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类的生物学及习性
双翅目环裂亚目(Cyclorrhapha)的昆虫通称作蝇类(见图1),包括几十个科。与卫生有关的住区蝇类,隶属于厕蝇科、蝇科、丽蝇科和麻蝇科。根据它们的生态习性,可分为真住区蝇类和半住区蝇类等,其中真住区蝇类是城镇中蝇类防治的重点对象。
生活史
蝇类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三个龄期)、前蛹、蛹、成虫几个时期,下面以家蝇为例予以说明。
卵
乳白色,香蕉形,长约1mm,在壳背面有两条嵴,嵴间的膜最薄,卵孵化时壳在此处裂开,幼虫钻出(图3)。家蝇卵的发育最低有效温度为8-10℃。卵需要高湿,相对湿度低于90%时则死亡率高。卵产出后至幼虫孵化所需时间为卵期,卵期的长短和温度有关,35℃时最短,仅需6-8小时;15℃至40℃之间能孵化;低于8℃及高于42℃时,则卵死亡。家蝇的卵壳对于各种化合物比幼虫的表皮具有更大的抵抗力。
幼虫
有3个龄期,1龄幼虫体长约1-3mm,无前气门,后气门仅一裂;蜕皮之后变为2龄,2龄幼虫体长约3-5mm,有前气门,后气门二裂;再蜕一次皮变为3龄,3龄幼虫长约5-13mm,有前气门,后气门3裂。幼虫的体色自1龄至3龄,逐渐由透明变为乳黄色,直至成熟(图2-3)。幼虫自卵内孵出至化蛹所需时间为幼虫期。幼虫期为蝇类的生长时期,同一种成蝇个体的大小取决于幼虫期生长发育的好坏,营养不良的幼虫发育结果必然是小型的成虫。家蝇幼虫是多食性的,许多发酵的和腐败的有机物,都可作为它的食物。微生物是幼虫营养必需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幼虫期所需时间的长短,视营养、温度、湿度而定,最低发育温度约为7-8℃,最高发育温度43℃;最适宜的发育温度为35℃,此时幼虫期仅需3-3.5天;适宜的发育温度依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别。幼虫也需要高湿,1龄幼虫要求的相对湿度可达97%以上,随着龄期的增长而要求的相对湿度降低,但高温加上高湿则可以加速幼虫的死亡,原因可能由于幼虫体内水分蒸发困难,不能降低体温以致过热而死。3龄幼虫发育成熟后即停止进食,进入前蛹期,此时它喜欢在较低的温度(<15-20℃)和低湿的地方,对氨和鲜粪已经没有趋向反应,而常常离开孳生场所钻到附近疏松的泥土或其它基质中去化蛹,亦有钻入墙根水泥地面缝隙中化蛹者。
蛹
蛹呈桶状,为围蛹,蛹壳为第3龄幼虫皮收缩而成,因此它差不多完全保存有3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但由于硬化皱缩的原因,有些特征也已不明显,而位于第一二腹节间的一对蛹气门则是蛹所特有的(图3)。蛹壳的颜色,按化蛹时间的长短由淡变深,最后成为栗褐色。此时,蛹壳内变态仍在继续进行,当变态结束,成蝇的雏形已经形成时,便开始羽化。羽化时由成蝇头部的额囊交替着膨胀和收缩,将蛹壳头端挤开,成蝇爬出,并用同样的方法打开一条通道穿过疏松的砂土和其它基质来到地表面。化蛹至羽化(即蛹期)所需时间的长短与温度、湿度有密切关系,家蝇蛹期时间与幼虫期相仿,在35-40℃和相对湿度90%时,蛹期最短,需3-4天。蛹比幼虫能忍受较低的湿度,但相对湿度低于75%时,有的蛹要干死,低于40%则很少存活。致死温度与幼虫相同,约45℃;低于12℃时,则停止发育。
在恒温(28℃)和丰富的营养(麦麸、奶粉、酵母粉)条件下,家蝇的生活史周环,即卵至成蝇产卵约需两周。在自然界,由于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季节所需的时间差别很大。
自然界家蝇种群发育过程中除受温度影响外,还受光照、风、降水量、孳生条件、营养等诸因素的影响。不同蝇种生活史各期所需时间也有差别,除厕蝇外,一般均在2周左右。
成蝇
成蝇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呈半球形,最突出的部分是1对大的复眼,包含大约个小眼面,已证明和家蝇灵敏的视觉有关(图4)。嗅觉感受器则存在于触角上,和其他种类如丽蝇、绿蝇、麻蝇比较起来,家蝇的嗅觉不怎么发达。家蝇的口器是舔吸式的,前端有很大的口盘,能很方便地吸吮浆液等。胸部灰褐色,背面有4条黑色纵条,胸部着生有1对翅和3对足,可以说胸部的主要作用是运动中心。蝇类很特殊的味觉器官是在它的足部跗节上,这方便它在各处爬行时,发现食物。跗节的末端是1对爪和1对爪垫,依靠爪它能抓着粗糙的表面,而爪垫的腹面由数不清的密毛所覆盖,并能分泌一种粘性物质,家蝇依靠它,可以在光滑的表面(如玻璃、瓷砖)上行走,甚至具有垂直行走和倒立行走的能力。腹部亦为灰褐色,暗色条纹不如胸部清晰。雌蝇腹部的末端是长而细的产卵管,为第六至第十体节演化而成,节与节之间有节间膜,当它伸展时,等于腹部的长度,收缩时,一节套入一节,外观仅可看见末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