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王小伦解

EDM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qncyw.com/show/news?id=74909&page=1

《王宗岳太极拳论》这篇经典拳论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和修练太极拳的方向。

1、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既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2、对拳论的理解:

这篇拳论总共只有个字,却已把太极拳所有的内涵都囊括在内,这篇拳论的用词,真的是句句经典,字字珠玑。这篇拳论的作者王宗岳不仅仅是一位高深的武术家,更是一位博大精深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有着很高修为的道家和哲学家。他把中国武术、道家、文学和哲学思想的内涵进行融会贯通而达到极至,并体现在这篇拳论里。我们读他的拳论真的是一种享受。我们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经常去读这篇拳论,每读一次就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收获,这一篇拳论可谓是百读不厌、爱不释手的经典著作。

这篇经典拳论里面所讲的内容是太极拳的大道和修练的方法。该拳论的精辟之处就在于没有一个练功的动作、却已指明了太极拳的方向和修练太极拳的理法,是各大门派修练太极拳的必读文章,又是修练过程的一面镜子。修练太极拳,就是要按照太极之理所指明的方向去练习,要始终对照着这面镜子去修练,否则,稍有偏差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我多年对修练太极拳的体会和经典拳论的研究和理解,本人认为:对拳论里面的含义,如果我们只用文学和文字的内容和理性的思维去解释是很难把他解开的。因为太极拳是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产物,要想把拳论解释清楚,就必需按照太极的要求去修练,把身上的感觉修练出来,也就是说把太极内功修练到自己身上再结合理性思维,才能把这篇拳论解释清楚。这篇拳论如果不把它解释清楚是很难读懂的,读不懂它的内涵,而只是一味地按照文字的理解和要求去练习,练出来的结果就不会是太极拳的结果,不是太极拳的结果就做不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四两拔千斤。

这一篇经典拳论可以说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从文学上读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从太极文化上读,要是把它读懂了,并能用在力学上它是一门人体力学的艺术,我们把这门人体力学的艺术能用在推手上,这真的是其乐无穷。

这一篇经典拳论既精辟又简练,他的主导思想和作用就是把人的精神和心法能量、阴阳配合五行的哲学理念,结合在修练人体力学的艺术上,达到了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和人被我制、我不被人制的空灵境界。

3、对拳论的解说:

第一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这句话说明了太极的来源,告诉我们太极是从哪里来?太极(阴阳)是从无极中产生出来的。看太极图说明一下:图里一个圆圈分为活动的两半,向日的一半为阳,背日的一半为阴,也叫做阴阳图。因为太极就是阴阳,有了阴阳之分才是太极。无极是静止状态,没有阴阳之分的是一种气势即无极气功(这里用的气不是肺呼吸之气),太极(阴阳)是由无极气势里产生出来的,所以无极是阴阳之母。修练太极拳同时还要修练无极之气(气功),如果修练太极拳不练无极气势也就产生不了太极,没有太极的练拳不叫太极拳,是练拳操。“因为练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这一段话里所说的多是用气,所以我们修练太极拳还是要结合无极气功。

第二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句话是修练太极拳的要求,意思是说,在修练太极拳的预备过程或静止不动时要做到合,要保持无极状态,运动时就要分清阴阳也就产生了太极。

无极应该怎样分太极(阴阳)?我们练好了无极气势,在行功走架时要分清阴阳与五行。静止的时候要做到合,要保持无极状态,要有精神,有微动之感而未动,有腾挪之势。无极状态是不用力,运动时在动作往任何一个方位之前,你用心感觉带着意念和气势在动作的相反方向延长放大(运动的动作和感觉意念与气势就会产生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这就是每个动作和五行都已经产生的阴阳。修练太极拳除了动作和五行的方位要求分清阴阳以外,还要分清自身与外界的整体阴阳关系。整体的阴阳关系区分为里面是阴,外面是阳;下面是阴,上面是阳;后面是阴,前面是阳;精神是阴,气势是阳;意是阴,气是阳;左边是阴,右边是阳;右边是阴,左边是阳(左右要根据实际而定)。阴阳作用在太极拳艺里面就是刚柔和虚实。刚的是阴,柔的是阳。实为阴,虚为阳(修练太极拳最关键的就是阴阳使用的对与错,这里我要做特别的解释:中国文化和习惯,是阳刚之气,“阳”为刚为实,“阴”为柔为虚。如果修练太极拳也按照这种惯例来套,那就会乱套,就会外实内虚,外刚内柔,是不符合太极要求的。太极拳艺的要求,要作到外虚内实,外柔内刚。所以阴阳对拳艺的作用和其它对阴阳的理解是不能完全相同的;太极拳里所用的五行就是在行功走架或推手时的进、退、顾、盼、定,就是自身的四个方位和上下的中定都要保持有阴阳之分,这五行也不能与其它五行套在一起)。

第三句: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何谓无过不及?无过不及是对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要求,意思就是说修练太极拳和推手时在使用阴阳的过程中要始终掌握好分寸,也就是说要掌握好阴阳平衡,不能过,刚的不能外露,要保持外柔内刚,也不能消极,要内鼓精神、外视安逸。过了就是刚猛外露,及了会粘不到到方,就是内在没有精神是消极。在太极推手时刚猛外露彼就会得力,双方会顶在一起,内在没有精神消极了彼就会趁机攻击而自己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在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不丢不顶,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还要做到外柔内刚,所谓无过不及。何谓随曲就伸?随曲就伸是太极功夫的体现,是太极内功修练出来的结果,又是太极推手的使用方法。修练太极推手时始终要保持无过不及,要把刚劲藏在气势里面不能过,久而久之体内和活动的关节与关节之间会产生一股有弹性的内劲和气势,有了这股弹性的内劲和气势,再与人推手用气势盖住对方和用意念粘住对方才能做到随曲就伸。推手时始终要做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阴阳平衡,阴中带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还要保持外阳内阴(外柔内刚),推手做到了以上的要求对方就始终会被你所控制,此谓随曲就伸。

第四句: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第五句: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两话是太极推手的练法和要求,也是太极修练出来的结果。何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在太极推手的过程中对方来劲刚猛,我们不能顶撞,应以柔才能化之,化开了才能走,化开的同时要用意念粘住对方顺其人背,这就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何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太极功夫的体现,就是彼快我也快,彼慢我也慢,你要做到以上这段话的要求很难,对方的动作快慢和来劲的大小,你若没有太极高深的修为是根本无法知道,也无法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因人的本能反应,一旦接触到对方的来劲就会自然反抗,一但反抗双方就会顶撞,一顶撞双方就会碰在一起大力打小力。要想克服以上的问题,就要按照太极的要求修练,修练出有弹性的内功和气势大于对方运动范围的结果后,调整好阴阳再与人推手才能做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第六句: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虽然是千变万化,而总的道理只有一个,也就是说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不用管他有多少变化,而你始终要掌握好太极的哲理要求去练习,始终保持空空如也,用意、用气不用力,做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原则。

第七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修练太极拳有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是熟练阶段,第二是懂劲阶段,第三是神明阶段。第一阶段是修练太极拳的拳架熟练和太极的所有要求都能融合到拳架里面,而不用头脑去记它,这才达到着熟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在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在推手时能控制自己的气势大小、阴阳变化、能掌握对方的来劲大小、速度、距离、方向都能清清楚楚,这才到了懂劲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能把太极的修为用在人体的力学上,把他用到了极至。与人推手能做到,旋转自如、变化轻灵、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舍己从人、借力打力、四两拔千斤,这才到了神明的第三阶段。

第八句: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太极拳的这三个阶段,不是很容易就能练出来的,而是需要有毅力(这个“力“不是力量的力),有敬心、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还要有恒心,方法得当久而久之才能练成,练成了才能贯通。

第九句: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一段话的内容很重要,是修练太极内功的核心,也是太极内功最基本的修练方法和要领。修练太极内功首先要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何谓虚领顶劲?全身的皮肉放松有下沉穿透地心的感觉,同时骨架空开提起全副“精神”直到头顶有上升的感觉,整个过程不能有丝毫用力,体现一个“虚”字,所谓虚领顶劲;何谓气沉丹田?做到了虚领顶劲要领的同时,用精神带着气势布满全身放大,在放大的同时要用意念从自身带着周边和远处的整个气势往丹田(小腹)里面收敛,所谓气沉丹田(这气不是口鼻呼吸之气);何谓不偏不倚?做到了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的同时还要保持中正,在运动的过程中也不能失中,所谓不偏不倚;何谓忽隐忽现?以上这些内容的要求都不是动作,也不是实体,都是空虚的,是无中生有,是一种虚幻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特别的清晰又不能固定,是忽无忽有的,所谓忽隐忽现。

第十句: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这一段话是太极拳所有动作要求得核心,是阴阳和五行的配合,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上下定中心的进一步要求和说明。是在运动过程中自身的动态方位使用阴阳的方法和要领。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在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时都不能有实的出现,只能用虚的才行。何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行功走架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左重了左边要虚掉,右重了则右边也要虚掉(这个杳是杳远的杳,也就是虚的意思),在推手变化过程中要做到双脚只能用虚不能重,才能做到变化轻灵,旋转自如。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何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在对方进攻你上部或你后仰的同时气势要往下穿透地心,意念往上牵涉对方往高处带不能顶;下俯或对方进攻你下盘时,背后用心带着意念要往上升有前盖之意,前面用意念往下到前脚下的深处把深处抽空到丹田同时牵制对方轻轻的往深处按。所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何谓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进或进攻时后面的气势要放大,用心带着意念往前面要放远;对方进攻或你后退时你的气势放大,背后往上拔有前盖之意,精神和意念只能退到对方前脚的脚指前不能太后,要做到身退意不退,所谓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第十一句: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第十二句: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两句的内容是太极拳的高深境界,也是修练太极拳的最高目标和太极功夫修练的方法和练成后的结果。何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在修练太极行功走架时要全身松开丝毫不能用力,要做到无过不及,同时用精神带着意念把气势布满到整个空间,再用意念轻轻地往丹田里收敛的感觉。在太极推手上要保持气势放大、丹田收敛,做到外柔内刚、不丢不顶,把气势盖住对方,丹田里有收敛的感觉与对方一接手就使对方陷入深渊,丝毫用不上力,既不能进,又不能退,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何谓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太极拳修练到极高境界时,要做到与人推手不管对方变化有多快、力气有多大,一接手就让对方陷入深渊,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被我制,而我不被人制,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武术,是中国武术和道家的文化相融合的结果。他的武术特点是以控制对方为主,控制了对方不把对方发出去,心里不把对方当敌人,掌握了和谐指控权,获取自己极大的乐趣为目的,太极拳是一门和谐的武术运动。所谓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第十三句: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这一段话的内容是概括了中华武术,也说明了太极拳和其他武术的区别?他说中华武术是有很多门派,虽然各大门派的练法和架势都有区别,把他概括起来,没有区别的是他们所练出来的武术都是以壮欺弱,以慢让快,以有力打无力,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王宗岳把这些功夫定义在先天就有,不需要研究、不用学自然就存在,因为自然规律从力学来说,力大打力小、速度快打速度慢,本来就是如此。

第十四句: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

这一段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功夫,王宗岳明确告诉我们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是有很大的区别,这里是进一步告诉我们太极拳的功夫完全不是靠力量和速度变化与人对诀,太极拳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是用虚空的能量和人体力学的艺术来取胜。修练太极拳要研究揣摩“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告诉我们不能用力,修练好太极拳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还能与众人御敌)。快何能为?修练太极拳不是越快越好,要保持无极状态、内鼓精神外视安逸;立如枰准?站立未动时要保持平衡;活似车轮?运动时也要保持平衡,要像车轮一样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中心。

第十五句: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这一句话的内容是进一步告诉我们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平衡,偏沉、双重都不行。修练太极拳时要保持虚空的感觉,要用精神提起全身。因偏沉会随着一边,双重就会呆滞不灵活,所以修练太极拳始终要用阴阳调整平衡、要做到空空如也,左重则虚,右重则右杳。

第十六句: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这一段话的内容是进一步说明太极拳的功夫不是随便练,多练就能把太极功夫练成的,方法不得当,你就练了每每数年纯功还是徒劳无功,与人推手还是不能化解对方,还是被人控制。太极拳练不好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双重之病,双重之病没有解决,自然就会被人所制。练太极拳如果用力、不松开、不用心、不用意、不用阴阳二气、根本就入不了太极拳这个门。

第十七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既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这一段话的内容更进一步说明了阴阳在太极功夫里面所起到的重要性。这里的欲避此病,指的就是偏沉和双重之病。这一段话的内容告诉我们偏沉和双重之病不是用力量、动作和速度能解决的,而是用阴阳来解决。阴阳怎样来解决此病?修练太极拳在行功走架的过程中,所有的动作都要产生阴阳,也就是说每一个动作方位都要和精神意念产生有相反方向的运动,这就是动作离不开精神、精神离不开动作,也就是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

在推手的过程中要知道阴阳的用法(前面讲过,阴阳用在武术里面就是虚与实、刚与柔的关系)。对方刚的过来,要以柔化开,同时要用意粘住对方顺其走架两脚要轻,行动如猫行,千万不能用力,只能用意和气,这样一来就能做到“粘即是走,走既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阴阳既是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做到了阴阳相济就已经修练到了懂劲阶段。

第十八句: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这一段话的内容告诉我们,太极功夫真实不虚,仅仅练到懂劲阶段是远远不够,还要继续按要求修练,要细心揣摩用好阴阳,用好了阴阳继续修练才能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

第十九: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这句话的内容是太极功夫和太极推手到了极高层次的要领和用法,也是太极拳的本质和修练出来的结果。何谓本是舍己从人?在推手的过程中要有空开自我的感觉,把自身融合在空间中,随从对方,同时要用精神和气势盖住整个空间;所谓舍己从人,从人是为了由己,由己才能掌控对方。何谓多误舍近求远?(这个“误”字应该是领悟的“悟”才对)做到了舍己从人,还要认真领悟舍近求远,在推手的过程中身前的要做到虚,要舍掉,也要用精神和气势盖住整个空间,再用意把空间的远处往丹田里收敛,让对方的外围受你控制;所谓多误舍近求远。做到了舍己从人和舍近求远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被我制,借力打力、四两拔千斤”。(这里面所讲的内容都是无中生有的太极高级要领,对于初练者确实无法理解。因为初练者身上没有无中生有的感觉,没有感觉自然就无法理解。所以初练者要按照以上的太极要求去修练把感觉修练上身,然后自然就能理解,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功到自然成)。

第二十句: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这一段话的内容是太极拳的总论,王宗岳告诉我们学习太极拳一定要掌握好方向和目标,不能偏离,要保持好阴阳(刚柔)平衡。因为柔的少,刚的太多就会过,用在推手上会让对方得力,既是赢了也是有力打无力,不符合太极功夫的要求;刚的少,柔的太多会丢,会被人制;修练太极拳要做到平衡发展,刚中带柔,柔中有刚;用在推手上要做到无过不及、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所以我们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详细辨认,什么是无过不及,什么是阴阳平衡,太极拳应该要怎么样去修练?我们应该要把他分辨得清清楚楚。分辨清楚了要朝着太极的方向和目标去练习,稍有一点偏离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拳论的概括:这一篇经典拳论是中华民族太极文化的宝库:他的内容是海纳百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每一个修练太极拳者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是指导修练太极拳的方向和目标。

本文摘自世纪漫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0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