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家外化修习指南

全文余字,预计需要30分读完。

道德经分篇第三:处世核心原则

目录

善恶相对出现,谨防善心办恶事

万物皆有道,逆水行舟难,顺水推舟易

与万物的关系,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忘记相对的“仁”,记住绝对的“一”

知其雄,守其雌;消解情绪方能无懈可击。

决不正面对刚,让对方内耗,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不与下争利,下不与上争功

怨恨一旦产生就无法彻底消弭

人心是最大的资源,得人心者得天下

1

善恶相对出现,谨防善心办恶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地造化来自”大道”,所以天地效法的是”大道”,”大道”对万物一视同仁,天地顺从大道,对万物也不以分别心视之。

但是人们把事物区分为美丑善恶,全然不知美丑善恶是相对而生。所以老子立此言以行教化之事。谨防善心办了恶事。

圣人以无为传道,不刻意宣扬美丑善恶,不发布那些肯定一方,否定一方的言论,万物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而然的生长发育,生生不息,从不懈怠。万物自然发展,圣人只是履行了”大道”赋予他的职责,所以他并不自恃有功。他若自恃有功,怎么还能继续教化众生呢?

不刻意宣扬善,意在告诫人们,世俗所谓的“善”只是人间应有的常态,凡作奸犯科者,天所不容,圣人又怎会一以视之?刻意的去宣扬这些本该为常的事情,误导民众认为是稀有的“善”,岂不是降低了社会道德标准?这难道不是老子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

另一方面,刻意为善,极有可能产生新的恶,难道也要一起推崇么?就如东施效颦,难道天下就只有西施一种美吗?刻意的推崇西施,而导致更多的“东施”无所适从,难道不是一种“恶”吗?

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有这样的认知,就为修习道家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万物皆有道,逆水行舟难,顺水推舟易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xiázhé),善数(shǔ)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一个人即使悟道了,也要吃饭穿衣。道家并没有让人供养的习惯,招摇撞骗者除外。那就要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毕竟好好的活着就是众生的职责所在。

辛苦劳作,事倍功半不是道家所为。

我实无力探究本章所述之如此高深的道法。勉强以强词夺理之言为各位叙述之。

善行者,顺着万物自有的特性,以掩盖自己的行踪,走雪地要骑飞禽,走官道要坐官车。

善言者,顺着对方言论的目的阐发,而不夹带自己的私货,对方就不能为了要否定你而去否定自己,你又怎么会有暇谪呢。

把牛藏在牛群里,不需要任何机关。以对方自身的弱点困住对方,就不需要绳索了。唐僧在走出孙悟空画的圈之后差点被当成包子吃掉,之后,孙悟空只需要在地上给唐僧画一个圈,唐僧就乖的不得了,半步也不敢踏出。猴子这是从太上老君那里学来的道法。

庄子说:你说我是屎,我就是屎,你说我是尿,我就是尿。我为什么要把本来没有区别的事物,硬生生的加上我个人的好恶?我为什么要去抬高金子,而贬低屎尿呢?天地之间的万物,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同啊,各有各的用处。

不偏私,用博爱,来消解自己的好恶情绪,就能发现那些你以前厌恶的事物,原来也有无穷妙用。这些也是修习道法的基础。

3

与万物的关系,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sè)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真正懂得大道的不会轻易发表言论,因为言论总是带有倾向性,总是发表倾向性言论的一定是不懂得大道的。

堵塞感官的刺激,消解世间的纷争,与光和尘混为一体,这就是玄同。

所以大道,他不会因为你刻意的做了什么,就亲近你或者疏远你,就会给你好处,或让你损失,就让你高贵,或让你低贱。正是大道不以区别心看待高低贵贱,所以大道才是天下最尊贵的存在。我们身边那些我们认为高贵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个特点。

人们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在乎的东西太多,患得患失之后,让你不得不,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对你在乎的事物,得以亲,得以疏,得以利,得以害,得以贵,得以贱。

放下了物我成见,就没有什么是真正在乎的了,任何外物能做到随时可以放弃,你就不受任何羁绊,没有弱点,人们就无法伤害到你。即使有人刻意要伤害你,只要你能自我化解痛苦,他也就得不到他想要的快感。于是人们就只能亲近你,亲近你却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就更加想要亲近你,如是而已,你已悟道。

所以说,谁能放下这些成见,谁就能得到尊贵。尊贵,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是,绝大部分时候被外物和成见蒙蔽。

4

忘记相对的“仁”,记住绝对的“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天地以大爱对待万物,一以视之,因为天地不知“不仁”为何物,所以也不知道“仁”为何物,是以天地不仁,不因善而亲之,不以不善而远之,圣人对待百姓也是这样。

天地运作万物的生息变化,如同一个风箱。中间是空的,蕴含无穷能量,一旦运作起来,就能源源不断生出变化。而管理者总是以个人的喜好,发布那些宣扬一方面,否定另一方面的言论(或者颁布政令,余同),让世界被这种负面能量充斥,殊不知,他所宣扬的越多,否定的也就越多,所以屡屡走到穷途,正是因为他不懂得天地不仁的大道。不要再瞎指挥了,赶紧来守持这个虚空的大道吧。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

慈如果理解为慈爱之心,就错了。难道道家一面讲天地不仁,一面又在讲兼爱天下?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慈,在道德经里就出现过一次,如此重要的概念为什么不像“无”,“反”,“自然”,“无为”那样不断反复的出现?

所以,这里的慈,以及哀者胜,与天地不仁,天道无亲是一个意思。老子在用不同的表述方式,阐明同一个道理。而且进一步修正了不仁,不亲带来的偏向性。

说的是,大道不是不仁,不是不亲,但是这些概念都是人为为了认知大道,而附加给大道的,说天地有仁,天道有亲更加不对,往另一个方向偏得更严重。所以必须要换个词。慈,就是用来纠偏天地不仁的。所以你现在理解了,老子笔下的慈,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威力:用来指导战争就一定胜利,用来坚守防线就一定坚固,天拥有如此大的创造能力,也是靠一以贯之的慈才能保持永恒。

再说说慈故能勇。你一定要说,慈爱母亲的勇敢无人能及。没错,但是不够全面。慈母当幼儿遇到危险,为什么可以如此勇敢,在于物我两忘,她眼中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至纯的意念驱动身体去做一件事。但这种至纯的意念,需要特定的条件,而且容易被消耗,无法持久保持。

道家修习者认为,通过修习物我两忘,人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并可以长久保持。这是慈故能勇的底层逻辑。

俭,在此应取谦逊之意。物我两忘之后,还是要做一些收敛动作的。否则,得意忘形之后,也有可能给自己招致祸患。所以要谦逊收敛。

以前有个叫牛缺的人,路上被打劫了,表现出超然的风采,强盗不解,追上去问为什么你这么牛。牛缺说:君子不以外物而损害身心道德。强盗也不是凡人:你这样的贤人,即使现在不当官,以后也会当官,当不当官,我们的行踪肯定会被你暴露给当政者,为了我们自己的安全着想,我们要把你杀掉。咔嚓一刀送牛缺上了西天。可能列子想送给牛缺一句话:你不装逼真的会死啊?!外化外化,你说句谦逊的假话骗骗强盗,也许能多活几年。不过以牛缺的道行,或已看透生死,多活一天,少活一天或许已经不在乎了。不过这种横祸,还是要以谦逊来遮挡一下的。

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是,好处都让你占了,谁还会死心塌地跟着你干?你悟道了,我可没悟,我就是要钱要权要享受,你给我,我就跟你干,你不给,我就干你。所以老子也不敢为天下先。

万物混而为一,摒弃偏私,不以喜好指挥行动,守持一个一以贯之的态度,大道所蕴藏的能量才能源源不断的生发出来。

5

知其雄,守其雌;消解情绪方能无懈可击。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故大制不割。知:知县的知,取主持,管理之意。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wù),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人人都争当雄强,所以处于雄强位置的人,就要守持着雌弱的作为,让自己成为天下的溪谷,整合各方雄强的实力。

为天下整合雄强,守持的“常德”就不会分离,最终回归到婴儿物我两忘而意气专一的和谐状态。

人人都向往光明,所以身在光明的人,要明白有光明,就有污垢,然而人人都不喜欢污垢,就只有身在光明的人,让自己成为那个能包容一切的空谷,以此接纳世间的污垢。

为天下藏污纳垢,恒常的德行就会充足,回归到原始真樸的状态。

守持真樸的状态,运用到各项具体的事务中来,就能让各项事物成就其该有的功用,圣人正是用这种方法成为众人的官长,并以此来管理民众。所以,成就大业的制度,是不会割裂出雄和雌,白和辱的,而是令其各自发挥所长。

呆若木鸡的寓言你一定听过,但很多人不明就里,还以为是骂人的话。故事是这样的,真正的斗鸡是训练出来的,一直要到呆若木鸡的状态,他眼中什么都没有,忘记自己,忘记外物,看上去呆若木鸡。然而这样的斗鸡,根本没有鸡敢和他斗,别的鸡连上场的勇气都没有,还没开始就投降了,它又怎么输呢?

这是什么奇怪的道理呢?人们往往知道要强大,所以庄子刻意忽略强大,但不表示强大不重要。能选做斗鸡的,自身一定有着非常优越的先天优势,否则即使呆若木鸡,也是只呆弱的木鸡,这是庄子没有说的前提。

但是光有强大就一定能战胜对手吗?答案是否定的,强中更有强中手。光有实力的强大,不能最大化运用他,也发挥不了该有的作用。

譬如,核聚变,哪种物质没有原子核,按照核聚变的理论,如果每个人身上的原子都能随心所欲的发生聚变然后产生能量,我们大概吃一顿饭就能毁灭太阳系了。大家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做到。

但是,道家修习者认为,我们在拥有强大实力之后,放弃物我之偏见,摒弃外物之干扰,就能达到心如死灰,形同槁木的状态,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就能随心所欲的发挥出来,强大到令对手闻风丧胆。

你要说,心如死灰,形同槁木我可以修习,但是我没有那么强大的实力怎么办?万物皆有道,你只是没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而已。

回到原文。

一个优秀的统帅者,不会轻易炫耀自己的武力,一个优秀的将领,不会轻易发怒,他们炫耀了,发怒了,也是有其不为人知的用意,而非被情绪奴役。

善于打胜仗的人,不会与敌人正面接触,善于用人的领导者,经常表现出低下谦和的姿态。

这就是不争之德,是用人的艺术。这就是德行能力与天相配,自古以来,极致不过如此。

那些把敢冒险当成勇敢的人,都被杀掉了,那些把不敢冒险当成勇敢的人,都活下来了。

这两者,到底哪个有利,哪个有害。人们总是被各种外物迷惑,患得患失之下,很难分的清。

但是,上天如此厌恶勇于敢这种行为,又有谁知道到底什么缘故呢?所以就连圣人也经常迷惑,把它当成一件困难的事情来谨慎对待。

天的规则是,从不与万物争利,而万物有谁能战胜得了上天呢?上天直率宽广,却最善于谋略。因为以天道规则织成的天网,恢宏广大,稀疏而不会遗漏,没有一事一物能逃的过。这样的谋略,又有谁能比得上呢?

6

决不正面对刚,让对方内耗,不战而屈人之兵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xíng)无行(háng),攘(rǎng)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对于用兵来说,我不敢以强力主导战场,而总是让自己成为被动的一方。不敢前进一寸,而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行动让对方察觉不到痕迹,指挥让对方看不到挥舞旗帜的手臂,掌控局势让对方看不到我的队伍在哪,这样就没有敌手了。

用兵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必然冒进,就把我那些赖以战胜对手的方略丧失殆尽了。所以实力相当的双方,有悲悯之心的才能胜利。

这里的丧吾宝,哀者胜,要参考前文的。

守持着三宝,还会主动去消灭对方吗?你进我就退,你打我就跑,我让你不知道我的目的何在。

老子认为,战争总是会死人的,敌我双方不论是谁的将士,在造物者与悟道者看来,他们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所以不管死谁的人都不符合天道规则,所以绝不主动挑起争端,而且尽量避免争端,实在避免不了,那就守持三宝,不战而屈人之兵。

你我实力相当,你要消灭我,我不冒进,你总也没办法。但是你越主动,你消耗的就越多,我被动,我消耗的少。此消彼长之下,迟早会出现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这时候要么对手投降,要么让对手消亡,二选一都是死伤最少的做法。

7

上不与下争利,下不与上争功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成为百谷归川之王,是因为他顺应了水往下流的规则,让自己处于百谷之下,以此接纳百谷归川之流。

所以,要想处于万民之上,其言辞态度必定要由内而外表现出谦虚的姿态;要想领导民众,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万民之后。所以圣人,处于万民之上,而民不觉得负担沉重;处于万民之前,而民众不觉得利益受损,所以圣人就是被这样的力量推动着往前,而不会被压制(厌:音同压,抑制的意思。)正是因为他在上不与民争利,所以最高的位置只能给他,天下还有谁能与他争呢?

从各种蛛丝马迹来判断,道德经并非最初的原创,其主要思想来源于远古的黄帝。所以他的视角和出发点并不能完全套用在普通的道法修习者身上,必须要在不违背其本意的基础上,做适当的修正。

不争是有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的,虽然傻人往往也有傻福,但是毕竟大多数人不傻,相反却很精明,更容易出现的情况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一定要通过修习来解决。

为什么说下不与上争功?其实这是一个世俗的逻辑,既然我们处在下位,短时的争功,也许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无异于杀鸡取卵。在更上的上位者看来,功劳一定不会是某一个人的,成功有着极其复杂的内外部因素,所以大部分功劳,是集体的,集体的领导代表集体领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要是遇到上司打压有能力的下属怎么办?也当个不争功的傻子下属吗,老板都不知道我能干,永远都不会有出头之日?当然这种情况比比皆是。面对这种情况的底层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你认可老板,有能力而又能保持谦虚,一定有机会上位,如果一直没有,说明老板你看错了,要么混着,要么赶紧想办法换老板。因为你谦虚都得不到重用,反倒去重用哪些趾高气扬的人,你觉得这样的老板能驾驭得了你吗?

那不争功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不争功,让你的上司不会感受到压力,有好事自然第一个想到你,能完美的把事情解决,又不跟我抢功劳,我不重用他,我岂不是傻子。这样的事情多了,上面自然会知道有这么个人,有机会当然先给你。

反过来就是,有了好事你就去抢,下次有好事我不叫你行不行?我让你空有一身本事没处发挥行不行?

这种方式上位,见效慢,但是根基深。况且道家本来就讲究水清濯缨,水浊濯足。老子都要西出函谷关,我们且顺道而行吧。

8

怨恨一旦产生就无法彻底消弭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关于儒道两家是以直报怨还是以德报怨的争论,由来已久。其实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的分歧没那么大。

道家以德报怨,也已同样的德报德,而孔子认为: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孔子要把德和怨做个区分,而老子不做这样的区分,你是德还是怨,是你的事,我对任何事都以德报之,这叫一以贯之,这叫天地不仁,天道无亲,这叫慈。

所以老子的以德报怨,跟孔子的以直报怨,最核心的差别是这个。我还是喜欢老子的态度。

因为老子认为:和大怨,必有余怨。镜子碎了,复原的再好,也做不到原来的样子。我不想被怨恨吞噬,就不要主动制造怨恨,我也不因对方的过分之事,而起怨恨之心,还是以我本来的样子对待你。你对我好,我是这样,对我不好,我还是这样,我怎能因为你言行的变化,而影响我内在的修行呢?

所以,即使有能力调和大怨,也不叫为善。为善就是不产生怨恨,不产生怨恨,就不需要浪费精力去调和。

所以圣人对于契约,采取司而不责的态度,以此来避免怨恨的产生。有德行的人就像圣人掌管契约那样处世,没有德行的人就像掌管赋税的官吏那样以锱铢必较的态度处世。

有必要阐释一下这两者态度上的差异。老子并没有贬低司彻,只是用司契司彻的方式不同来阐释有德和无德。

赋税是社会的根基,都不缴税,动摇社会的根本了,所以司彻一定是要锱铢必较的,这也是天经地义。

至于为什么对于契约要司而不责呢?

上位与下位签订契约,上位责成还是不责成,结果无非两种,要么履行,要么未履行。

未履行又分两种:有心无力,和有力无心。

所以一共三种情况:有心有力,有心无力,有力无心。

有心有力者,不需要责成,自己会做好。

有心无力者,责成亦无用,徒增怨恨。

有力无心者,责成除了增加怨恨,还会增加内耗。(注意:这里说的不是合同)。

正是因为司而责之,于事无补;司而不责,结果自然呈现,且双方不产生怨恨,就不会有内耗,没有内耗,就会和谐,和谐是生产力之本。

所以说,天道虽然不会刻意亲近谁,但是你真正的做到了善,天道就会以既定的规则推举你。

9

人心是最大的资源,得人心者得天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知(zhì)者不博,博者不知(zhì)。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和地的寿命,虽说不上是永恒,但可以说是长久了。天地为什么能如此长久的存在呢?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圣人感悟到这一点,总是优先考虑他人和公众的利益,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这样就让自己成为了众人的先导。出现危难时,总是优先考虑他人和公众的安全,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众人知道,要先保全圣人才能够保全自己。所以圣人从不自保,却总是能在危难中安然度过。这难道不是因为圣人无私吗?正是他的无私,让圣人成为众人最贵重之私,圣人从来不想着一己之私,却总是成就一己之私,就是这个道理。

最高的能力就像水一样,为什么,因为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只付出,不索取。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策略,现代的电商起步之时,用的就是这个策略,将大量的资源汇聚到自己的掌握之中,资源就像水一样都流向了网络。这些聪明人称之为:流量。实际上,几千年前的理论比他们还要精纯。

关于本章涉及到的让资源汇聚成流的七项应用,我前面文章有说到,这里用一句话总结:善于利用事物本来的特性,不带功利心的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资源,而不与之争利,这样资源流就会自动汇聚到你的掌握之中,做任何事,自然都是水到渠成,无往不利。

(好听的话未必可信,可信的话未必好听,听者要分辨,取其信而去其美;说者要留意,存其信,而用其美,二者不可兼得,宁可沉默,非说不可,则取信而去美。)

(多,在此取赞美之意,非本人杜撰,此意常见于《史记》《庄子》,各位可自行查阅。品行能力良善者不会曲意赞美,惯于曲意赞美者,多非品行能力良善之辈,说的是如何看人。当然,此处解释为多少之多,也能通,且与后文呼应,但是整体文义滞涩,且前后相反。如果多是指资源的话,圣人是代天下保管资源,必定是善且多的,怎么会多者不善呢?)

(博,在此取博取之意。真知者为智。智者不图谋博取利益、名声,喜欢博取利益,名声的不是智者。说的是通过一个人是否喜欢博取名声,利益来判断他是否真知,是否真的懂得大道。)

圣人不为自己积攒资源,总是将资源分配给需要的人,可是他能支配的资源却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他懂得,自己的职责是代天下保管资源,无法也不能据为己有。天道就是用此法而人心集聚。

所以,天之道,对万物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对众人为而不争。

对于修习道家的人来说,要懂得,人心与资源是相互拥有的关系,而人心在这两者中,处于支配地位,通过人心来支配资源的效果和效率,比直接支配资源要好得多。

全文回顾

善恶相对出现,谨防善心办恶事

万物皆有道,逆水行舟难,顺水推舟易

与万物的关系,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忘记相对的“仁”,记住绝对的“一”

知其雄,守其雌;消解情绪方能无懈可击。

决不正面对刚,让对方内耗,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不与下争利,下不与上争功

怨恨一旦产生就无法彻底消弭

人心是最大的资源,得人心者得天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3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