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人共用一把牙刷到公筷公勺,爱国卫生

今年4月是第34个爱国卫生月,今年也是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长江日报记者查阅《长江日报》历年报道发现,从一家人共用一把牙刷到如今使用公筷公勺,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清除了看得见的污渍,更清除了看不见的落后卫生理念和不良卫生习惯。

“家家户户齐上阵5天铲除20多吨垃圾”

爱卫运动硬核动员唤醒公民意识

每天清晨,路过循礼门附近的渣家路都会听到这样的对白:“何嫂,搞一根糯米包油条。”戴着红围兜的阿姨熟练地打着包。而在70年前,这里是个垃圾堆,每天的垃圾有20多吨。

新中国成立初期,渣家路是棚户区,环境堪忧。市民的生活垃圾、附近街巷的垃圾都被倾倒于此,几尺高的垃圾堆多达20余个。每到夏天,就成了苍蝇、蚊子、臭虫的“天堂”。

年,武汉市区每天的早晨,是清洁队员们最忙的时候,他们很早就开始清理街道上的垃圾,为了使道路终日保持清洁,有的还在当日午间和傍晚进行扫除和清理。

年,全国兴起爱国卫生运动。记者查阅《长江日报》年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报道发现,当年每天的清晨,是清洁队员们最忙的时候,他们很早就开始清理街道上的垃圾,为了使道路终日保持清洁,有的在中午和傍晚也会打扫清理。

年,武汉市唐家墩,有一个很大的污水坑,住在这个坑的周围的居民们,在爱国卫生运动中,为了消灭蚊虫和苍蝇,进行了连日的劳动,填平了这个坑。这是他们填坑时的情形。

“我们那时候自发组织了多人清理这片垃圾堆。”年过七旬的刘爷爷是渣家路的老住户,他回忆,他们用5天时间就清除了垃圾堆,整理成为一个可容纳一万多人的公共广场,还用砖搭建起一个戏台。

年,为了不使街道上尘土飞扬,武汉市卫生局的洒水车每天都数次出动,分头在市区各交通要道洒水。

“通过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严佑琴回忆,在她读书时,每个周末学校都会开展“大扫除”活动,同学们自己动手、分工合作打扫卫生,维护学校的环境。“我们这代人的卫生意识几乎是在‘大扫除’中形成的,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里,我每天都会打扫,保持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

严佑琴认为,也正是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很多人的“公民意识”开始觉醒,明白不仅要扫“门前雪”,也要管“瓦上霜”。直到现在,武汉的很多社区都会组织居民志愿者进行“周末大扫除”,对社区的卫生死角进行集中清理。

“我结婚时一家人共用一把牙刷”

讲卫生化作爱卫运动内驱力

始于年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一项创举,一代又一代人的卫生习惯在爱卫运动中得以养成。除四害、门前三包、大扫除、“五讲四美三热爱”等大规模的卫生运动已经转化为内驱力,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年,武汉市自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来,市内各区菜市场的清洁工作已有显著改进;这是汉口民族路长胜菜市场中的一个菜贩,正在将干净的蔬菜售给一位老太太,他们这里已经很少见到蝇子。

4月21日上午8时,青山区新沟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已排起长队,作为“爱卫月”活动的一部分,该中心每年都会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体检项目包含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多项内容,今年还增加了心脑血管防治专项检查。

来参加体检的张爷爷今年65岁,得知今年是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他感叹,他们这代人的卫生观念就是伴随爱国卫生运动形成的。“我结婚时彩电、洗衣机都有,但全家五口人共用一把牙刷。”

张爷爷告诉记者,他年轻时除了口腔卫生意识淡漠,如厕条件也不讲究。不少农民家里虽然盖起了楼房,但卫生间照旧是一口缸上架两块木板,隔壁就是猪圈。洗澡更是费力,打水烧水,泡在木盆铅桶里洗,因太“折腾”,村民一个星期洗一次澡。“现在家家户户的卫生间都装上了淋浴,别说一周了,一天不洗澡都不舒服。”

“就连‘喝开水’的习惯都是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形成的。”张爷爷说,记忆中,每年都会有城里来的“文化人”给他们进行健康教育。“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们带来一台显微镜,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一滴生水中所含的细菌,从那以后我就不喝生水了。”

今年78岁的陈振海是原武汉市爱国卫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他告诉记者,以前农村饮水卫生条件很差,许多村民都是直接喝河水、池塘水,没有把水烧开再喝的意识。人民卫生出版社年出版了一本《除害灭病爱国卫生手册》,手册中列出个人卫生的“五不”卫生习惯,第一条就是不喝生水。

“勤洗手戴口罩,换季不再患感冒”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爱卫运动的不竭生命力

“吃火锅了!”上周五,家住金银潭的小秦和家人一起到永旺“下馆子”。刚坐下来,他就掏出随身携带的免洗消毒洗手液,给家人轮流喷了一遍手。

“卫生意识和健康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难题。”武汉市爱卫办相关负责人分析,突如其来的疫情是爱国卫生运动新的转折点,防疫经验也成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新抓手,催生了全民健康生活新生态。

年,硚口区荣西生鲜市场,可扫码溯源。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摄

在菱角湖万达广场的某写字楼,保洁员每天都在电梯间消毒,及时更换电梯间的纸巾盒。在这栋楼里办公的小刘每天上下班都要戴口罩乘地铁。“不仅在地铁,就连在街上走路我都要戴着口罩;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去洗手;工作餐各吃各的,不像以前大家坐在一起。疫情之下,我们的很多生活习惯都变了。”

如今,武汉各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更加积极,疾病防控科普讲座、义诊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坚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勤洗手、多通风、遵守“一米线”、公共场所配备洗手液、接种流感疫苗等健康新风尚越来越流行。

年,蔡甸知音湖大道,志愿者走上街头清扫马路。通讯员徐雅洁摄

“年第三季度我市流感报告发病数较上年同期下降75%,手足口病较上年同期下降96%,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居民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公卫专家魏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武汉市爱卫办相关负责人认为,面对新冠肺炎,经过全民战疫,人们形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固化为常态长效之举。“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有特殊意义。每一个人都是爱国卫生运动的在场者、得益者,让爱国卫生运动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年,唐家墩街区路面宽阔整洁。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摄

爱国卫生运动至今已持续了70年,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从小小的卫生习惯到自我的防病意识,再到公共的市政环境,它带来的种种改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

年,江岸城管喷雾洒水车在沿江大道降尘。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了爱国卫生运动新的生命力。新时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已从抓好环境卫生升级到注重全民健康。而每一个个体的卫生意识的养成,对全民健康的实现起到了兜底作用。”武汉市爱卫办相关负责人说。

70年来“四害”一直在变

“四害”由来已久,自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运动应运而生。

“苍蝇蚊虫传疾病,老鼠麻雀偷食粮。六万万人民齐上阵,一定要把它们消灭光!”这首歌谣是对当时“除四害”运动规模之大、动员之广的写照。

70年来,“四害”的定义两度被修改,武汉市“除四害”运动不断取得成效。

老鼠麻雀蚊子苍蝇

针对农业生产,中央下达《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其中有一条明确的指示:争取在七年之内,消灭老鼠、麻雀、蚊子、苍蝇。

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的任务。

老鼠臭虫苍蝇蚊子

中共中央将“除四害”的内容修改为消灭老鼠、臭虫、苍蝇、蚊子。渐渐的,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

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臭虫被蟑螂取代。“四害”最终被定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武汉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灭鼠先进城市”。

武汉市获得“湖北省灭蟑先进城区”称号。

武汉市获得“湖北省灭蚊先进城区”称号,武汉市“除四害”工作已有三项达到全国爱卫会标准。

武汉市全面实施政府购买专业除害服务的城市“除四害”新模式,覆盖全市多个社区。

武汉市“四害”密度达到基本控制的标准。

(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江梦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1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