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对狗的态度,成吉思汗也怕狗
近些年频出遛狗不牵绳导致伤人或者使人受到惊吓的事情,甚至狗主人还对受害者恶语相向,比如最近的徽州宴女主人纵犬伤人、为富不仁说出狗比人金贵的话这件事。在现代来说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但是狗却又是是非不分的一种动物。养狗的人群非常庞大,就像普通人无法理解爱犬人士觉得吃狗肉就是丧尽天良一样,有一小撮养狗人士似乎同样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人如此怕狗。
看着自己的爱犬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奔向或扑向别人,笑眯眯的说上一句话“我家宝贝不咬人”,在我看来能说出这样话的人同样也是丧尽天良的。这不是咬不咬人的问题,你看蟑螂毛虫它们也不咬人,很多人也被吓得灵魂出窍吗!人对于狗的恐惧,其实是源于祖先对于豺狼虎豹恐惧的遗传。由于这种遗传过于的久远,所以就被淡化成了隐形的潜意识,有的人从小家里面就有狗,天天和小狗一起玩,这种潜意识就被直接克服了,而有的人小时候被狗吓到过,或者被攻击过,或者是因为看到父母怕狗,这份潜意识就被激活并进一步的放大。
而不少人也会因为怕狗被嘲笑胆子小,但这其实和胆子的大小没有关系,比如说这位历史上的怕狗群体里面最狠的大佬——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名著,和《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并称蒙古民族三大历史著作的《蒙古秘史》就记载过成吉思汗从小怕狗,他父亲将少年铁木真送到岳父家去的时候,就再三叮嘱亲家自己的儿子怕狗,让亲家别用狗吓坏了铁木真。
对于成吉思汗这样纵横横天下的猛人也怕狗,所以这玩意跟胆大胆小一点关系没有。可能正是由于想要保持对狗的恐惧的克制,所以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蒙古开国四狗”,也就是成吉思汗手下的四员猛将,分别是速不台、者勒蔑、哲别、忽必来。
其实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是作为祭祀和殉葬用的,《礼记·曲礼下》记载:“凡祭宗庙之礼,犬曰‘羹献’。”《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可能古人认为狗肉做的羹很美,便奉以祭祀神灵或祖先。在夏代和商代殉葬遗址里就发现了很多狗的骨架,在商周的墓葬里也发现了很多牛和狗的骨殖。
既然古人认为狗肉鲜美才作为祭祀的牲畜的,那么狗作为肉食来食用自然也是古代狗的用途之一了,比如汉高祖刘邦就非常喜欢吃狗肉,而西汉开国元勋樊哙早期便是杀狗卖肉出身的,刘邦还是小混混的时候就经常去他那么赊账吃狗肉。明代曹学佺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意思就是以屠狗为业的人多出英雄好汉。
在古代有很多和狗有关的贬义的词语,比如狗尾续貂、鸡鸣狗盗、蝇营狗苟、狗头军师、人模狗样、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屁不通、狗彘不若、丧家之犬、狗眼看人低、摇尾乞怜等等。对于现代来说,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但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人类就是狗的主人,而忠诚这个词本来就是主对奴仆的评价。主人之下,只有奴,没有朋友,所以才有上述的那些贬义的词。
人只会敬畏强者,不会敬畏臣服者。《论语》里就说到“巧言令色,鲜乎仁。”对于那些喜欢谄媚讨好的人要戒备,并且还要鄙视,谓之“摇尾乞怜”,就比如下面这位。
这是谄媚的狗,那对于疯狗呢?或者说是像疯狗一样的人。唐朝的《唐律疏议》里规定“扑杀狂犬”,也就是说看到有疯狗,人人得而诛之,一定要打死它。而发展到明朝,如果发现疯狗不杀是犯法的,《明史·律例》里规定,“若狂犬不杀者笞九十”,意思就是如果发现疯狗不打死它,就要被打90大板。
其实狗如人一般,忠诚的狗,我们要爱护它,但是这个爱要在雷池之内,这雷池比如说就是狗绳、嘴罩。对于谄媚的狗,要提防戒备。对于疯狗,直接打。
修炼成仙为什么要炼丹?古代很多伟大发明竟然都是出自炼丹家之手
韩国为啥那么多和中国一样的地名?比如广州、襄阳、酒泉等等
十三朝古都的长安为什么要改名为西安?其实一直没改过
仕途上壮志难酬的辛弃疾,生活中却终究活成了所有男人羡慕的样子
古代皇帝的龙袍的颜色变化,除了唐、清,大部分都不穿黄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