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会盟故事翟泉之盟

翟泉之盟

《左传》:“夏,公会王子虎、晋狐偃、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盟于翟泉,寻践土之盟,且谋伐郑也。”

多年前的孟津之会,大致也就是在翟泉附近。而多年后,当周天子已经把翟泉临近的雒邑作为王城之时,政治中心的东移让这个地区成为天下诸侯相当钟情的地方。而在一年前的公元前年,晋文公在与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国而后,就成为天下诸侯们公认的霸主,在践土这个地方大会诸侯。“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这个践土其实当时属郑国,只是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是作为楚国的同盟国与晋国对战,在后期才臣服于晋文公。所谓的践土会盟可能是郑国人主动提出来的,就是要以此作为最大的条件,以赢得晋国盟主的认同。那么,晋国人真的会原谅郑国吗?

郑国人与晋文公的恩怨,在晋文公还是公子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晋文公当年带着随从们流亡郑国,结果是“过郑,郑文公弗礼”,即便郑文公的臣子郑叔瞻以“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力谏郑文公善待晋文公,反而是“郑君不听”,这就导致晋文公不能在郑国的土地上久留,其后南迁楚国。晋文公是个睚眦必报的人物,在楚国受到善待,即便晋楚两国交战也能做出退避三舍的承诺,对曹国、郑国这样的小国,晋文公当然不可能轻易放过。跟曹国、卫国不同的是,曹卫国君被执,都城几度被破。郑国在城濮之战后主动提供践土城池作为盟会所在地,作为楚国最大盟友因此才就安然无恙。

翟泉之盟

在城濮之战前后两三年间,中原的诸侯国们是盲目的。自齐桓公死后,中原的政治平衡被彻底打破,虽然有宋襄公努力推行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可是在跟楚国的泓水之战中宋国惨败,逐渐淡出了新任盟主的圈层。诸侯的江湖中实际上流传着一种可能,即是谁能打败楚国,谁就是新任盟主。晋文公显然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就当时的国力上看,秦、齐、晋、楚应该都是有成为盟主的可能,楚国作为南蛮,被诸侯们剔除在外。齐国虽国力尚强,但公子夺位,内乱横生。这个时期的秦国尚且没有与中原水乳交融,依然处于西戎地区,是边境之民,是化外之民,虽比楚国好,但要诸侯们俯首称臣,似乎也不妥当。晋国遂有天时地利人和。

晋文公在大规模组织对楚战争时,诸侯们的站队实际上已经成型,除了那些本身和晋文公有纠葛的曹、卫、郑等诸侯国,百分之九十的诸侯都成为晋国的盟国,因此城濮之战本身可说是力量非常悬殊的一场战争。中原诸侯们期望重新稳固政治平衡的愿景,在宋襄公的昙花一现后,晋文公的出现显然更可能实现,毕竟宋襄公与楚国开战的时候不过寥寥几个小国联合,而晋国与楚国的开战,至少那些最大最强的诸侯国都已经站在一起了。不是楚国不够强,这场战争从刚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所以晋文公在践土会盟上肯定是意气风发的,除了接受天子的封赏,更多的则是“一览众山小”的胸怀,郑国人的臣服,理所当然,理应如此。

翟泉之盟

郑国在此后的行为是不敢轻举妄动的,首先既然承认晋国的地位,而且是在天子脚下承认的,郑国人在一年的短时期内不可能与楚国有所谓蝇营狗苟的,史书中有说“郑无叛晋之状”,那么显然就是对翟泉之盟的“且谋伐郑也”不认同,而参与这场会盟的,至少在史书中透露出来的都不是君主,无非都是诸侯国的权臣而已,那么这就是在给天下传递一个信息,就是晋文公还是承认践土会盟的,至少名义上还是承认郑国的盟友地位的,但是权臣们悉数到场又说明,在践土会盟后的一段时间内,诸侯们的舆论是不利于郑国的,本质上看晋国并没有受到郑国的任何攻击和损伤,但是诸侯们可能就是认为,郑国就是对不起晋国,那么大家在王城的附近召开会盟,而且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伐郑”,郑国就是想找天子理论,也终究是个输字。郑国拿出土地来给天子修离宫,拿出土地来给晋文公大宴群臣,郑国不负晋,却终究敌不过弱肉强食的道理,终究背负着舆论的指责,而成了“有贰心”。

翟泉之盟,就是晋文公对郑国报私仇的战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