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四十万亡魂换来的,除了一个成语,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年)夏

古城墙

赵括站在长平坚固的城墙上,心中满是兴奋,并隐隐带着一些忐忑。望着远处隐隐约约的秦国兵营,城墙上咧咧的北风吹的赵括有些心痒。

不曾想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让不可能变成了奇迹发生的时刻,他成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的统帅。这是赵国举倾国之力,打造的精兵强将,今天,此时此刻,他赵括将带领赵国的勇士们建造不朽的功勋。让哪些轻看自己的前辈们瞧瞧,何为青年才俊,何为青出于蓝。

至今想起这三个月的经历,心中还是有些不忿。凭自己的学术造诣,指挥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绰绰有余,更何况这秦军长途跋涉,自己可是以逸待劳啊。

三个月前

廉颇,站在长平自己亲自指挥督造的城墙上,心中略有不安。四十五万将士,几乎是整个赵国全部的精锐。稍有不慎,那就是万丈深渊。近些年来,这秦国攻城拔寨。现在放眼天下除了南方的楚国还有一战之力外,也就赵国可以与虎狼一样的秦国正面对抗了。如果赵国败了,不仅整个赵国面临灭国的巨大风险,整个东方,都将被秦国踏破。

战国后期图

合纵连横这么多年了,明显连横的困难度要高多了,六国之间难以团结,甚至各怀鬼胎,怎能不让铁板一块的秦国有机可乘呢。

沙场征战这么多年,长城外的风给将军的脸上填上了许多沟壑。廉颇老了,后面的事情他也不愿想了。他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凭借着自己多年厮杀的经验,把这一次事关国运的战争打好。让尽量多的将士不用马革裹尸,让尽量多的父母不会没了儿子,让尽量多的孩子不会没有父亲。

当然他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对得起自己君王的信任。

战争

反间

近几个月来,繁荣的邯郸城较以往冷清了不少,或许是因为地处北方,明明是夏天,却有了少许秋风的凉意。秦国大军压境,不少富豪商贾已经做好了逃走的准备。多数辎重都运往了齐国,楚国等大国都城,只有哪些平头百姓们,还是不慌不忙的进行着自己的生活,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大王和将军,还有他们亲自送上战场的亲人。还有奴隶们,不用说,到哪都一样。

可是近来,邯郸城的街道上仿佛活络了起来,一条消息不胫而走:廉颇将军有投降的嫌疑。不然为何他龟缩在长平的城墙里不出来了。对峙也有快三年了,这可不是廉颇将军往常的作风啊。

战争,一打起来血流成河,凄惨无比。可这耗着不打,也不好受啊。几十万大军,每日的给养都是天文数字。少了这几十万的劳力,苦的可都是咱们啊。

还听说,秦军那边更为害怕的其实是赵括出战,毕竟赵括年富力强,又是名将赵奢之后。赵括,军事思想一流,善谋划,还曾经把老爸赵奢说的哑口无言。也曾经指挥过一些战斗,而且还胜利了。

事情好像那么的顺其自然。

在这个满是细作的天下。这些言语怎么可能躲得过君王的耳目。

赵王

赵王

是啊,快三年了。这国库也要被耗光了。熬不起啊。他不是不信任自己的将军,不然他他不会把举国的精兵都让他一人统帅。可这时间也太长了,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再说,廉颇自己不也说,秦军的损耗更大,不少的秦兵士因为长途跋涉,远离故土都病了了吗,这是机会啊。看来是要换个策略了。

君命出,赵括出战,代替军中的廉颇。

首先反对的是丞相蔺相如:赵括虽然是青年才俊,毕竟大战经验不足,多数想法还是停留在书面上,没有经过实验,不成熟啊。廉颇这样虽然保守但是妥当,临阵换将,不可啊。

嗯,自从这完璧归赵的故事结束后,廉颇就和蔺相如成了至交好友。这明显是替好友开脱啊,驳回!

然后是赵括的母亲,名将赵奢的妻子:我这夫婿与括儿对论兵法的时候,括儿虽说的头头是道,没有疏漏,但我家赵奢从来不夸他。因为他说,真正到了战场上,环境瞬息万变,不像是书本上那样死板,要是让括儿统领三军,非得全军覆没不可。而且,每次大王您的赏赐,我夫婿都是分给下属,我家儿子可没有我夫婿这么宽广的胸怀。他哪有资格去统领几十万大军呢。

这明显是母亲在担心要上战场的儿子,特意找的借口。驳回!

历史就是这么无情,按照他想好的路子不紧不慢的走过去。哪怕有一丁点的改变,或许历史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廉颇

廉颇的退出

将军满脸的担忧,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赵括带来了虎符。他必须退出让贤。他放下将军的威严,看着好友的儿子,军中许多将士都是好友的儿子,可他们都战死了。

廉颇像慈父那般反复叮嘱:秦军千里出兵,所耗非常;屯兵六十万,后勤也有几十万,百万大军长途奔波,是我军耗费的几倍。只要我军坚守不出,小战役可打,正面全面的决战不为。不出两年,秦军必定撤兵,一定要守护好我们赵国这最后的家底啊。

廉颇叮嘱好,看了一眼长平飘扬的军旗,前往邯郸。路途中他还在为自己打气,这孩子有想法,也打过仗。秦军的王龁也并非诡谲之人,应该无大碍。还好此次对战的并非那个屠夫白起,想到这人,廉颇心里还不由的咯噔一下,那个唯一让他没有把握的人。

可是历史就是这么调皮,总是眷顾他一时兴起,看重的人。时不时给你来点小惊喜。

这边赵括刚挂上帅印,那边白起就秘密的走马上任。秦王严令:泄白起为将者,斩!

赵括

赵括的决断

叔父还是老了,大丈夫为战,建功立业。这场以逸待劳的战争,必定写满我赵括的骄傲。

于是赵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击。

想要战胜秦军肯定不会容易,赵括还是做了准备的。这就是:悉更约束,易制军吏。说人话就是,打破原有的规则约束,充分发挥将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生产力,不用受那么多军规的限制了。另一个吗,比较好理解,换上自己人,让哪些想建功立业的人上,这样也方便自己指挥。带着一群不听自己指挥的人怎么打仗。

赵王临阵换将,赵括临阵换将,一样的。

做好这些工作后,就是果断的出击了。战斗的情况果然如赵括所料,四十万的军队同秦军先头部队刚一对战,秦军便开始溃败。赵括将军料事如神啊。

四十万赵军拉开架势,追击秦军到了壁垒。打不过去了,而且糟糕的是秦军似有合围之势。这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后撤摆阵。可是经过悉更约束,易制军吏。军规军令已经混乱,下层官兵和上层指挥者不熟悉。命令根本难以得到落实。

长平之战

历史上最为惨烈的长平之战,就在这样在一个漫不经心的过程中上演了。可又有谁知道,这背后有多少的阴谋阳谋,波澜壮阔。

到这个时候,赵括还算镇定。毕竟他未卜先知,整个军队带足了足够四十天的口粮。赵军被困四十六天,前三十天没有完成合围之势,赵军都有机会突围,可生生被指挥系统的混乱给耽搁了。到了最后一周,赵军中出现了甚至为了能吃上一口死人肉而互相攻击的现象。只要能活着,其他的都是假的。

到这个时候,赵括终于顶不住了,最后时刻,他组织了四只敢死队,进行自杀式突围。突围难道不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薄弱的环节吗。而不是攻击敌人最为坚固的壁垒,你又不是李云龙。

终于赵括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虽然他不是一个伟大的将军,但他是一个合格的战士。就是代价有点大。

白起

白起的策略

失去主将的赵军,混乱不堪,像没头的苍蝇一样。无奈选择了投降。白起深知,此次战役的打的真的有点悬。

因为秦国真的快要熬不住了。如此之长的补给线,还要打消耗战,想都不敢想。三年分三步灭亡赵国的计划,差点因为廉颇的拒战鸡飞蛋打。原定的策略就是引诱赵括代替廉颇,诱导赵括出战伏击,以最少的兵力击败赵军,后兵分两路,一路扫清外围赵兵,一路直取邯郸。现在最关键的一步成功了。

白起同时深知,歼灭有生力量的重要性。要想从根本上战胜对手,一定要用最小的代价,最大规模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于是,后面的故事便顺理成章了。

随着白起一声令下,长平之战落下了帷幕:俘虏赵兵四十万,全部坑杀。仅有两百四十名少年兵士被送回邯郸报信。

信致,赵,大震!

长平之战遗址

经此一战,赵国多了四十万亡魂;白起,这位古中国歼灭战的创始人,成就了杀神威名。我们收获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

这就完了吗,显然没有。历史总是不紧不慢按着自己性子来。总是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正当杀神白起,准备实施他的第三部战略时,秦国中了赵国的反间计,白起被撤换,从此结束了他的神话。

历史很固执,充满了诡谲和不可思议,又那么理所当然。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不得不考量历史的意义。

我努力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但要知道外在的资源分布,也要知道自己个人的能力与环境的适应性,硬着头皮上并不是一个好策略。

我们对自己总归要有正确的认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搞不清楚的时候,问下旁观者的意见说不定会柳暗花明。

人的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赵括的遭遇,其实赵王和赵括的父亲赵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一个学霸,为什么不多给一些历练实践的机会。人才的培养不是靠教室,书本就够的。实战检验一切。否则,等来的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奈。

历史的迷雾从来不停止的前行,还有哪些想法,不妨在下方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