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眼界高度,决定了孩子的格局
记得有个禅师说过:“找对家庭,儿女余生有福;找错家庭,一步错步步错,悔之不及,祸延子孙。”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底色大概率决定了孩子的婚姻质量。
开始倒霉,不代表结局悲情
“你都二十八了,肯娶你的差不多孩子都得那么大了。人要不死了老婆,能上咱家提亲吗”
唐婉清终于嫁人了,她是被弟弟为了个大洋设计嫁给宁家少爷的。目的是弟弟要用这疏通关系,好在警察局谋一份巡警的工作。
所以唐婉清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女人。
更令她痛苦的是,新婚之夜发现新郎官不但是一个瘸子,人也长得丑,这让唐婉清无法接受,也非常的气愤,想要退婚,钱又被弟弟用了,
于是宁老太太真诚劝导:“我宁家是真心求娶。我儿长相不好是爹妈给的,你要怪得怪我,怪不得我儿。至于腿脚不好,这是后来生病导致的。他身体不错,和你白头到老是没有问题的”
随后宁老太太不但给了她一个传家宝贝的镯子,还把管家权一并交给了她。
而婚后的唐婉清也发现,宁家不但家世不错,丈夫的学问和人品是真的好,于是也就安安心心过日子,并爱上了这个丑丈夫。
按说宁家家世不错,宁少爷人品修养都极好,为什么愿意花个大洋娶唐婉清呢?
原来宁老太太曾经见过唐婉清因为送衣服被刁难,但唐婉清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拿回钱,这给老太太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老太太认为只有唐婉清这样泼辣很刚强的女人才能撑起宁家偌大的门楣。
正是因为宁老太太的睿智和果断,为儿女长久打算的眼光,才有了唐婉清这段美满的婚姻。
什么层次的人,就吸引同频的人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我敬佩一种父母,爱孩子会作长久计,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
其实在《知否》中也有一个老太太,为儿子的婚姻为之计深远,她就是盛纮的嫡母盛老太太。
盛纮的长子长柏考中秀才,很多有女儿的人家都想要和盛家攀亲。
盛纮的夫人王氏很高兴就想要挑个合适的人家,但是盛纮不同意说是要等长柏明年考中举人才议亲事。
直来后来长柏果然中了举人,盛纮瞒着王氏给长柏订了京城海家的亲事。
那时候海家在京城不算宠臣,但根基很深,家底殷实。海家有条天规,海家子女在40岁前不得纳妾。而在古代那个妻妾成群的年代,没有深厚底蕴的家族是不敢定下这样规矩的。
本来盛家是攀不上这门亲事的。老太太聪慧让盛纮带着一表人才的长柏亲自上门提亲,才促成了这桩婚事。
王氏虽然为长柏攀上海家自己拿捏不住儿媳忧心,但也真正为儿子有这样的好亲事高兴。但其实盛纮这样做完全是因为当年盛老太太对盛纮婚姻的谋算。
当年盛纮作为庶子过继给嫡母,盛老太太一直压着他的婚事,直到他考取功名老太太才给他定下王家的亲事。
即便现在王家落魄了,但在当年盛纮也是高攀,而王家在他初入职场也确实给了很多的助力的,所以盛纮是发自内心的感激盛老太太的。
这样看来,虽然包办婚姻有很多弊端,但如果父母是真心替儿女长远考虑,还是可以拥有幸福的婚姻。这也说明说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婚姻的质量。
好的婚姻犹如人的二次生命
俗话说:人怕嫁错郎,女怕入错行。尤其是对于女人来说,婚姻选错了,一生都很难幸福。
有人说选对象只考虑对方父母很荒谬,但不考虑对方父母更愚蠢。因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在《婆婆的镯子》中唐婉清嫁给宁家少爷,固然是被弟弟设计,但其实也是看中了宁老太太表现出来的品行,让她感觉到了被尊重。
事实证明唐婉清的选择也是正确的,结婚后宁老太太并没有苛责她,给她充分信任,在他弟弟因为岳父被牵连需要大洋取保时,婆婆更是倾家荡产为她筹钱。
这也说明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因此双方家长的人品见识,也决定这段婚姻的质量,有个关键点
一方面,女儿嫁给什么人,重点看婆家公公的品行做派,因为相由心生。相貌基本得出那个家庭女性的地位、生活状态和幸福指数。
另一方面,儿子娶什么人,重点看丈母娘。女大像妈,骨子里的传承,儿媳妇好不好?在她母亲身上就能找到影子。
樊登在《陪孩子终身成长》中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信息如果有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问题。孩子在观察父母的反应、模仿父母的言行中,建立了他们的世界观。”
在知否中林小娘一心只想为墨兰找个好婆家。却不会教女儿为人处世之道。自己品行不端未婚与人苟且,导致女儿墨兰也有样学样。
林小娘本应该是墨兰的榜样,却因自己的眼里就只有眼前这一点蝇头小利,让墨兰也变成爱贪小便宜的人。导致婚姻也不幸福。
所以说作为家长要反过来鞭策自己,既要有为人父母的样子,又要品行端正,教育出来的子女也正直、宽容、善良、上进,只有跟品行好的人结婚,幸福才更有保障。
只有父母眼界高,看得远,才更能决定下一代的未来,让他们有底气选择高质量的伴侣。
梁启超说:家长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边界。
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点,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格局。有高度,有眼界的父母才会让孩子更幸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