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ldquo蚕的教学疑难问题

在“蚕的生命周期”中,教师教学下来困惑不少,难点重重。本文介绍了学科研究小组边实践,边研究,针对蚕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诸如“蚕生命周期与教材安排不一致”、“桑叶难求或桑叶质量差”、“无法直接目睹蚕在茧内蜕皮”等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教学策略,破解了一道道教学难题,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范例。

小学科学;养蚕;疑难问题;原因分析;解决策略

养蚕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通过采桑养蚕的实践活动,真实经历蚕的一生:“蚕卵”→“孵蚕”→“变蛹”→“化蛾”这样一个完整生命周期。实践中,遇到了困难,有教学内容方面的;也有客观条件方面的;还有师生主观认识方面的。为破解养蚕教学难题,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学科研究小组的老师们,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针对养蚕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疑难问题(一):蚕生命周期与教材安排不一致

蚕教学中,教材要求以蚕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在亲历养蚕的过程中,观察蚕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体验动物从出生、成长、繁殖直至死亡这样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通常,学校开学在2月下旬左右,按教材的编排先教完第一单元再教学第二单元的话,据我们南方的气温来看,还未教到第二单元,学具袋里的蚕卵早孵出来了,学生由于不懂,或忽视,导致蚁蚕的存活率很低,有养活的,也因为没有目地性,使观察活动效果低。

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亲历养蚕,对蚕的整个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研讨,成了小学科学教师一直无法解决的教学“疑难问题”。

解决策略:活用教材,根据蚕的生命周期制定教学计划

学科研究小组的老师们根据气温变化和蚕的生命周期定了穿插式教学计划。在教学中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1

2.25-3.1

3.1温度和温度计;3.2测量水的温度

2

3.4-3.8

3.3水结冰了;3.4冰融化了

3

3.11-3.15

1.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1.2种植我们的植物

4

3.18-3.22

3.5水珠从哪里来;3.6水和水蒸气

5

3.25-3.29

3.3我们先看到了根;3.7水的三态变化

6

4.1-4.5

2.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第三单元复习和测验

7

4.8-4.12

2.2蚕的生长变化;4.1我们知道的磁铁;

8

4.15-4.19

1.4种子变成了幼苗;4.2磁铁有磁性

9

4.22-4.26

1.5茎越长越高;4.3磁铁的两极

10

4.29-5.3

五一小长假;机动

11

5.6-5.10

4.4磁极的相互作用;2.3蚕变了新模样

12

5.13-5.17

4.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4.6指南针;

13

5.20-5.24

4.7做一个指南针;第二单元复习和测验

14

5.27-5.31

1.6开花了,结果了;2.4蛹变成了什么

15

6.3-6.7

2.5蚕的生命周期;2.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6

6.10-6.14

2.7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二单元复习和测验

17

6.17-6.21

1.7我们的大丰收;第一单元复习和测验

18

6.24-6.28

总复习;期末考试

注: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及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内容需要配合气温和实际生长情况进行教学,所以把三、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前面两个单元进行穿插教学,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实践表明,根据蚕的生命周期制定教学计划,解决了蚕的生命周期与与教材安排不一致的矛盾。

疑难问题(二):桑叶难求或桑叶质量差

城镇化建设,使以前随处可见的桑树了无踪影,有些幸存的桑树又因为污染,已不适用于蚕宝宝食用。而全校三年级多名学生的蚕宝宝嗷嗷待哺,每年蚕宝宝都是饿死居多。蚕粮已成为蚕教学中无法攻艰的大难题了。

解决策略:向学校申请经费,多渠道拓展桑叶供应

学科研究小组就此问题向学校申请资金,学校方面也很重视,在生态园内广种桑树。去年,第一年种,桑叶产量不高,学校又向清港农业观光园订购桑叶,保证每周提供一次新鲜桑叶配送,确保桑叶的供给。

疑难问题(三):分散养蚕,观察缺乏指导

因为蚕的出卵时间不同,又由学生带回去饲养,很多学生的蚕宝宝就由爸爸妈妈代劳了。还有学生一天中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蚕放在家里。这些情况使学生错过观察蚕生命周期一系列变化。

解决策略:建立班“蚕园”,发挥“蚕的研究表”在观察中的引领作用

我们征得各班主任的同意,在教室的一角专门开设了“蚕园”,孩子们白天上课时把蚕宝宝带过来,利用课间观察和喂养蚕宝宝,晚上又带回去,个别观察。

我们还制定了相应的观察常规,如养蚕方法,注意事项等张贴在“蚕园”一角。

我们设计的“蚕的研究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选择想要观察,研究的内容,带着目的去观察蚕,记录蚕,达成观察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如下图所示)

蚕的研究表

姓名

班级

我想探究什么(主题)

我的猜想

观察发现(我将怎样找出问题的答案)。

集中养蚕,以“蚕研究表”为任务驱动,推进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填补了分散养蚕观察难的空缺。并且学生这种自主观察记录做得还很不错呢。如下图:

疑难问题(四):无法直接目睹蚕在茧内蜕皮

养蚕中,孩子仔细地观察到四龄蚕在结茧前的四次蜕皮。可对于蚕在茧内的两次蜕皮,只能通过剪开蚕茧观察蜕下的皮知道。因为没有亲眼目睹,孩子对蚕茧内的两次蜕皮还是半信半疑。这也是成了我们养蚕教学中老大难的问题。

解决策略:创造性地养成裸蛹,目睹蚕的最后两次蜕皮

没有被蚕茧包裹的蛹就是裸蛹。笔者和孩子们让蚕在一个平面内吐丝,吐丝而不结茧,这样吐完丝后的蚕就直接化成了没有茧束缚的蛹——裸蛹。

养成裸蛹后,孩子们进行了持续的发展,并把他们的发现以观察日记、图文学报告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根据这些记录,我们师生创养裸蛹的图文记录《我们目睹了蚕的最后两次脱皮》被发表在《少儿科技》(刊号CN34-/N)第期“我的探索之旅”。如下图(节选)

疑难问题(五):参照教材“抽丝剥茧”的效率低

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中,安排了两个教学活动,其中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蚕茧和蚕丝。提出“估计一个蚕茧的丝有多长”的问题,课本第28页设计了一组卡通对话(“你能把蚕茧上的丝拉出来吗?”“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供学生模仿,学习拉取蚕丝的方法。

实践中,我们发现按照教材介绍的方法抽取蚕丝并不难,但抽出一个蚕茧的丝绕在纸板上,需要太多的时间,学生养的蚕茧一般有米左右长的蚕丝,资料介绍可以长达米,我们抽到过米这样的长度.这样专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也难以抽完,采用延伸到课外去完成抽丝活动。事实上,没几个学生能在课外坚持那么长的时间,抽完一个蚕茧的丝。

我们教学中也常要么不做,要么就是蜻蜓点水般抽过就行了。我们倡导以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方式,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不正是引导学生学会“抽丝剥茧”,发现事物的本质?这也成了我们蚕教学中的一个硬伤。

解决策略:聚焦主要活动,改进抽丝装置

我们尝试着对这一课的教材做了一些调整,将抽丝这个小工程做大,做完整。同时,学习借签了《科学课》杂志刊登的杨荣华老师的《制作剥茧抽丝机》一文,改进抽丝装置,将抽丝进行到底:

1.课时安排上:将原本只是一节课的一部分,扩大到一节完整的课;

2.器材的改进上:利用风筝线盘车、小板凳、螺丝钉等简易工具,制作了“简易抽丝机”。机械的应用提高了抽丝效率,实现了30分钟左右抽完一个蚕茧的丝。

3.课前准备中:采用提前溶解丝胶,节约时间,顺畅抽丝。为了整茧润透,完全脱胶,我们提前几天将蚕茧用开水浸泡并密闭保温10几分钟,再放进冰箱冷冻格冰冻一天,抽丝前10分钟取出自然解冻。经过提前充分润透处理的蚕茧,课堂抽丝时不再需要热水浸泡,只要把蚕茧放在冷水里就会非常流畅,很少发生断丝现象。

这策略,不仅让孩子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了动物的生命周期,更是激发了他们科学实践的兴趣,以及对祖国传统蚕丝文化的了解,把原先碎片式的认识“圆圆的茧——细长的丝——光滑柔软的丝织品”这三者联系在了一起,认识了蚕丝发展变化的本质。这对儿童理解生活有丰富的科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疑难问题(六):蚕茧、蚕丝利用率低,严重浪费

在蚕教学中,蚕茧除去一部分被抽丝外,其他基本上被当垃圾丢弃了。或许在孩子们的眼中,在以后的认知中也认为蚕茧和蚕丝也就是垃圾了,这我们科学素养教育相违的,是我们蚕教学中之难,之痛!

解决策略:在观察中融入技术,变废为宝

在养裸蛹,蚕吐平面丝时,许多学生就已经脑洞大开了,有的孩子让蚕在一个扇面上吐丝,织成了蚕丝书签、蚕丝扇。操作流程整理如下:

1.用铁丝扎好扇子的骨架。

2.用棉线在扇子骨架上扎成网格,织成横、竖、斜线,有点像羽毛球拍,格子之间的距离大约半条蚕的长度。这样蚕砂可以掉下去,不会弄脏扇面。

3.把扎好棉线的扇子平放,将准备吐丝的16条熟蚕捧到扇面上,它们就开始工作了。

4.经过一天一夜,扇面结实后,用小刀(剪刀)剪断边角的棉线,抽掉棉线,剩下的都是全蚕丝了。

5.拉平抽皱的蚕丝,再把熟蚕放上去,继续织,把边角织平。

6.经过了三天三夜,16只小蚕终于织成蚕丝扇。

学生根据所做,把制作流程配图写成的《制作天然蚕丝扇》发表在《第二课堂(小学版)》。(刊号:CN43-/G4)年3-4期)

我们还联合美术老师,引导学生把蚕茧做成了工艺品,送给自己的亲朋友好友。这些作品还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变废为宝”活动。

在观察中融入技术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提高小朋友的思维能力.孩子们面对自己的劳动果实,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的成就感,破除了教学完后把茧就丢弃的诟病。

疑难问题(七):课时结束了,探究也结束了

这个难点,不仅仅是我们在蚕教学中出现了,也是我们整个科学课的难题。章鼎儿老师曾说过,科学探究活动开始于一个问题的研究,结束于大量的问题涌现,这往往是科学探究活动进展取得成功的一种反映。笔者曾对部分四年级学生开展过相关的书面调查。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在学习了《蚕》单元后,课后再观察、探究的状况。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三年级养蚕后,以后老师没要求养,你还有养过吗?

有:18%

◆对蚕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的吗?

有:5%

◆你对还有想研究蚕的问题去研究了吗?

有:0%

◆课后,你有没有养过其他昆虫?

有:0%

从调查情况可知,小学生学完后探究活动具有明显的不自觉性和不主动性等特点。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程结束了,还会有问题提出,并坚持探究也是我们的一大挑战。

解决策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