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大城市继续打拼,还是回老家
身边很多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人。有些混得好,有些混得并不太好。随着年龄增大,有些人想回老家发展。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很多人产生了纠结,是留在大城市,还是该回老家?
曾看到一个视频,观点大致如下:
1、去大城市打拼的人,基本都是父辈能提供的资源和人脉实在有限。
但凡家底殷实,父辈有资源有人脉,能在老家安逸的做个人上人,都不会纠结要不要留在大城市。
我就是农村的,不外出打拼不行。虽然挣得不多,至少比在老家收入高。自己省吃俭用,也能存下一部分辛苦钱。比在老家还是划算些。
但只能把幼小的孩子扔给年迈的父母。平时只能通过视频来解相思之苦,内疚自己的无能。
每年回家都会经历期盼,感动,高兴,悲伤,愧疚的复杂情感变化。
每次离家都会早早起床,不敢惊动小孩,怕小孩揪着衣服不让走。但不走不行。最大的愧疚是错过了小孩的成长。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小孩很懂事,从不给我们添麻烦。对他爷爷奶奶非常感恩,大学毕业后,一直很孝顺。
2、大城市很卷,但比卷更可怕的是回去根本没有卷的机会。
很多岗位一线城市有,回到老家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个岗位,甚至连这个行业都没有。
我做的是企业管理,想着年龄大了,想着回家找份工作。两年了,老家工业区的机械制造业,根本进不去,人家不给机会。这不是工资的问题。
3、大城市不公平,但小城市更不公平。
虽然大城市很冷漠,冷漠到没人在意你。
没人在意你的死活,没人关心你住的是租来的几平米的地下室,没人关心你挤地铁时把蛋给挤碎了,更不会有人关心你买不买得起房子,结不结得起婚。
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过客。人情淡薄不过如此。
但是一个城市经济越发达,制度越完善,就越不讲人情,越不讲人情就越公平,对年轻人越友好。
越是不发达地区,人情就越明显,马太效应非常严重。
资源、人脉、财富高度集中一部分人手里,他们盘踞多年,蝇营狗苟钻营了一辈子,遇到任何事,第一时间想的永远是找个熟人,找关系。
你想有所作为,想站着挣钱,哪怕找份像样一点的工作,都绕不开他们,学历技能在这些人面前毫无作用。
看个病都要去找熟人;去银行办事,也要找熟人。甚至打个疫苗,都去找熟人,以免排队。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两个朋友为自家小孩找工作,一个是在高铁站,一个是机场。有关系的人进了机场,两年后就可以转成正式编制,而另一个没有背景,笔试面试再好也没戏。
回去,要么选择加入他们,变成他们;要么远离他们,用无视来传递最真挚的蔑视。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公平。
知识、能力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体现出来。
4、就算你愿意回去,安心当一个鸡屁股,知足常乐,岁月静好,但小圈子的评价体系和人情世故也不会允许。
同村的一个人,刚发了财,年底买了部豪车开回家,结果陷到泥路里出不来,同村人都在看笑话。
这不是说那人是为了炫富,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更是为了亲戚朋友们的面子,为了父母在那个环境里的社会地位。
他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平时都受尽了邻居的欺负,建个房子,宅基地都得给邻居多留一点,否则换来的是邻居的破口大骂。
就连在家族中,父母连一句话都说不上。商量一些家族大事,父母的意见直接被无视。
但自从豪车开回家后,父母也扬眉吐气了,有了社会地位。周围的人都笑脸相迎。
两千多年前,苏秦穷困潦倒,回到老家,连亲生母亲和嫂子都嫌他丢人,极尽羞辱。后来苏秦佩六国相印再次回到故乡,母亲和嫂子跪地迎接,匍匐前进,极尽谄媚。
日月更替,人心可一点没变过。
故乡容不下失败者,你真的想回去,只能是衣锦还乡。
大隐隐于市,富贵再还乡。
5、最重要的是圈子。
回到老家,谈论得最多的是八卦,要么是在哪个茶楼打麻将,哪张牌打错了,输了多少。要么就是去哪里喝酒了,谁喝多了,怎么胡闹的,或者是某某又和某某搞在一起了。永远就是这些话题。
因为他们只生活在一个圈子里,所有的认知、思维都局限于此。
当你长期处于这个小圈子里,就会把这个圈子的价值观当成自己人生观,你的愿望就是想办法融入到这个小圈子里,希望得到认可。最终变成这个圈子里各种观念最坚定的拥护者。
相反如果你的圈子很多,很大,你就能跳出这个圈子,发现以前的圈子里的认知,见识,是多么可笑,换个圈子,所有的是非成败都不值一提,整个参考系都会改变。
没有固定的圈子,没有固定的关系,不会形成任何思维定势,不会把任何圈子的评价体系当成自己人生的参考系。
这就是所谓的见多识广,谈吐气质思维认知统统都不一样了。所以年轻人一定要出去闯荡,不要待在一个小圈子里花时间去讨人欢心。
信息社会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自由,毕竟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太多了,那么多有意思的书要读,那么多有趣的人要见,那么多好玩的事要做,那么多没去过的地方要去,不要停止对这个世界的探索。
生命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真正的自由只有你愿意接受他的时候才能得到。
以上。
忘了作者是谁,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