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介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有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nb.ifeng.com/a/20190603/7484288_0.shtml
你好,欢迎来到有书。听《庄子》寓言故事,参悟逍遥人生。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庄子》内七篇的第一篇——《逍遥游》。在进入正课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逍遥游》讨论了一个什么主题,庄子如何一步一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逍遥游》作为整部《庄子》的开宗明义之作,一上来就讨论了一个很大的话题:何为理想人生?或者说,生而为人,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有的人追求名,有的人追求利,有的人希望自己的功绩能被后世记住。但在庄子看来,这些评价标准太依赖于外在了。你越是追求这些东西,越是蝇营狗苟地活着,就越会被这些东西牵着鼻子走。被束缚住的人生,怎么能算得上好呢?还有的人觉得,人生在世开心就好,“宁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是仔细想想,人不是孤立生活在世界上的,如果你只看到了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就很容易把别人和自我对立起来。那么,外界的一切都会成为你的牵绊,你也没有办法感受到高层次的精神愉悦。所以,这些都不是理想的人生。那么,在庄子心目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应该是怎样的呢?其实这一篇文章的题目——“逍遥游”,就是答案。所谓“逍遥游“”,就是指“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说白了,就是摆脱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的束缚,让精神世界获得真正的自由,不依赖于外物、不依赖于自身形体而存在,如此一来,才能逍遥自在地畅游于宇宙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其实“人生境界”这四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且特殊的概念。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处在自然境界的人,如同婴儿或者动物一般,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东西,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失望、会哭泣——世界在他们眼中,不过是获取生存必需品的地方。当自然境界的人认识到生存资料有限、必须争抢的时候,他们就可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行事,这个时候他们就来到了功利境界,世界在他们眼中是优胜劣汰的角斗场。某一个瞬间,他们突然良心发现,在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选择了后者,于是便进入了道德境界,古今中外的英雄、贤者莫不如此,世界之于他们是一种责任。当一个人的视野超越了凡人目力之所及,上升到万事万物、上升到宇宙整体,那么他就到达了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天地境界。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很少,庄子就在这一层;而他的人生境界,又集中体现在《逍遥游》这一篇里。接下来的几节课,我们会帮你深入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至高境界。好,说完了《逍遥游》的主题,我们再看看,庄子在这篇文章中,如何一步一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接下来的精读课,我们分别讲些什么。《逍遥游》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庄子通过直接讲、引用古书和引用古人对话的方式,把“大鹏南飞、虫鸟笑之”的故事讲了三遍,每一遍都有新的补充,最后落脚到“小大之辩”这个观点。我们分两节来精读。第一节,我们来讲讲“大鹏南飞”的故事。大鹏最初是北海的一条鱼,后来变成了鸟,要飞往南海。飞的过程非常困难,因为小风根本承担不了鹏的大翅膀,所以他就只能等到洋流来袭的时候起飞。在这一节,庄子讲了一个“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道理,意思是大鹏起飞需要非常深厚的积累;这个道理很浅显,但是辩证地来看,积累也是一种依赖,大鹏鸟看上去可以自由翱翔在空中,其实也是有所待不逍遥的。第二节,我们再讲“蜩与学鸠笑大鹏”的故事。大鹏要到南海,必须先飞上九万里的高空,这时候一些小虫子、小鸟就出来嘲笑它,不明白它为什么要那么费力。对此,庄子又讲了一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说寿命和见识都有大小之分,小的理解不了大的。所以,与其要小得理直气壮、理所应当,不如追求超越、向大视野大格局看齐。《逍遥游》的第二部分,在“小大之辩”这个逻辑基础上,真正进入主题——开始讲有大小之分、高低之辨的的几种人生境界。我们用第三到第五节课来讲。第三节,我们讲“逍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庄子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分,但是呢,他并没有划分出几个层次,而是给了一个层层递进、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世俗生活里的牛人,只能算得上小虫小鸟;宋荣子、列御寇比他们要强;这两个人已经很厉害了,但是还不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才是真逍遥。接下来,庄子开始用寓言故事,阐述这三个境界。第四节,我们要讲第一个寓言——“尧让天下于许由”,这一段也是“越俎代庖”这个成语的出处。尧,就是尧舜禹的尧,一位德才兼备的部落领袖。他遇到了一位比自己还有能耐的人——许由,于是就想把天下让给他,结果却被许由拒绝了。庄子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圣人无名”这个道理,因为在他看来,“名”是“实”的附属品,不能为了名而越俎代庖。第五节,我们讲“藐姑射山神人”的故事。庄子借楚国狂人——接舆之口,讲了姑射山上一位外表动人、功绩卓著的神人,又通过肩吾和连叔两人对山中神人的评价,解释了什么叫做“神人无功”,也讽刺了世人见识短浅,无法接受超过其眼界见识的言论。《逍遥游》的最后一个部分,由庄子和惠施的两次辩论组成,我们在第六节进行讲解。惠施是战国时期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专门研究逻辑辩论,与庄子相爱相杀。他在全书中多次出场,但几乎每每都是以失败告终。这一次,他俩就“大葫芦有用没用”,以及“不成才的歪脖树值不值得唾弃”这两个问题,又吵起来了。最后,当然是庄子获胜,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有用,必然被人用;只有无用,才能得保全、得逍遥。虽然没有给“至人无己”的“至人”举一个实例,但也侧面说明了“无己”“无用”“无待逍遥”的道理。说完了每一节课讲什么,我也希望你能在听课的时候,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点,要注意理解故事之间的关联。庄子的寓言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不是随意编造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放在了一起,每一个故事都有特定的逻辑功用在里面。正如我们前一节讲过的,《逍遥游》“草里眠蛇,藕断丝连”,充满了各种隐喻和伏笔,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会把重点和其中的暗线强调出来,你需要特别注意“大与小之间的区别”、“有依赖和无待逍遥之间的区别”这两条逻辑线索。如果能从这两个角度,去看待《逍遥游》里的寓言故事,那么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第二点,就是要注意感受《逍遥游》的文采。这篇文章从第一句“北冥有鱼”开始,就采取了一种宏大浩渺的视野;随之而来的鲲鹏之变化、列子御风而行,以及姑射山神人等故事,不仅都展现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且字里行间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成为后世不少文学家、艺术家的灵感源泉。阮籍、嵇康、李白、苏轼、曹雪芹、闻一多、郭沫若等,全都深受此篇的影响。我们在这一节的课后,也给大家提供了朗读版本,一来方便你对《逍遥游》全文有个整体了解,二来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庄子的文采。好了,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从明天开始,我们将进入《逍遥游》的第一个寓言——大鹏南飞,我们下节课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4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