活在城市中上层的市民。他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开始逐渐将目光转向文化生活。城市居民对文化的需求热度,其实也是宋词在宋代时期,积极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当然各种文化需求主要集中于,有文化、有素质的市民群体。而生活在环境比较差的市井之民,他们不仅无法满足生活需求,而且就连最基本的果腹都十分困难。所以他们对所谓的宋词根本不感兴趣。反之对于街头艺人的表现兴趣盎然。

3.“市井文化”之街头艺人

相信大家在观看古装剧的时候,都能够看到街头卖艺的桥段。一个或若干街头艺人一边敲锣一边吆喝。当人群聚集过来之时就开始耍枪弄棒,表演杂耍或其他惊悚的绝活。当一套流程走完之后就会说一些“拜年话”,然后向各位观看表演的客观讨要辛苦钱。

街头艺人作为市井文化中的重头戏,其实与市井文化的诞生时间比较接近。笼统的说街头艺人就是通过献艺获取酬劳。他们的街头艺术可谓包罗万象,飞刀、登缸、顶技、口吞宝剑、银枪刺喉等项目轮番上演。目的就是为了博得满堂彩之后讨要金钱。

当然市井之中也会有一些真正的手艺人,他们以表演皮影戏、手影戏、摔跤、魔术为噱头。但最终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吸引观众,然后满心欢喜的期待观众付费收看。可以说街头艺人作为市井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对市井文化的发展与演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市井文化”之市民生活

很多曾经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当来到城市之后反而特别思念家乡。因为他们从未忘记乡音,以及那些能勾起回忆的叫卖声。操着不同方言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某个比较诱人的特色小吃;以及街头吹糖人、捏面人、理发等,其实都属于“市井文化”范畴。

笔者认为实际上现代社会中的市民群体,所衍生出来的市民文化。其实与古代市民文化一脉相承。比如,大家特别喜欢逛的夜市中,既有各式各样的美食也有很多特别新奇的商品。徜徉在夜市之中仿佛已经穿越至古代社会,去亲身感受一下他们心目中的市井文化。

5.“市井文化”的内涵

“市井文化”顾名思义就是起源于,市井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但是这种文化现象多以庸俗为主。同时,构成市井文化的主体即普通市民群体,他们的生活条件基本上都比较贫苦。而且也往往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所以市井文化才具有粗俗鄙陋的特性。

当然随着朝代更迭、时代进步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市井文化”的形象也正在不断改观。尤其是在市民个人休养和素质提升之后,“市井文化”几乎已经脱离了粗鄙的形象。反之却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质朴、原始、纯真的生活方式。

结语

由城市、市井、市民、文化构成的“市井文化”,既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正因为有了城市才会产生市井之地,而生活于市井的城市居民,就是市井文化的最初缔造者。

虽然这种文化类型登不上大雅之堂,同时也会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最重要的是还会受到生流社会的鄙夷,但是笔者认为“市井”中的生活场景,以及由这些生活场景所描绘出的“市井文化”,才是一种最具人情味的特色文化。

赵伯陶《市井文化刍议》

汪广松《市井里的茶酒杂戏》

刘华《北宋市井文化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影响》

李宁《市井文化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1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