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唯一传世诗作,仅是开篇两句,就道出

一首好诗,经常可以打动人心。有时细细品味作者的苦心孤诣,内心也深受感动。很多作品只是委婉地抒写一些道理,却像一面明镜,清晰地照出了世人丰富的表情。

古人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与人相处,若是经常批评别人的缺点,曾经的友谊很快就荡然无存。但是北宋就有一位性格执拗的诗人,不仅敢想敢做,而且还将自己的思想录成诗行。下面分享包拯的唯一传世诗作,仅是开篇两句,就道出人生真谛。

书端州郡斋堂

北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拯,字希仁,29岁进士及第,曾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是妇孺皆知的北宋名臣。北宋时吏治松弛,加上之前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和宋夏的和议等,给大宋朝造成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不仅府库空虚,而且民生凋敝。

这首诗通俗易懂,却发人深省。其要旨是指,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要谋直道、而禁奢欲。包拯忠君爱民、公而忘私的作风,在这首诗中就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端州在今天的广东肇庆,包拯曾在此处担任知州。端州以盛产端砚而著名,并经常向皇宫中进贡。包拯之前的郡守就趁此机会,额外索取数十倍的端砚,用以赠送京城里的王公贵族。

包拯到任后,就命令工匠只限于制造进贡用的数额,自己却不取一砚归。后世还传说,端州江上有包拯投砚处。郡斋,即郡守的府第。

包拯从小就孝顺懂事,而且非常体恤百姓的疾苦。他每到一地,都会细心考察当地的吏治以及民生情况,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诗人42岁时来到端州,就发现很多异常情况,于是立刻采取对策,既堵住了漏洞,又让百姓对大宋朝廷恢复了信心。

诗人希望今后不要再出现类似的情况,针对这次教训,他在诗的开篇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只有纯洁善良、行事磊落,才是理政的根本。作者一生都行得正、做得端,从来都不怕别人诋毁。虽然那些污蔑者都把他当成眼中钉,他却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安危。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思想,笔直挺拔的树干,必将成为栋梁;久经锤炼的纯钢,无法弯曲成钩。作者以“秀干、精钢”,比拟优秀人才,其实也为更多的青年才俊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正如孟子所言,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有些方法看似走了捷径,其实最终却贻害不浅;有些事情不能敷衍,若是随意变更,就会得不偿失。

作者在前四句中先从正面立论,他认为正直之道,是立身的良谋和根本。然后颈联就转而从反面进行批评,作者认为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虽然可能一时侥幸占得先机、讨了便宜,但终究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

这两句是互文写法,作者又用“鼠雀、兔狐”,比喻那些穷奢极欲者。而“喜、愁”二字,更是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鄙视和鞭挞。

最后诗人又告诫后人,史册有遗训,不要无止境地追求浮名虚利而贻笑大方。诗人博古通今,不仅知道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先例,也见证了身边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是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却很少有人懂得知足和自律。

就像荀子所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有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不该做的绝对不可做,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纵览包拯的这首五律,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开篇两句就道出人生真谛。全诗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更是文如其人。作者还在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忠言,令人启迪深刻,也对作者的高风亮节无比敬佩。阅读这样的作品,立刻就会感到一种凛然正气,即使时隔久远,也会跨越时空,影响后世。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很多东西不可兼得,但古人却懂得舍生取义。如今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对很多物质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真因如此,反而更容易铸成大错。希望人们都深思包拯的这番话,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20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