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路西法梅菲斯特到苍蝇王,恶魔的长相到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dianping.html

路西法、撒旦、摩洛、别西卜(苍蝇王)、黑暗王子、梅菲斯特、反基督者、谎言之父——恶魔拥有众多不同的名字,自然很少有能与之匹敌的力量。

不过,英国的这位作家兼密探的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却是一个特例。他在出生时的名字是丹尼尔福(DanielFoe),后来成为为拥有世界上最多笔名的作者,剧估计约有个,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笛福的父亲反对长老会,而他自己则痴迷于恶魔,并于年出版了《魔鬼的政治史》(ThePoliticalHistoryoftheDevil)。在这书中,笛福就毫不避讳地坦言自己相信撒旦的存在,甚至也相信撒旦操控了包含十字军东征在内的多起历史事件,并认为撒旦与欧洲天主教有着密切的往来。当然,罗马天主教会很快就将这本书列为禁书。

其实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相信恶魔的存在,同时将恶魔拟人化。毕竟那时的人们还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些哲学问题:应该如何解释这个世界存在的善与恶?而全能且善良的神,会让恶魔存在呢?

纵观世界多个不同的信仰,给出的解答基本都差不多: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所以对立的善与恶一定会一起存在,且将持续对抗下去。有支持者便也有反对者,于是恶魔也就这样登场了。

到了中世纪,犹太教徒、穆斯林、基督徒都相信恶魔的存在,不过其野兽般的形象,却各有所不同。比如西欧的手抄本艺术家,就受到了伊甸园那一条蛇的影响,把恶魔画成了蛇一样卷曲的形象。当然,这些幻想出来的形象,包含了人类和野兽的特点,且可追溯到更早之前的宗教影响。

古埃及创作出来的恶魔形象,对世界的影响最大,比如埃及神话里的邪恶之神阿佩普(Apep,又译阿波菲斯),他是光的对立面、同时也代表着混乱。每当太阳神拉(Ra)的驳船在夜间航行时,都会受到阿佩普的袭击。后来到了中王国时期,艺术创作将阿佩普描绘成蛇的形象,且与让人惧怕的自然现象关联,如地震、雷暴雨等。古巴比伦人则是将人形恶魔莉莉斯(lilitu)安上了一双翅膀,最终方便了其在深夜为祸人类,诱惑男性、谋害孕妇和儿童。

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占有一席之地,信徒被要求与以前的异教断绝任何关系,并视异教形象为邪灵。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希腊神话中的旷野之神潘(Pan,相对于罗马文化里的“法乌努斯”),他的特征是:半羊半人,羊角、偶蹄,同时具有罪恶的肉体欲望。

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恶魔有着不同的描绘。就比如撒旦在犹太教里,并不是一个特别的角色,不过希伯来文圣经有时也会出现恶魔特征的描述,最出名的一段便在《约伯记》中,当“敌人”或是“诱惑者”问约伯,如果神让他和家人分离、摧毁他的财产,他还会继续信仰神吗?在这个故事中,神是非常强大的存在,但敌人能够挑起这件事,也说明即使不是对手,能力也是异常强大的。

在《创世纪》里,诱惑夏娃的那只蛇,常常被人们与撒旦画上等号,不过还是有许多神学家认为,《创世纪》实际上应该比恶魔观念更早出现。众所周知的福音书里的恶魔,在沙漠里诱惑耶稣40昼夜,这段描述也同时出现在了《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里,不过都没交代这只蛇的来历,也没有其外貌的描述。

《彼得前书》曾示警:“务要谨慎,要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咆哮的狮子,走来走去,寻找可吞吃的人。”不过在《启示录》,撒旦则变成了能毁灭世界的恶魔。

拥有很多个名字的邪灵王子,其中一个就是路西法,不过也许有人会问:是哪一个路西法?

从早期开始,很多的东西都会被标注上“路西法”的拉丁原文,即“带着光”的意思。路西法一开始指金星。到了年,在教宗达玛稣的要求下,耶柔米翻译了拉丁文圣经武加大译本。

在耶柔米的《约伯记》11章17节里,便用“路西法”指代早晨的光明。《以赛亚书》中,用“路西法”比喻巴比伦王从天上坠落,却还是比同伴闪耀;《德训篇》中,则用来比喻敖尼雅(Onias)的儿子大司祭息孟(Simon)崇善美德;而在《启示录》中,则用来比拟天上的荣耀。

此外,即便是在形容耶稣基督是属灵带领的明灯时,也用“路西法”一词。另外,也被使用在复活节的周六当天,传统会唱的《逾越诵》(Exultet)中。

到了后期发展,欧洲基督教对恶魔的观点,在《以赛亚书》中的隐喻描述,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5世纪的作家开始把圣经武加大译本里《以赛亚书》的“路西法”,与《启示录》里的叛逆大天使结合在一起;而《旧约》里的敌人与《启示录》的野兽结合成为一股邪恶的力量,并与这位叛逆天使一起从天上贬入地下。

到中世纪时期,有关恶魔的艺术创作,才开始逐渐地加上邪恶形象,不过有资料指出,这种形象并非一直都受欢迎。比如,意大利拉芬纳省的新圣亚坡理纳圣殿(BasilicaSant’ApollinareNuovo)里,有个6世纪关于最后审判的镶嵌马赛克精美之作,据传是描绘撒旦的艺术作品中,年代最久远的作品,且作品里的撒旦一身轻飘优雅的蓝袍,一点也不比一旁的耶稣和神的天使逊色。

后来的艺术家,就比如耶罗尼米斯波希、阿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Dürer)、亨德里克戈尔齐乌斯(HendrickGoltzius)等人,希望完整的展现撒旦巨大且又丑陋的一面,但发现圣经里根本没有相关描述。因此,这几位艺术家便混合了其他传统观念和自己的想像,将撒旦描绘成有野地之神潘的偶蹄、东方异教神明的头角、又似蝙蝠又似蛇的各样特征、以及许许多多会让人忐忑不安的的奇怪图案。

乔托(Giotto)和安吉利科(FraAngelico)等艺术家受但丁影响,常在最后审判的画作中,把恶魔描绘成地狱里一只饥饿的巨怪,喜欢啃食叛徒的灵魂。其实,就中世纪文学对路西法的影响而言,影响最大的是14世纪的《神曲·地狱篇》,一只有三张脸的黝黑生物,潜伏在地狱的最深处。“每张嘴里的牙齿,都在嘎吱不停地咬嚼/罪人……/他们三个就此磨难。”撒旦的外貌“有大大的翅膀……/跟蝙蝠一样无毛。”

随着恶魔的外表的逐渐成形,他们便开始出现在大众生活里,成为制造混乱的滋事分子,也是作家笛福惧怕的一个角色。

由于当时欧洲经常陷入黑死病、饥荒与战争之苦,所以大家将这些灾难全部归咎于恶魔,这时的恶魔似乎就已经不是简单的恶魔,而是堕落的天使。“猎巫”造成的恐慌其主要来源也是恶魔,而且很多人还认为:由于女人相比男性而言软弱,且不聪明,所以易被撒旦说服一起共谋推翻神的国度。

16世纪,有关地狱和黑暗统治者的文学主义原是发展迅速,但很快被人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所取代。于是,艺术作品里的撒旦,开始从恐怖的野兽,变成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比如在年,波斯诗人约翰米尔顿(JohnMilton)在其著作《失乐园》(ParadiseLost)里,便把恶魔塑造成会让人着迷的人物,而这应该是恶魔首次拥有的良好形象。

恶魔不再是个怪异的角色,而是个英雄;单从外貌来看,或许只有脸上的伤疤,才能猜出他的内心其实是个恶魔。米尔顿也打造出了非正统主角,“他相当出众/无论是外型,还是举手投足,都非常有自信/站起来就像是座高塔”;接着,米尔顿又点出,他其实是充满怨念的理想主义者,伺机寻求报复,而其动力来源,就是“执著的骄傲与根深蒂固的仇恨”。

年,肃清宗教迷信的风气开始流行,汤玛斯史托德(ThomasStothard)绘制的作品《撒旦召唤军团》(SatanSummoningHisLegions)延续了米尔顿的撒旦风格,也就是可怜的悲剧角色。

到19世纪,恶魔又回到了原本的身份。比如歌德(Goethe)的著作《浮士德》(Faust)中的梅菲斯特、马克吐温(MarkTwain)的著作《神秘的陌生人》(MysteriousStranger)。最终,恶魔被再次塑造成奇怪的性格,喜爱黑暗,充满欺诈。

这些形象可能与现代流行文化中的撒旦最为接近,从年播到年的美剧《阴阳魔界》(TheTwilightZone),到7年的电影《天使心》(AngelHeart)等,都是这样的恶魔形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