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姚崇灭蝗虫立功,随后把儿子拉过来快贪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方便国家管理,在中央设置三司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其中由丞相主管行政大权,成为朝堂之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掌权者,后续对于个体权力过大这一现象,其实在存在利益的同时也有一定弊端。
比如到了东汉末年之时,因为皇帝自身能力不足,不得已将大权落在丞相手中,已然丞相存在私心,那么就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局面,比如前有董卓以“相”为名佩剑着履上殿,后有丞相曹操托名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均被世人所指责。
但后来蜀汉丞相诸葛亮虽然手握重权,但却一心为朝廷与社稷着想,被封为典范,所以说,丞相这个位置,是荣是辱,和个人做法有很大关系,唐朝时期的宰相姚崇努力度过蝗灾之后,竟然叫儿子立刻过来贪污,并且还表示不贪全家都得完蛋,这是为何?
姚崇的起起落落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刻,尤其是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华局面接连出现,长安城的繁华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姚崇则恰巧出生在这一阶段,他先后经历了四个皇帝,在武则天,唐中宗,睿宗和唐玄宗时期分别担任宰相。
如此长的任职时间,放眼整个唐朝都是无人可比的,虽然后来姚崇与其他三人并称为唐朝四大元老,但他的生平经历却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严格来说,姚崇也是个官宦世家,其父亲就曾在唐太宗时期担任总督的职务。
而姚崇的才华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见微知著,文采出众,因此被上级赏识,到朝中当官,虽然最初只是参军,但姚崇凭借其个人才华获得了不少升迁的机会,做到了夏官郎中的位置。
到后来,唐朝朝政出现了一些变故,大权落在了武则天手中,好在这位奇女子在国政处理方面雷厉风行,十分得当,被称之为贞观遗风,而姚崇也正巧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契丹问题的处理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被武则天采纳。
武后见其才华出众,便直接将姚崇升任为宰相,但在后来,逐渐走入晚年的武则天开始贪图享乐,朝政之上也开始不认真,而也正是在此时,姚崇得罪了武则天最心爱的男宠张易之,结果直接被贬职流放,这便是姚崇职场生涯中第一次受挫。
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神龙政变的发生,武则天退位,李氏宗族重掌朝廷大权,唐睿宗继位之后,将流放在外的姚崇重新召回朝廷重用。
但当时唐朝的情况似乎还有些复杂,虽说历史宗族是坐在皇位上,但实际的却是一种宦官专权的状态,太平公主乃是一介女流,却不断干预朝政,妄想走向武则天的老路,此时姚崇联合宋璟向皇帝提出将太平公主迁往他处。
皇帝李旦实在是窝囊,这件事情不但没有办成,还导致了姚崇和宋璟两人双双被再次贬职,就这样,刚刚返回朝廷没多久的姚崇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再次被埋没了,一直到开元年间,李隆基登上皇位,姚崇才再度回到朝廷。
这种接连的起落让姚崇成了唐朝时期最没有面子的丞相,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丞相从很早开始就应该有专门属于自己的丞相府,到了唐朝时期应当更加繁华,但姚崇却截然相反,因为不断地起落,他甚至没有位于京城之中的府邸。
用现在的逻辑讲,姚崇属于在一环内上班,然后家却在三环外的特殊情况,这就从现实上造成了姚崇的“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尽可能地适应环境,姚崇经常在寺院中借宿,也算是在历代丞相之中标新立异的一位了。
政绩卓著与蝗灾治理虽然姚崇生活的条件比较艰苦,而且三起三落殚精竭虑,但他对工作的朝廷的认真程度却丝毫没有减弱,即使在患病期间,姚崇依然坚持对政事的处理,因为其所产生的明显效果,就连唐玄宗也对他产生了依赖,患病期间也多次派人于床榻前商量对策。
仅从姚崇的作为来看,开元盛世的出现和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最突出的一件事,应该体现在他对自然灾害的防治上面,唐玄宗任职的某年,河北与河南地区爆发了巨大的蝗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严重威胁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原本这种地方上的灾害,应该交给当时地方上的官员来解决,但当时的地方官却一直被迷信思想所禁锢着,他们从不把蝗虫这种危害巨大的存在当成一种神灵派来使者,将蝗虫对庄稼的破坏当成神灵对人们的惩罚,所以放任其发生。
看着不断被破坏的粮食,当地官员竟然试图采用祈祷的方式消除危害这种迷信的做法自然不会有什么效果,随着灾情的扩大,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姚崇当即被派遣去赈灾。
姚崇乃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从来不相信怪力乱神之说,到达第一天,姚崇就下令捕杀蝗虫,对于所谓的神灵降罪之说,姚崇直接反驳到,蝗虫是谁派来的尚不可知,但粮食却是有主人的,不处理掉它们,百姓当饿死。
一番鼓舞之下,许多百姓和官员纷纷照办,开始着手消灭蝗虫,还有一些踌躇不决的官员受到了姚崇的严厉批评,直言他们只相信虚无缥缈的神灵,这并不能保护百姓的收入,此前因为将蝗虫看作“神灵使者”而采取不作为,换来的只会是饿殍遍地。
最终在姚崇的铁手腕之下,两地百姓和官员齐心协力,联合捕杀焚烧蝗虫,在很短的时间里,处理掉的蝗虫就达到了了十万石以上,而这也是个转悲为喜的事情。
蝗虫虽然是害虫,但被杀死之后对于庄稼来说就是最好的肥料,所以姚崇指出并不需要对这十万石尸体进行处理,直接将其与土壤混合即可,就这样,湖南湖北地区的蝗灾得到了妥善解决,而在这天然养料的促进下,两地来年的粮食即将大丰收。
姚崇的顾虑与反常后来,成功治理蝗灾这件事本来应该皆大欢喜,但却让姚崇的性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此前姚崇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无论是在哪朝皇帝手下当差,都会提出节俭治国,杜绝奢靡,还替儿子承担罪过。
年,儿子受了他人赠送的一些礼物,而姚崇却认为自己身为宰相,受到国恩已经应该十分感激,儿子却要在私下收受贿赂着实不应该,所以直接自己提出辞官贬职。
但在蝗灾治理完毕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姚崇突然开始让自己的儿子大肆收礼,无论是感谢还是有所要求,统统照单全收,一件不落,此外,姚崇还大肆购置房产,买卖田地。
这种明晃晃的贪污行为很快就在朝野之间传播,人们都不清楚这昔日以节俭闻名的宰相如今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甚至还有些人坚决不相信,直到事实摆在眼前,人们才被迫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而这件事情发生没多久,朝中上下就姚崇进行了接连几次弹劾,很快姚崇就因为在朝中引起的争端告老还乡,选择回家种地。
其实这种行为看起来更像是姚崇通过贪污给自己找到一个全身而退的理由,而这样做,也是他自己的意思,因为早在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李世民也曾治理过蝗灾,并且取得了巨大地成功,所以在姚崇治理同样获得成功之后,就有人谣传他想做第二个太宗。
这虽然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但放在那个时候,就是明晃晃的造反行为,也从侧面反映出,朝中有人见姚崇功高,故意要陷害他,但现在想要挽回已经来不及了,这些话已经传到了玄宗耳朵里。
此时的姚崇意识到,直接去解释只会让唐玄宗认为是欲盖弥彰,毕竟造反这种行为历朝历代都是宁可杀错,绝不放过的,所以姚崇只能通过自己的表现来证明自己。
而这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和自己以前的表现截然相反,无论是贪污还是疯狂购置田地,其实都是姚崇在告诉唐玄宗,自己并没有造反的意思,他只是一个贪图蝇头小利的姚崇。
而引得一众大臣弹劾自己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如果直接去找唐玄宗称自己要告老还乡,很容易被解读为做贼心虚,有可能直接被以造反论处,甚至株连自己的家庭,而让众臣弹劾,从侧面证明自己的同时,也保住了全家性命。
结语有时候贪污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其实不仅是姚崇,历朝历代那些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将,都会用这种方式来求自保,比如当年秦国王翦在带兵出征之时,就通过索要田地银两来表明自己没有造反的意思,所以就想姚崇一样,有时候贪赃是被动的,只为保全自己一家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