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写作,用这种方法阐释事理,收放自如
写释理文,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生怕道理说不清楚,所以解释了又解释,行文冗长,效果却甚微。改变这种状况的最好方法就是运用聚散相依法来阐释事理。聚,就是简收,即对某些事理的解说,用精炼的语言,即一句话或很少的几句话加以概括,一下子就将事理的有关概念、特点、规律及意义介绍给读者,将漫无节制的繁冗缛文给刹住。鲁迅先生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将意思传达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南腔北司集》)就是这个意思。如何简收?可从三方层面进行,一,用在开头,点出所要说明的问题,二,用在正文中,概括所要说明的主要内容以说清事理;三,用在结尾,总结全文收篇。
以吉星先生的《假如人的体温降低两度……》一文为例。该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人的正常体温是摄氏三十六点七度左右。假如体温升高了两度,那一定是生病了。可是却很少有人想过,假如我们的体温降低两度,那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有些科学家的答案是令人吃惊的:如果体温能降低两度,那么将极大的延长人的寿命!这个简收开头,虽几句话,就道出了所要说明事理的意义,而且,富有悬念,吸引读者,快速引出下文。接下来正文部分自然是对“体温降低两度将极大地延长人的寿命”原因的阐述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道理,三言两语肯定是说不清的。但为了不使正文冗长拖沓,作者在具体解说中,不时运用简收法,将要表达的认识说清楚。我们来看其正文部分的简收句:科学家的这个结论首先是从对动物的研究中得来的……(温度影响寿命)这在物理学中可以找到它的理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说,自然界中一切过程都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生命过程也不例外……科学家们由此推想,如果将人的体温适当降低摄氏两度,岂不是同样可以延长人的寿命吗?……科学家们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的体温降低两度并不影响人的机能,而如果能将自己的恒温开关向后拨两度,至少可以延长二十五年至四十年的寿命。……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这种生理现象,说明人是有能力通过某种途径自行降低体温的。……由表及里,人类或许迟早会学会自行降低体温,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以上是正文部分中简收句的内容,它以简洁笔法,很快地就将“体温降低两度能极大地廷长人的寿命”原因的阐释展开了,即使不看省略号部分的具体阐说,也使读者能够很快地把握作者所要说明的理由。它对省略号部分的内容(为具体详尽的说明)起到很快收束的作用,不至于使其无节制地蔓延。再看该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国的传统气功,实质上就是一种生物反馈法。气功已经发挥了神奇的作用,难道将来就不能发展到控制体温吗?如果气功将来有一天能控制人的体温从而延长人的寿命,那将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前景啊。结尾对气功控制体温的问题,没有展开详说,只是点一下,因为,这不在该文说明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样简收,很好表达了对气功控温的展望。
当然,要将事理说清楚,让读者更深入、更具体地了解,仅用“聚”即简收法是不够的,还须“散”,就是详扩,即对事理展开更翔实地阐说。某些情况下,运用简收法,是能将道理说明了的,但有时则不行,非得再详说不可,否则,事理就说不明白。就是说,聚散相依,才能说清说进事理。正如钱大听昕在《与友人书》中说:“文有繁有简。繁者不可减之使少,由是简者不可增之使多。”那么,遇到非详说不可时怎么办?是否毫无选择地说得越详尽越好呢?当然不是。详扩一般是通过举例、释因、分类解说等途径实现的。举例最好是概括叙述,这样会减少笔墨。如上文,在对“科学家的这个结论首先是从对动物的研究中得来的”进一步解说时,运用的就是举例:“一九一七年美国生理学家洛布发现,温度能影响果蝇的寿命。果蝇是一种冷血动物,它的体温永远和周囤的环境的温度一样。实验指出:当环境温度为摄氏二十六度时,它的寿命是三十五至五十天。当温度降至摄氏十八度的时候,它的寿命延长到一百天。而温度降至摄氏十度的时候,它竟活了二百天。平均计算起来,环境温度,也就是体温,每降低十度,它的生命就延长一倍。”一个复杂的实验,仅用这么几行字就讲清楚了。关键在于抓住能够说明上述结论的必不可少的叙述要素。如实验的时间、实验者、实验结果等,其他可一概省略。详扩中的释因,是进一步具体地揭示事因。释因,应回答“什么”、“为何”、“怎么”等问题。如上文在对“自然界中一切过程都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生命过程也不例外”进行具体阐释的文字:“通俗地说,熵就是混乱的程度,而死亡,就意味着混乱。温度的增加,代表着熵的增加,代表着混乱度增加,而混乱度的增加,便破坏了生命的高度有组织的状态,死亡就来临。而降低果蝇的体温,正是减缓果蝇体内的熵的增加过程,于是延缓了死神的降临,延长了它的生命。”这段释因,由于抓住了“熵是什么”、“为何自然界中一切过程都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降低体温会怎么样”问题来阐释,因此,很快地将事因解说清楚。
对于较复杂的事理的阐释,将该事理化整为零,分层解说,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如老舍先生在《一点小经验》中,对戏剧创作的原理,先是这样简收说明的:“不管小说也好,戏剧也好,都不是事实的记录。比较起来,剧本更需要冲破真人真事的限制,因为一件事放在舞台上就必须适应舞台的条件,否则缺乏戏剧性。”接着,就举了《女店员》和《全家福》两剧为例进行阐述,但还感觉不够,因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理,于是,又进行了以下分类解说:光知道一件事,不易写成一本戏。我们要知道得很多,以便从容布置,把真事重新组织过,使故事富有残剧性。人物也是如此,我们需用几个类似的人物创造一个人来,使他的性格更加突出,生活经验更加丰富。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写戏如用兵,把人调遣得适当,则能彼此呼应,互相支援,以少胜多。所有的剧中人物都仿佛用一条线拴着,一个动则全动,这就有了戏。我们得到的资料是真实的,我们的任务便是给真实加工,使人与事更加深厚,彼此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以其具体而有力地说明真理。真实往往是零散的,我们需使之集中。真实中往往有金子,也有泥土,我们需取精去粕,详加选择与提炼。我们执笔写戏,眼睛要看着舞台。剧本是要放在舞台上去受考验的。以上是对“剧本要突破真人真事,适应舞台条件”这一创作原理的更具体的阐释。该原理是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一两句话是说不清的,采用化整为零,分层解说,从写戏要掌握许多材料,要把握好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加工材料使之更加深厚、密切、集中,始终要考虑它的舞台性等方面阐释,一下子就便读者对这个复杂的理论问题有了较完整的理解。总之,解说事理,运用聚散相依法,简收与详扩并用,须详扩时,又要注意不至于使其毫无节制,这样,就能快速写出释理性的说明文。就下面这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聚散相依法,将所要说明的事理阐释清楚的。
花谢花开皆有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游大林寺》诗中有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寥寥14个字真实描写了一种生物界的现象。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盖常理也”。也许有的同学会问农历四月份,山下平原上的桃花巳经凋落了,为什么山上的桃花处于盛开的时期呢?有一句俗话说,“花开有期”。这正是植物为适应外界条件而形成的一种生长习惯。各种各样的植物总要选择最合适的时间开花,以便授粉,结籽,传代。一般说来,植物开花要选择暖和的天气,所谓“春暖花开”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山下平原上的桃花,则于阳春三月吐蕊怒放,呈现出“三月桃花满树红”的妖艳景象。事实上,桃花的花芽在头一年就分化了。可是当花粉分化后,正遇上四季中最寒冷的冬季,由于冬季的气温、光照条件还不能满足花芽萌发的要求,因此花芽只好强迫体眠。漫长的冬季终于过去了,随着春天的到来,天气回暖。农历三月份,山下平原上的气温、光照等达到了花芽萌发的要求,花芽便开始萌动,开出了美丽的桃花。可是山上的情况井非如此。根据科学测算,地势每升高一百米,气温就下降摄氏o.6度,所以高山上的气温也就比山下平原低。农历三月,虽然山上气温也升高了,但仍低于山下平原的气温。仅仅因为缺了气温这一必要条件,虽然其他条件与山下一样充分了,花芽还是无法发育成花。气温不断升高,到了农历四五月份,山下桃花的花期结束,而山上的气温此时却正好达到山下平原三月份的气温。其它条件早巳具备,一俟气温达到要求,花芽的休眠期结束了,随之发了芽,在山寺旁竞相开放,从而出现了诗人所描绘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姑盛开”这一景象。由此可知,桃花在山上、山下开放有早有晚,实际上是桃花对不同气温的适应,归根结底是桃花对不同环境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其实,不但桃花,各种植物都具有这种环境的适应性,除了反映在开花期上,还反映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例如仙人掌的叶刺等。在动物界,企鹅的“厚毛皮大衣”,蜥蝎的变色能力,也是对环境的适应性的体现。就是人类,不也存在着南方热带的孩子比北方寒带的孩子发育得早这种有趣的现象吗?总之,整个生物界的成员都具有这种适应环境的特性。因此,“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实际上是对所有生物所具有的环境适应性的形象写照,正因为这样,沈括才评价说:“盖常理也。”
这篇文章旨在说明生物的环境适应性这一规律。文章从现象人手,由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自然现象及科学家沈括的“盖常理也”的赞同语,引出对盐一现象的疑问,这里,一开头.作者就采用了简收方法,以精炼的诗文点出说明的现象,并设悬念,以快速展开下文。接下来,是具体的阐说。作者在详扩中,又及时采用简收笔法,点出说明要点,收束文思,以加快行文的速度。如正文部分一开头就点出“花开有期是植物适应外界条件而形成的一种生长习惯”,然后详扩,展开具体的阐释,通过对山下平原与山上槐花的不同花期的原因的分析,说明了诗人所描绘的这一景象其中的事理。接着,作者又以“由此可知,桃花在山上、山下开放有早有晚,实际上是桃花对不同气候的适应,归根结底是桃花对不同环境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一句简收,加以总结,刹住以上说明内容。再以“其实,不但桃花,各种植物都具有这种环境的适应性,除了反映在开花期上,还反映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这句简收,并推及一切生物各方面的这种适应性的说明。接下来进行举例说明,事例典型,叙述简洁,不拖沓,很快说清了事理。结尾以简收句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成功收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