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蝇的天敌 >> 也谈诗和远方

也谈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来源于由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大意是人生不能蝇营狗苟,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人来社会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越来越发达,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尤其是泰勒第一次系统地将“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中,不但改变了大机器工业化背景下的管理与生产的落后现象,而且其理论在现代管理学中仍有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泰勒的经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当成机器,往往忽视了个人情感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这种对于个人情感的忽视越来越普遍。而人是感情动物,除了物质的满足,对于精神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动力之一。

“诗和远方”的命题正契合了这种情形,而且增加了一些浪漫和温馨的情怀,吸引了一大批人心向往之。生活中稍有不如意事,就会憧憬诗和远方的“世外桃源”,动不动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网络和现实中关于此类裸辞、穷游、隐居的报道颇多,各种议论也不绝于耳,大都持一种质疑的态度。中国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日子,对于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尤其深刻。而且中国社会的保障水平还不高,还没有达到那种各取所需、衣食无忧的发展程度。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大部分人上班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一日三餐、养家糊口而已,尽管自己并不喜欢。因此对于那种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做法,他们大都表示不理解。在他们看来,要么就是钱多了烧的,要么就是疯了。确实,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缺乏物质支撑的精神追求似乎是无异于海市蜃楼。

公元年,正是“白酒新熟”、“黄鸡啄黍”的秋收季节,年过不惑的李白在家里百般无奈,愁绪满腹。他的一生似乎和迁徙、游历结下了不解之缘。5岁时随全家从大西北迁徙入川,20岁时只身出川,南到洞庭,东至吴越,北上太原、长安,接着又到了齐鲁各地。年纪渐长,又回到了南陵的老家(一说在东鲁,一说在安徽)。

这时候李白的诗名已经是闻名遐迩了,甚至引起了唐玄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2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