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区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技术指南潇湘

一、监测与控制原则

(一)病媒生物监测原则

洪涝灾害受影响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及时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和风险评估,确定是否启动规模化杀虫灭鼠工作。实施杀虫灭鼠的区域,在实施前后需进行病媒生物应急监测,评价杀灭效果。

(二)病媒生物控制原则

病媒生物密度未达到启动参考指标或未发生媒介生物相关疾病时,以环境治理为主,辅以药物杀灭,加强个人防护;媒介生物密度达到或超过启动参考指标或在发生媒介生物性疾病流行时,应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个人防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二、病媒生物监测和控制工作的组织

(一)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有具体分工,做好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的组织工作。

(二)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做好杀虫灭鼠药物的集中管理、合理配置、及时分发和回收工作,做好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宣传、动员和科学防制。

三、病媒生物监测方法与控制指标

参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和病媒生物监测相关国家标准(GB/T-蝇类,GB/T-蚊类,GB/T-鼠类),因地制宜地制定洪涝灾区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四、灾区现场病媒生物发生危害的风险评估

(一)评估内容

洪涝灾害发生时,由病媒生物专业人员通过对灾害灾情、传染病疫情和灾区现场病媒生物发生情况的了解,结合当地本底资料,分析病媒生物种类、发生范围、发生强度,以及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趋势进行风险评估。

(二)分析会商

在灾区现场开展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控制工作时,分析及会商频率至少每天1次。

(三)评估报告

编写洪涝灾区现场病媒生物情况分析与灾后趋势判定评估报告。

五、灾区现场病媒生物应急监测

(一)监测范围

灾区需进行病媒生物应急监测,监测的重点区域是灾区居民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

(二)监测方法

1、蚊虫密度监测方法

按照GB/T选择适当方法进行蚊虫密度调查。

灾区居民安置点成蚊密度监测可用人诱停落法、诱蚊灯法、栖息蚊虫捕捉法,蚊幼虫密度监测可用路径指数法。

灾区现场成蚊密度监测可用人诱停落法,蚊幼虫密度监测可用路径指数法。

(1)人诱停落法

选择遮荫处为监测地点。在当地蚊虫刺叮高峰期,监测者暴露一侧小腿,静止不动,记录30分钟内停落在小腿上并被拍死或用电动吸蚊器捕获的蚊虫数量,或根据监测目的设定诱蚊的时间。计算蚊虫停落指数(单位:只/(人·小时)。

I——蚊虫停落指数,单位为[只/(人·小时)];

Nm——停落雌蚊数量,单位为(只);

Nb——诱蚊的人数,单位为(人);

T——诱蚊时间,单位为(小时)。

(2)诱蚊灯法

将诱蚊灯悬挂于帐篷、临时住所等室外,悬挂高度离地面约1.5米,挂灯位置要远离二氧化碳源(厨房、火堆等)环境,避开强光源,周边5米内没有大的遮挡物,两个诱蚊灯之间相隔至少米。于日落时开灯,次日日出时,收集蚊虫,计算密度指数。

蚊虫密度指数=诱蚊灯捕获雌蚊虫总数/灯数(单位:只/灯·夜)

(3)栖息蚊虫捕捉法。

每个灾民安置点选4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定点定人,日落后1小时,用电动捕蚊器,室内分别捕蚊15分钟,收集蚊虫,计算密度指数。可以用电蚊拍代替电动吸蚊器。

蚊虫密度指数=捕蚊数目总和(单位:只/人工·小时)

(4)蚊幼虫路径指数法

累计检查每米路径所发现蚊幼虫阳性积水处数。计算路径指数(单位:处/千米)。

I——路径指数,单位为(处/千米);

Np——阳性容器数或阳性小型积水处数,单位为(处);

Nk——监测行走距离,单位为(千米)。

2、蝇类密度监测方法

按照GB/T选择适当方法进行蝇类密度调查。蝇类外环境密度监测可用目测法;灾区居民安置点成蝇密度监测可用粘捕法或目测法,蝇类幼虫密度监测可用幼虫目测法;灾区现场废墟成蝇密度监测可用目测法,蝇类幼虫密度监测可用幼虫目测法。

(1)粘捕法。

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10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以12平方米左右为一个房间计算),分别悬挂3个粘蝇条,总计30个粘蝇条,监测时将粘蝇带挂置在离地面2.5米处,粘蝇带之间需间距3m以上,放置1天,记录粘捕到的蝇数,记录粘住蝇类总数及蝇种。单位为(只/(条·天))。

D——蝇类密度,单位为(只/(条·天));

Nf——粘捕蝇总数,单位为(只);

Ns——粘蝇带总数,单位为(条);

T——监测时间,单位为(天)。

(2)成蝇目测法。

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①厕所和垃圾堆(桶)周边、②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内、③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外三类环境各5处,目测苍蝇数目。每天定点定时观察,观测时间为10:00~16:00时,在监测点一视野内1m2靶标环境停留的蝇类数,密度为(只/m2)。

I——成蝇密度,单位为(只/m2);

Nf——观察到的成蝇总数,单位为(只);

Ns——观察蝇的视野内靶标环境面积,单位为(m2)。

(3)幼虫目测法。

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①厕所、②垃圾堆(桶)等两类环境蝇类孳生地各3处,调查孳生物内有无蝇类幼虫和蛹孳生。记录检查的孳生物数、阳性孳生物数和每处孳生物内的蝇类活幼虫数和蛹数。

蝇类幼虫孳生密度=发现的蝇类幼虫和蛹数/阳性孳生物数(单位:处或百克)。

3、鼠类密度监测方法

按照GB/T选择适当方法进行鼠类密度调查。灾区居民安置点和灾区现场的鼠类密度监测,可用鼠迹法。

(1)鼠迹法。

检查灾民聚居区帐篷内、周边环境、垃圾站点、厕所等累计0延长米的鼠迹(包括鼠洞、鼠粪、鼠咬痕迹及鼠道),记录鼠迹数目。

I——路径指数,单位为(处/千米);

Nf——观察到的成蝇总数,单位为(只);

Ns——观察蝇的视野内靶标环境面积,单位为(m2)。

(三)实施杀虫灭鼠工作的参考指标

蚊虫的停落指数大于1或蚊虫路径指数大于0.5,可实施灭蚊工作。

粘蝇条法蝇密度超过10只/(条·d)或目测法蝇密度超过1只/m2,可实施灭蝇工作。

鼠迹法检查路径指数大于3,可实施灭鼠工作。群众对病媒生物投诉增多或有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时,应实施杀虫灭鼠工作。

当蚊、蝇、鼠密度监测结果大于参考指标3倍时,应启动病媒生物应急控制工作。

六、应急控制措施

(一)蚊蝇控制措施。

通过宣传画、手册、广播、电视等方式,开展病媒生物及其相关传染病的危害、预防控制及个人防护的科普教育,全民动员防制病媒生物。

1、蚊蝇防制

在帐篷、简易房或其他临时住所装置纱门、纱窗等防蚊、蝇设施,在帐篷、简易房、临时房等住所内,可使用蚊香、蚊帐、药物浸泡蚊帐或长效药物蚊帐防蚊。

2.孳生地控制。

(1)蝇类孳生地控制

加强人畜粪便管理,重点对厕所、垃圾桶、垃圾堆放场所定期进行清查和清理,做到及时收集、外运、处理,达到日产日清,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垃圾点、简易厕所粪坑等场所,可使用0.5%吡丙醚颗粒剂进行孳生地处理。厕所内墙壁及其周围可用0.%溴氰菊酯或0.05%顺式氯氰菊酯进行空间喷雾。

(2)蚊类孳生地控制

对蚊蚴的孳生地,要及时清除生活区周围的小型积水,将废弃陶瓷容器(盆、碗、罐、缸等)倒置,减少蚊虫孳生地。对有大量蚊虫孳生的水坑或池塘可选用ITU/微升苏云金杆菌或ITU/毫克球形芽孢杆菌按1-3ml/平米进行水体灭蚊。

3.成虫的化学控制。

药物喷洒或浸泡处理蚊帐常用药物及剂量为:溴氰菊酯浸泡蚊帐15mg/m2~25mg/m2;顺式氯氰菊酯浸泡蚊帐,25mg/m2~40mg/m2。其持效可达3~6个月。对门帘、纱窗也可做类似的处理。

在临时居住帐篷或住所内与周围5m~10m范围外环境,可使用0.05%顺式氯氰菊酯进行滞留喷洒,防止蚊、蝇、蚤等病媒生物的侵害。

集中供餐点、厨房及其周围环境,使用0.05%顺式氯氰菊酯进行滞留喷洒。若蚊蝇密度仍较高,可采用含氯菊酯和S-生物烯丙菊酯的杀虫水乳剂进行超低容量喷雾,快速杀灭蚊蝇。

(二)鼠类防制措施

鼠类密度不高时,根据鼠密度监测结果,对居民安置点有鼠的部位进行定点处理;对垃圾收集点、厕所等重点部位定期投放灭鼠毒饵。

当居民安置点的鼠类密度达到灭鼠的参考指标时,可对灾区居民安置点进行全面灭鼠处理。灾区现场灭鼠,应注意以下事项:应使用高效、安全的抗凝血灭鼠剂,在潮湿环境中应使用蜡块毒饵。如果情况紧急,经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可以使用急性鼠药;灭鼠前做好宣传、告知。若需当地配制毒饵,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统一配制。根据鼠情决定毒饵投放量。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诱饵放置在儿童不易接触到的位置,投饵点应有醒目标记和警示标示,以防误食。投毒后及时搜寻死鼠,集中深埋或焚烧。投饵结束应收集剩余毒饵。卫生部门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备;灭鼠时,应在居民安置点喷洒杀虫剂,消灭离开鼠体的游离蚤。

(三)灾区现场废墟的病媒生物应急控制

1、灾区现场废墟尸体掩埋点和动物尸体,防止尸体腐败产生蝇蛆,可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或有机磷或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尸体周围局部环境进行喷洒灭蝇蛆。

2、灾区现场废墟监测蚊蝇密度增高时,可用含有氯菊酯和S-生物烯丙菊酯的杀虫水乳剂进行超低容量喷雾快速杀灭蚊蝇。

3、灾区现场废墟监测鼠密度增高时,可采取灭鼠措施。

4、灾区现场废墟工作的人员,尽量穿长袖衣裤,使用驱避剂,按照产品说明上的使用剂量、频次涂抹于皮肤外露的部位,或在衣服上喷洒,避免被蚊虫叮咬。

(四)个人防护

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人员应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服、眼罩、口罩、手套、防护袜、防护面具等防护用品,注射疫苗,使用驱避剂和相关疾病的预防性药物。

七、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启动和终止

(一)启动

实施杀虫灭鼠工作的参考指标:蚊虫的停落指数大于1只/(人·次)或蚊虫路径指数大于0.5处/km或采样勺指数大于3%,可实施灭蚊工作;粘蝇条法蝇密度超过10只/(条·d)或目测法蝇密度超过1只/m2,可实施灭蝇工作;鼠迹法检查路径指数大于3处/km或鼠夹法捕获率高于1%,可实施灭鼠工作。当群众对病媒生物投诉增多或有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时,应实施杀虫灭鼠工作。

(二)终止

当某种媒介生物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消退、政府指定的某些紧急状态结束或洪涝灾害恢复正常,根据病媒生物密度、疫情动态,经过病媒生物应急控制协调机构或相应组织综合评估,确认对人群健康不再有威胁,报请相应的政府决策机构终止应急监测与控制状态。

八、风险评估和工作总结

洪涝灾害发生时,由当地病媒生物专业人员通过对洪涝灾情、传染病疫情和洪涝灾害现场病媒生物监测情况的了解,结合当地本底资料,分析确定病媒生物种类、发生范围、发生强度,并判定病媒传播疾病发生风险和趋势。风险评估应贯穿整个洪涝灾害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控制全过程。风险评估可以采用专家会商法或风险矩阵法,或者两种方法结合使用。风险评估过程中,主要围绕重要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结果、当地以往相关传染病流行情况,以及灾区当前的整体卫生状况,对相关传染病的风险和趋势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洪涝灾害现场工作结束前,应完成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洪涝灾害现场基本情况、组织机构、人员及分工、病媒生物监测结果、控制措施及控制效果评价,经验和建议等。

稿件来源:消毒所

审核:程永兵

编辑:刘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26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