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酒楼上故友重逢,失去直面人生的

北京哪家皮炎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鲁迅的小说,主题多是批判,批判封建社会,也批判看客们的麻木不仁,还有就是表达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他写沉浸在短暂精神胜利中的阿Q,写迂腐不堪的孔乙己,写插猹的少年闰土,也写改叫迅哥老爷的中年闰土。

可是,他作为一个“新”知识分子,写这些没接受过新思想熏陶,只有根深蒂固封建思想的“旧”人,总让读者有一种被俯视的感觉。

这也让很多不喜欢读鲁迅书的人认为,他的批判总让人有一点“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不过,鲁迅于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在酒楼上》,写的也是他年轻时的旧友,只是矛头却对向了曾经参与过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

“我”的这个故友吕纬甫,在年轻时,也是一个有过理想和抱负的新青年。

热血上头时,也曾和“我”一起去城隍庙拔神像胡子,激情澎湃时,也曾因讨论“改革中国”的方法道路意见不同而大打出手。

然而,在“五四运动”的热潮逐渐落幕后,曾经高涨的情绪,却无法直面惨淡坚硬的人生。

曾经的那些理想和抱负,也都因觉醒后却无路可走的绝望,以及世俗生活的无奈,而转换成了中年人的沮丧和彷徨。

01、旧友重逢,物是人非事事休

“我”曾在S城的小学当过一年教员,这次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的途中,绕道访问了家乡后,宿在了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的S城。

这时正值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不免涌上心头,“我”暂寓洛思旅馆,吃着外面叫来的,入口如嚼泥土的无味饭菜,遍访旧友又不得。

用了不过两个时辰,“我”便意兴索然,颇悔此次多事之行了,为了躲避客中的无聊,“我”只好到旅馆不远处,一家叫“一品居”的熟识的小酒楼,去消磨时间。

熟识的一品居里,狭小阴湿的店面,破旧的招牌,以及走熟的屋角的扶梯都依旧,可是从掌柜到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也就完全成了一个生客。

“我”要了一斤绍酒,上到空空如也的二楼,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

眺望着楼下的废园,就着油豆腐喝下了三四杯绍酒,“我”却越发感觉到略带些哀愁的“孤独”:

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在这深冬的百无聊赖里,唯有窗外废园里还存有几分生机: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可在这无边的孤独无聊里,我既想有人走进来,又不愿无干酒客打扰了“我”的孤独。

直到听到那个比堂倌要缓得多的脚步声,“我”才害怕地抬起头,却吃惊地发现,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老同学,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吕纬甫。

“我”之所以吃惊,甚至有些悲伤不快,是因为细看之后发现,当年行动敏捷精悍的吕纬甫,已经变得格外迂缓。

他的相貌也很颓唐,乱蓬蓬的须发、苍白衰瘦的长方脸,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原来能射出光的眼睛也失了精采。

只有看到废园的景色时,他的眼睛里,才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邀他同坐,他却踌躇了一会才坐下了,这也让我对这意想不到的相遇,由高兴变得颇不自然。

“我”为了改变这相对无言的尴尬气氛,开始寻找话题与他叙旧,问他近况如何?他却早已举家搬往太原,在一个同乡家里教书。

再问以前,他就漫不经心地抽着烟,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吕纬甫也询问了我的境况,谈完这个话题,添了两斤绍酒,我们两个原来毫不客气的朋友,却开始为了点菜推让起来,终究也说不清哪样是谁点的了。

喝过一杯酒,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地说,以前觉得蜂子或蝇子可笑又可怜,停在一个地方,被一吓就飞走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却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我”也笑着问他:“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吕纬甫眼睛略微睁大,干了一杯酒,吸了几口烟道:“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

02、坚硬的生活,磨平了青年人所有的棱角

堂倌给我们上了新添的酒菜,就着楼上新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我们就谈起了吕纬甫那些无聊的事:

一个是为了安慰他老母亲的心,给他的小弟迁坟;一个是尊母命送剪绒花给顺姑,可是顺姑却在贫病中,受诳骗抑郁而死。

吕纬甫这次回乡,本是为了给他的小兄弟迁坟。

那是个在三岁上就夭折的孩子,吕纬甫虽然记不清楚他的模样了,可母亲眼里,那是一个,可爱到她现在提起来还要落泪的孩子,原先和他也很相投。

当年,将小兄弟匆匆下葬时,选的地方不好,堂兄写信说,那坟边慢慢浸了水,怕不久要陷到河里去了,母亲急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可吕纬甫却没法子可想。

“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

直到这次放年假的闲空,吕纬甫才腾出来功夫,回南边来给他的小兄弟迁坟。

可是掘开旧坟之后,他却发现,那地下的棺木,烂得只剩下了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更别提棺里的被褥、衣服、骨骼了,最让人难过的是,连最难泡烂的头发都踪迹全无了。

说道这里,吕纬甫的眼圈微红,也有了一些酒意,不过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倒是有点像原先的吕纬甫了,于是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转身接着听这个故事。

其实,这样的坟已经没有迁葬的必要了。

可是吕纬甫还是认真地在他新买的小棺材里,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小兄弟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放了进去,把坟迁到了他父亲的坟,为了完结这件事,他又花费了大半天的时间监工,建好了新坟的棺墎。

他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敷衍凑合地做完这些,只为骗骗他的母亲,使她安心些,其实于他自己来说,倒并不见得有什么值得难过的。

这已经完全不是“我”认识的那个进步青年吕纬甫了,当年为了推动新文化运动,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他们曾一起去拔象征旧思想的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

曾经那个吕纬甫,虽然只是一个年轻教员,内心却是充实的,能够为了新的思想和理念,激情澎湃的奋斗,就如同那株不惧风雪严寒,热情如火的开放的山茶花。

可是,现在的吕纬甫早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褪尽了锐气,精神麻木到做事敷衍消沉,模模糊糊,随随便便,冷漠又坦然的接受了封建礼教规矩的束缚。

对于他的改变,他是自知的,对于老朋友的期望,他感激也不安:“怕我终于辜负了至今还对我怀着好意的老朋友。……”

03、敷衍消沉中,失去了直面人生的勇气

吕纬甫为母亲办的第二件无聊的事,也是他愿意去做的,同样没能利索地完成。

因为,那个曾经为了一朵剪绒花,而哭了小半夜,还挨了父亲长富一顿打的阿顺,却没了戴这两朵花的福气。

勤劳善良的阿顺,是一个吕纬甫真心祝赞她一生幸福,愿世界为她变好的女孩子。

前年他回乡接母亲时,去邻居长富家吃点心,他本来吃不下那碗拌了白糖的荞麦粉,可为了不让阿顺失望,他还是放开喉咙硬灌了下去,而阿顺收空碗时忍着的得意的笑容,也足以赔偿他的苦痛有余了。

可这个并不是十分好看的小女孩,却独有一双明净的大眼睛,睫毛很长,眼白青得如北方无风的晴夜。

她也十分的能干,从十多岁就失去了母亲起,她就开始独自照料两个年幼的弟妹,服侍自己干了一天活的父亲。

难得的是,她还能将事事都处理的周到,不仅邻居盛赞她懂事孝顺,就连长富自己都觉得十分感激女儿。

可这样懂事的小女孩,纵然家境也还不错,却也曾为了一朵外省才有的剪绒花,哭了小半夜,还挨了父亲一顿打,眼睛肿了两三天。

所以,吕纬甫的母亲才牢牢记得,并要回乡的儿子给阿顺带去两朵剪绒花,圆了小姑娘曾经那个小小的心愿。

吕纬甫听说了这件往事,对阿顺也很是同情,于是也一直记得母亲的叮嘱,回来的路上也没忘了给她买剪绒花,因为不知阿顺喜好的颜色和样式,他还贴心地买了一朵大红的和一朵粉红的。

可等到吕纬甫特意为了这两朵剪绒花去长富家时,只见到了阿顺的两个小鬼一样的弟妹。

后来才从对面柴店老发奶奶那里得知,阿顺从去年春天就发了病,她的未婚夫本是个勤劳体面的好人,可她被她那偷鸡贼大伯长庚诓骗,说她未婚夫连自己都不如,要强的阿顺才在病中抑郁致死。

可是,吕纬甫听完阿顺的遭遇,想到的却是自己的事情又完了,担心的是自己买的那两朵剪绒花该怎么办?最后他托老发奶奶,把那两朵花送给了阿顺的妹妹阿昭,也是为了敷衍母亲交代的无聊差事。

对于他曾经喜欢过的年轻生命的逝去,吕纬甫却表现得无动于衷,既没有同情,也没有愤懑,剩下的只是事不关己的敷衍模糊,以及见怪不怪的麻木不仁。

“我”听完吕纬甫的话,内心沉痛之下不禁发问,在吕纬甫的平静和冷漠背后,原来的那个热血青年哪去了?可是面对这样一个消极颓唐的灵魂,却只剩下一种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感慨。

吕纬甫这时想的却只是,模模糊糊过完新年,照旧回去教他的“子曰诗云”,我惊讶于他竟然完全放弃了了自己的理想和坚持,执教这些他曾经主张废弃的宣扬封建纲常的书目。

对此,吕纬甫满脸通红,似乎有些醉了地解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他的眼光也消沉下去了,又有新的酒客到来,我们的相遇也要结束了。

我关心他是否能借教书维持生活,并问他以后得打算,他却只顾得了敷衍眼前的生活,至于明天及以后会怎么样,则是一点都不知道。

堂倌送上账来,吕纬甫也不再像初到的时候那般谦虚了,只是向我看了一眼,默默抽烟,任凭“我”付账。

我们走出了店门,就正式分别了,各自走向自己寓居的旅馆,不同于吕纬甫的敷衍模糊,我在寒风还雪花扑面时,倒觉得很爽快。

尽管天色近黄昏,可在阴暗的环境,以及屋宇和街道都在密雪里织成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我”仍然像那几株迎风傲雪的老梅一样,不畏凌寒,充满希望!

总结

其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吕纬甫的情况绝非个例,被从黑暗里唤醒后,又深陷无路可走的绝望中,这是那个时代里,知识分子们面临的普遍问题。

那些向往自由和民主的知识分子们,在经历了苦苦挣扎、反抗后,很多人都如吕纬甫一样,被寂寞无聊的生活磨平了锐气,被腐朽阴暗的社会腐蚀麻木了灵魂,继而失去了直面人生的勇气!

那些当初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即使有的是原先的思想启蒙者,也不能避免“有的隐退,有的高升,有的前进”的命运。

书中的吕纬甫也更像是鲁迅的另一面,就连鲁迅自己也并非一个天生的猛士,他也有过心灰意冷,他也对未来犹豫绝望过,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做那个“荷戟独彷徨”的斗士。

在无数人为了生存而放弃前进,选择屈服,最终妥协地回到原点时。

鲁迅坚持在寂寞和彷徨中前进、反抗,他从不理会那无处不在的冷笑和暗箭,只是向上走,哪怕如萤火,也要发出自己的一份光。

因为他只“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他说,“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地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看多了对鲁迅的消解和诋毁谩骂,鲁迅的形象也开始摇摆不定。

可是当你真正地不含怨气和猎奇心理,用心灵去领略他文字背后的深意后,还是不得不承认,每个社会都少不了一个鲁迅这样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